-
冷气
《诸病源候论·冷气候》:“夫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圣济总录·诸气门》:“冷气者,因寒冷搏于气所为也。”证见呼吸少气,胁肋刺痛,皮肤拘急,恶寒战栗,百节酸疼,咳嗽声嘶,膈脘否塞。方用沉香丸等。参见气病条。
-
葱白补骨脂汤
处方:杜仲、远志、当归、川芎、陈皮、甘草、瞿麦、补骨脂、香附、牛膝、葱白、车前子。主产前内积冷气,产时尿胞运动,产后腹胀如鼓,小便不通,闷乱欲死。方以川芎、当归辛温以补血,远志、骨脂辛热以补暖下焦,陈皮、香附行气,车前、甘草、瞿麦行水,葱白开窍,杜仲、牛膝引药下行,其性最速。
-
绫锦养脾丸
功能主治:大补脾胃,极进饮食,调顺三焦。主脾肾俱虚,冷气攻刺心胸腹胁,小肚疼痛,呕逆痰水。口苦,噫气吞酸,及膀胱冷气奔冲,腰背脐腹绞痛。手足微冷,小便频数。妇人血气症瘕,心腹刺痛。用法用量:此药虽有3-5味辛热药,炼蜜合和,成约4两半药,并炼净熟蜜约4两半,计9两分作54丸,每1丸重1钱6分有余。
-
水中捞月
水中捞月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幼科铁镜》。1.在儿掌心滴冷水,旋推旋吹冷气,如运八卦相似(见《幼科铁镜》卷一)。2.左手大指屈儿中指,用冷水滴在劳宫,用右手扇几下,再滴冷水于总经,以冷气吹之,又用中指节自总经按摩至曲池,并在儿臂外侧按摩(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此法性凉,除大热。
-
水禁
系禁疮之一。出《痘疹经验良方》。痘疮将出,毒气方炽,误食生冷,以致痘毒停滞皮肉之间,隐隐有红点,或于头面、两胁、手足之际,发有水疱。如冷气在内,则腹痛肚胀;冷气在外,则发热恶寒,称为水禁。治以温经散寒为主,如肉桂、丁香、升麻、茯苓、大腹皮之类。冷食伤及脾胃者,需防泄泻,再加山楂。
-
高良姜粥
《圣惠》卷九十七:高良姜粥:处方:高良姜3两(锉),羊脊骨1具(捶碎)。功能主治:脾胃冷气,虚劳羸瘦,不能下食。霍乱,吐利腹痛。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四引《食医心鉴》《圣惠》卷九十六:方名:高良姜粥组成:高良姜半两(锉),粳米2合,陈橘皮半分(汤浸,去白瓤,末)。煎取1升半汁),青粱米4合(研淘)。
-
产后小便数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小便数候:胞内宿有冷。病因病机:多因产后肾气虚弱,虚热移于膀胱;辨证论治:虚热移于膀胱者,热甚则小便涩痛,方用六味地黄汤。气虚不能约制者,小便频数而色白,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桑螵蛸散。冷气入于膀胱者,小便频数而短,方用桂附八味丸。
-
沉香四磨汤
《观聚方要补》卷三引《卫生家宝》:沉香四磨汤:别名:四磨汤(《世医得效方》卷六)。处方:沉香木香槟榔乌药功能主治:理气散寒,降逆止痛。主冷气攻冲,心腹疠痛。用法用量:上药浓磨,水煎服。
-
吴茱萸粥
《饮膳正要》卷二:吴茱萸粥:处方:吴茱萸15克(水洗去涎,焙干,炒)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散寒降逆。治心腹冷气攻冲,胁肋疼痛。摘录:《饮膳正要》卷二《圣惠》卷九十六: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为末),粳米1合。用法用量:上以葱、豉煮粥,候熟,下茱萸末2钱,搅令匀,空腹食之。
-
破气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破气汤:处方:青皮(不去白)、陈皮(不去白)、茴香(拣炒),各十二两;良姜(炒)、姜黄、荜澄茄、木香,各六两;甘草(炒)八斤半,盐(炒)十四斤,丁香皮九两。主治:妇人气上逆作痛,胸膈满闷。主治: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胸膈噫寒,饮食减少。
-
胎寒
病因病机:小儿在母胎时感寒所致的证候。治疗:治疗以温中祛寒为主。用理中汤。《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痛,肠中虚鸣,四肢拘急,泄泻欲绝,名曰胎寒。宜安胎和气饮(诃子、白术、陈皮、良姜、木香、白芍、炙草、陈米、姜)”。
-
顺气术香散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方名:顺气术香散组成:丁香皮(不见火)3两,缩砂仁3两,良姜(去芦,炒)3两,肉桂(去粗皮)3两,干姜(炮)3两,甘草(爁)3两,陈皮(去白)3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3两,苍术(米泔浸)3两,桔梗(去芦)3两,茴香(炒)3两。
-
