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睛疮
初起风热上攻,治宜疏风散热,消肿散结。症状:患处红肿高起,坚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漫及面颊胞睑,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通腑泻热,穿山甲、皂角刺通络祛瘀,消肿止痛,可增强清热毒、消疮肿的作用。溃后正虚,排脓不畅,宜扶正祛邪,用托里消毒饮加减。
-
胬肉侵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胬肉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老肉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瘀肉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攀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胬肉扳睛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目中胬肉
如自觉眼部涩痒,胬肉头尖高起而体厚,赤瘀如肉,发展较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则视而不见。治法:泻热通腑。再将胬肉的体部与巩膜分离,潜行分离上部或下部的球结膜达穹窿部,然后用缝线穿过胬肉头部(缝线的两端穿缝针),分别将两根缝线自结膜下潜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并穿出结膜面,结扎缝线以固定之。
-
盘状红蝴蝶疮
相当于西医的红斑狼疮。4.狼疮带试验检查,用直接荧光免疫法在患者皮肤和真皮连接处检查,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呈颗粒状、球状或线条状排列的黄绿色荧光带,在系统性红蝴蝶疮的正常皮肤暴露部位阳性率为50%一70%,皮损部位高达9096以上,诊断意义较大。盘状红蝴蝶疮的治疗:盘状红蝴蝶疮的治疗参见红蝴蝶疮条。
-
Bowen 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Bowen病亦称原位鳞癌,为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表皮内鳞状细胞癌。自觉症状缺如,偶有瘙痒或疼痛感。有的细胞质呈明显空泡状,类似Paget细胞。诊断检查:皮损表面为有鳞屑和结痂、边缘清楚、并略高起的暗红色持久性斑片,应考虑本病。此外还应与光线性角化病、砷角化病及Paget病相区别。
-
胞肿如桃
出《银海精微》。答曰:此乃脾肺之壅热,邪客腠理,致上下胞睑如桃,痛涩泪出不绝之注桃目。热毒炽盛证:胞肿如桃·热毒炽盛证(peach-likeswellingofeyelid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眼睑红肿如桃,白睛赤肿高起,热泪频流,口渴引饮,溲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胞肿如桃证候。
-
红蝴蝶疮
症状:斑疹暗红;脾虚肝旺:红蝴蝶疮·脾虚肝旺证(lupuserythematosus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liverhyperactivity)是指脾虚肝旺,以皮肤紫斑,胸胁胀满,腹胀纳呆,头昏头痛,耳鸣失眠,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弦为常见症的红蝴蝶疮证候。上海、云南用雷公藤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为70%一91。
-
肥大细胞增多症
临床上分为孤立性肥大细胞瘤、儿童型泛发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成人型泛发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假性黄色瘤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红皮病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家族性风团性色素沉着等型。疾病早期常见水疱或大疱形成。有时将本病误为药疹。
-
WS 291—2018 麻风病诊断
3.1.3.2皮肤损害组织学检查(见附录C):a)表皮基底膜破坏,白细胞侵入表皮,真皮内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并见郎罕巨细胞,肉芽肿外围密集淋巴细胞包围,神经分枝破坏而难以辨认,肉芽肿内查找抗酸杆菌阴性,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肉芽肿内见破坏的神经分枝;C.2.1.2.3Harris苏木素染液:甲液:苏木素1.0g;现代麻风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