茴香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茴香汤:处方:茴香(去土.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活幼心书》卷下:茴香汤:处方:茴香(炒)1两半,良姜(锉,用东壁土炒)1两半,苍术(如前制)2两,甘草(炙)1两。功能主治:和脾胃,进饮食,理腹痛,散邪气。主用法用量:每服1钱,烧盐汤,空心调服。功效:宽中,益气,温胃。
-
柴胡桂姜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酒芍、桂枝、瓜蒌、牡蛎、干姜。功能主治:由阳气素虚,而盛暑之时贪凉饮冷,以致阴气益盛,阳气愈微而发牡疟,属肾,但寒不热,其症四肢厥逆,口鼻冷气,头眩目涩,胸满肚疼。用法用量:水煎服。
-
当归鹤虱散
处方:当归8分,鹤虱8分,橘皮6分,人参6分,槟榔12分,枳实6分(炙),芍药6分,桂心5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九种心痛,蛔虫冷气,先从两肋,胸背撮痛,欲变吐。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腹煮姜枣饮调下,日2次。不利,渐渐加至1匕半。注意:忌生葱、生冷物、油腻、粘食。摘录:《外合》卷七引《广济方》
-
茯苓椒目丸
处方:葶苈子7两,椒目3两,茯苓3两,吴茱萸2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身面浮肿,或是虚气,或是风冷气,或是水饮气,或肿入腹,苦满急,害饮食。用法用量:每服10丸,米饮送下,日3次。摘录:《鸡峰》卷十八
-
附子爆脾汤
处方:川厚朴(去粗皮,姜制,炙)2两,半夏(汤泡7次)2两,草果子(去皮,炒)2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陈皮(去瓤)半两,白姜(炮,洗)半两,甘草(炙)半两。功能主治:温脾胃,散冷气,利胸膈,进饮食,止呕化痰。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2枚,煎至7分,食前服。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五
-
干姜酒
处方:干姜3两。功能主治:卒乏气,气不复报,肩息,老人冷气逆,心痛结,举动不得。用法用量:本方用法,《养老奉亲》:干姜末半两,清酒六合,温酒热,即下姜末投酒中,顿服之。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养老奉亲》
-
谷神厚朴丸
处方:厚朴(去皮,生姜汁炙)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茴香子(炒香)1两,肉豆蔻(去壳)1两,桂(去粗皮)1两,白术1两,丁香半两,毕澄茄半两。功能主治:调顺阴阳,安和脏腑,散风冷外邪,补丹田正气。主真元虚弱,风寒冷气入于肠间,使心腹暴痛,背脊酸痛,肠鸣泄泻,心虚嗜卧,妇人久冷。
-
救腑回阳汤
处方:人参5钱,附子1钱,肉桂2钱,巴戟天1两。功能主治: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冷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人参以扶胃气,用肉桂以回阳,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为君矣。摘录:《辨证录》卷一
-
薏苡仁饭
处方:薏苡仁。功能主治:冷气。用法用量:煮饭服。摘录:《外台》卷七引《广济方》
-
艾实
《*辞典》:艾实:出处:《药性论》拼音名: iSh 别名:艾子(《食疗本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艾叶条。性味: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功能主治:①《药性论》:主明目。②《日华子本草》:壮阳,助水藏、(利)腰、膝及暖子宫。附方:治一切冷气:艾实与干姜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
丁香树皮
《*辞典》:丁香树皮: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DīnɡXiānɡSh P 别名:丁皮(《纲目》),丁香皮(《本草求原》)。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治中寒脘腹痛胀,泄泻,齿痛。②《纲目》:心腹冷气诸病,方家用代丁香。③《本经逢原》:治腹胀、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
-
山姜花
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ShānJiānɡHuā来源:为姜科植物和山姜的花。性味:《纲目》:辛,温,无毒。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消食,杀酒毒。②《本草图经》:以盐杀治暴干者,煎汤服之,极能除冷气,止霍乱,消酒食毒甚佳。
-
鳝鱼头
《*辞典》:鳝鱼头:出处:《别录》拼音名:Sh nY T u来源:为鳝科动物黄鳝的头。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别录》:头骨烧之,止痢。干蟮头主消渴,食不消;去冷气,除痞症。②《纲目》:百虫入耳,烧,研,绵裹塞之。附方:治小肠痈:鳝鱼头、蛇头、地龙头。烧灰酒服有效。
-
乌鸡骟
《全国中草药汇编》:乌鸡骟:别名:陕西假密网蕨来源:蕨类水龙骨科乌鸡骟Phymatodesshensiensis(Christ)Ching,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布:陕西、山西、四川、贵州。性味:辛、咸、涩、温。功能主治:调气除湿。主治小儿冷气腹痛,风湿脚气。
-
木香大腹丸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组成:木香1两,槟榔1两(锉),丁香1两,桂1两(去粗皮),大腹1两(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牵牛子(炒熟)2两,吴茱萸半两(汤洗,焙,炒),诃黎勒皮半两。功效:去痞满,调脏腑,通秘涩,进饮食。主治:久积冷气。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木犀煎
《普济方》卷一八四引《十便良方》:组成:蓬莪术(醋煮,切片,焙干为末)1分,甘草半两(末),檀香2两(末),熟蜜2两。主治:冷气。呼吸少气,胁肋刺痛,皮肤拘急,恶寒战慄,百节痠痛,咳嗽声嘶,膈脘痞塞。制备方法:上拌匀为膏。
-
四味地黄丸
《圣济总录》卷九十:组成:熟干地黄(焙)、白术、白茯苓(去黑皮)、菟丝子(酒浸两宿,别捣)各等分。功效:补腰膝,填骨髓,令人悦泽。主治:虚劳,腹内冷气。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温酒送下,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而火)炷丹
《鸡峰》卷二十:组成:硫黄3分,茴香半两,朱砂3分,木香半两,荜澄茄半两,附子半两,川栋子10个,天麻1两,胡芦巴半两,白矾半两,沉香1两,天南星1两,乌头1两,延胡索100个。主治:小肠元气发不可忍者,脚膝疼无力,脐腹冷疼,脾元冷气。如鸡头大,可加至2丸。用药禁忌:忌房色49日。
-
石脂馎饦
《医统》卷八十七:组成:赤石脂5两,白面6两。主治:老人虚冷气痢。用法用量:煮熟,下葱、椒,空心食。3-4遍则愈。制备方法:上合和作饦。
-
实哮汤
《仙拈集》卷一:方名:实哮汤组成:百部2钱,炙草2钱,桔梗3钱,茯苓1钱半,半夏1钱,陈皮1钱。主治:遇冷气风寒而发为实哮。用法用量:水煎服,2煎即愈。加减:热哮,加玄参3钱;寒哮,加干姜1钱;盐哮,加饴糖3钱;酒哮,加柞木3钱。
-
肾附子丸
《圣惠》卷九十八:方名:肾附子丸组成:附子2两(醋浸7日,去皮脐,切,阴干),硫黄1两(细研,水飞过),槟榔1两,木香1两,青盐半两,羊肾2对(去脂膜)。主治:下元虚惫,冷气上攻,心腹(疒丂)刺疼痛。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温生姜酒送下;盐汤下亦得。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肾附丸。
-
三棱鳖甲丸
《圣惠》卷二十八:方名:三棱鳖甲丸组成:京三棱1两(炮裂,锉),鳖甲2两(涂醋,炙微黄焦,去裙襕),干姜1两(炮裂,锉),蓬莪术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芫花1两(醋拌,炒令干),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主治:虚劳癥瘕,心腹冷气,胃管烦痛,脐下多疼,气块发即上抢心胸,手足逆冷。
-
神仙驱毒一扫丹
《疡医大全》卷八:方名:神仙驱毒一扫丹组成:雄黄2钱,朱砂2钱,牛黄2分,麝香2分。功效:散毒止痛,初起扫之即消,已溃扫之即愈。主治:一切痈疽发背,无名肿毒,赤紫丹瘤,缠喉风证。用法用量:用猪胆汁调敷患处。外用桐油纸捻点,著近毒处照之,须冷气透出毒外自愈。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神妙沉香丸
《博济》卷二:方名:神妙沉香丸组成:丁香1分,沉香1分,乳香1钱半,阿魏少许,肉桂半两(去粗皮),舶上茴香半两(炒),槟榔2枚(冬加2枚),肉豆蔻2枚(夏加2枚),荜茇半两,巴豆15个(去皮心,不出油,另研)。功效:消化滞气,调顺三焦,空胸膈,理脾元,大能化酒食毒。用法用量:每服5丸,生姜汤送下;
-
香橘散
《杏苑》卷六:方名:香橘散组成:小茴香1两,橘核(或枳实核)1两,糖球1两,八角茴香7枚。主治:一切疝气;睾丸偏坠。主治:产后呃逆。《杨氏家藏方》卷十:方名:香橘散组成:茴香(炒)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1两,京三棱(炮,切)1两,槟榔(鸡心者)1两,木香半两。主治:小肠气发作,攻筑疼痛,及诸般冷气刺痛。
-
益智桑螵蛸散
《顾氏医径》卷四:方名:益智桑螵蛸散组成:益智仁、桑螵蛸、人参、黄耆、鹿茸、牡蛎、赤石脂。主治:脬内素有冷气,因产后气虚无阳以输化,小便清长而数者。用法用量:空心米饮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猪肾棋子羹
《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猪肾棋子羹组成:小麦面4两,高良姜(末)1钱,茴香子(末)1钱,肉苁蓉(去皮,炙,为未)1钱,蜀椒1钱(末),豮猪肾1对(去脂膜,切如绿豆大)。主治:妇人血积,久惫冷气,少腹常疼。
-
犀角煮散
《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川玉集》:方名:犀角煮散组成:犀角1分,豆蔻1分,干姜1分,甘草1两,附子(炮)1两,木香2分,橘皮2分,肉桂2分,人参3分,茯苓3分,诃子5个。主治:妊娠小肠风冷气。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入牛黄1字,同服之。制备方法:上为散。
-
麝香荜澄茄丸
主治:脾脏冷气,攻心腹撮痛,手足逆冷,霍乱呕吐,脏腑滑利,膈脘痞塞,不思饮食。米饮亦得。制备方法:上为末,入研药拌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乌术保真丸
《同寿录》卷一:方名:乌术保真丸组成:真茅山苍术5斤(糯米泔水浸1宿,竹刀刮去皮,晒干,为末),黑巨胜子4斤半(即芝麻,每次半斤,水磨,用麻布袋盛,去滓,去浮水,拌前苍术末,饭上蒸晒,如此9次),赤白何首乌5斤(竹刀刮去皮,晒干,为末),黑豆4升半(每次半升,熬豆烂,取汁,拌前首乌末蒸晒,如此9次)。
-
尸疝
尸疝为病名。《外台秘要》卷七:“暴心腹厥逆不得气息,痛达背膂名曰尸疝。”即突发性剧烈心腹疼痛,向背部放散,或伴有厥冷气闭的病证。治同热疝。
-
五纬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六:方名:五纬丸组成: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为末),硫黄(细研)1分,桂(去粗皮,为末)1分,干姜(炮,为末)2钱。功效:补暖丹田,去风冷气,常服可预防结胸、阴毒伤寒等。用法用量:脾胃冷,脾痛泄痢,浓煎艾汤放冷下10丸,良久再服,或怕冷物,用冷水下10丸;小儿则化下1丸,不拘时服。
-
黑筋
黑筋推拿穴位名。又名肾筋。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小指处。尪羸昏沉,捏之。《小儿按摩经·六筋》:“黑筋:乃重浊纯阴,以应肾与膀胱,主冷气,外通两耳。”适用于小便不利、神昏等症。
-
寒结
寒结病名。指便秘由于寒气袭于肠道所致。一名冷秘、阴结。《医碥·大便不通》:“有寒结,冷气隐于肠胃,阴凝不运。津液不通,故结也,脉沉迟,不能食,腹痛。即仲景所谓阴结也。”
-
冻耳
冻耳病名。系指冬时耳之冻疮。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多因肌肤素虚软之人,于冬季触冒风寒,为寒风冷气所袭,使耳部冻伤者。证见初发两耳红赤痒痛,或刺痒难忍,久则溃烂成疮。因寒冷之气候所伤,故称之为冻耳。治参冻疮条。
-
荜茇茄丸
处方:铜绿3分(研了),荜澄茄半两,木香3分。制法:上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肾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摘录:方出《圣惠》卷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十一
-
蚕沙蒸方
处方:醇酒3升,蚕屎5斗。功能主治:风冷气闭,及近感瘫风人。用法用量:于暖室中,铺于油单上,令患风冷气闭及近感瘫风人,就所患一边卧,看温热厚盖覆,汗出为度。若虚,人须常在左右,防大热昏冒。仍令头面在外,不得壅覆。未痊愈,间再作。摘录:方出《本草衍义》卷十七,名见《串雅外编》卷二
-
结筋
结筋证名。筋脉因风冷侵袭而出现结节。《诸病源候论·结筋候》:“体虚者,风冷之气中之,冷气停积,故结聚,谓之结筋也。”参见筋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