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蛋白
角蛋白是毛发、羽毛、角、蹄等的结构(纤维状)蛋白质,有α-角蛋白和β-角蛋白两类。头发的α-角蛋白结构已经电镜和α-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它的3条有α-螺旋结构的多肽链互相缠绕形成类似绳索的原纤维,11股原纤维结合成微纤维,进而形成粗纤维,构成头发结构的基本元件。
-
甲癣
还可口服疗霉舒。病因学甲癣常由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毛癣菌等引起。病理改变甲下型甲癣取病甲PAS染色很容易找到真菌,在甲板层中可见菌丝及关节孢子,一般局限于甲板的最下部。甲沟炎可引起甲面有凹点或沟纹,开始为小而清楚的黄或带白色的斑点,持续不变或逐渐累及甲根。甲下可有角蛋白及碎屑沉积。
-
甲真菌病
发病机制: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指部为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图3)。相关药品:阿莫罗芬、环吡酮、环吡酮氨、醋酸、水杨酸、尿素、尿素软膏、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冰醋酸溶液、碘酊、乳酸软膏、苯甲酸、复方苯甲酸软膏
-
油灰指甲
发病机制: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指部为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图3)。相关药品:阿莫罗芬、环吡酮、环吡酮氨、醋酸、水杨酸、尿素、尿素软膏、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冰醋酸溶液、碘酊、乳酸软膏、苯甲酸、复方苯甲酸软膏
-
灰指甲
发病机制: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指部为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图3)。③局麻下手术拔甲,必要时可用凡士林纱布包扎伤口,1周后先涂3%水杨酸软膏,以后逐渐增高浓度,最后用复方苯甲酸软软膏和碘酊交替外搽,直至新甲长出为止。
-
鸡爪风
发病机制: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指部为红色毛癣菌和白念珠菌(图3)。相关药品:阿莫罗芬、环吡酮、环吡酮氨、醋酸、水杨酸、尿素、尿素软膏、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冰醋酸溶液、碘酊、乳酸软膏、苯甲酸、复方苯甲酸软膏
-
限制性皮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限制性皮病首由Witt等定名于1986年,而Lowry于1985年已报告4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真皮变薄、弹性纤维缺乏,胶原纤维排列类似于瘢痕或肌腱。透明角质颗粒结构异常,未聚集正常角蛋白微丝。诊断检查:需鉴别者有Cocoon胎儿,Neu-Laxova综合征,脑—眼—面—骨骼综合征等。
-
猬皮
将皮剥下,撒上一层石灰,置于通风处阴干。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经炒后,由于高温的作用,使钙盐生成氧化钙,收涩之性大增。《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刺猬皮组方精选: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
-
刺猬皮
将皮剥下,撒上一层石灰,置于通风处阴干。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经炒后,由于高温的作用,使钙盐生成氧化钙,收涩之性大增。《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刺猬皮组方精选: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
-
凤凰衣
《中医大辞典》·凤凰衣:凤凰衣为中药名,出自《医学入门·本草》。2.治口疮,口疳,乳蛾,喉痈,焙黄,研末吹患处;雌者尾羽甚短。药理作用:本品为高度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是由致密的与表面平行的纤维组织组成,贴敷于清创良好的烧伤表面,因其薄而柔软,占位性强,抗原性弱,是一种良好的天然生物性敷料。
-
尼龙刷斑状淀粉样变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尼龙刷斑状淀粉样变首先由日本Muto等在1980年报告。电镜变化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有聚积成珠形的波状微丝及空泡。诊断检查:本病在临床及组织病理的表现与斑状淀粉样变、Addison病、Albright综合征、重金属沉积、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及火激红斑等皆有明显不同,故为一新疾病。
-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
临床以苔藓样型和斑状型较常见。应与慢性单纯苔藓、肥厚性扁平苔藓、胶样粟丘疹、类脂质蛋白沉积症、结节性痒疹、炎症后色素沉着等病鉴别,有困难时可作皮损活检或特殊染色。
-
管状汗腺瘤
概述: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
汗管汗腺瘤
概述: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
汗管囊瘤
概述: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
汗管囊腺瘤
概述: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
小汗腺汗管瘤
概述: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
汗腺腺瘤
概述: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
发疹性汗腺瘤
概述: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
汗管瘤
概述: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Syringocystoma)或汗管囊肿腺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
胸腺癌
病理生理:病理分型:Marchevsky的组织学分型是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法,胸腺癌可分为:鳞状细胞癌、淋巴上皮瘤样癌、基底细胞样癌、黏液表皮样癌、肉瘤样癌、小细胞未分化细胞混合癌、透明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睾瘤无胸腺癌所具有的胞质张力丝和结构完好的胞桥小体;胚胎腺癌呈EMA阴性,细胞角蛋白阳性,且包括PLAP和AFP。
-
蚕茧
105g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主肠风便血;(《圣惠方》茧黄散)②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
-
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
概述:细胞角蛋白是细胞体的中间丝,是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根据其分子量和双向二维电泳中等电点的不同可以分为20种不同类型,它能在正常上皮、肿瘤细胞、细胞培养中分化不同的上皮细胞表达。一般先经聚丙烯酰胺电泳鉴定,再用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双相电泳鉴定为单一区带,然后用于免疫动物和核素标记。
-
浅部真菌病
病因病理病机: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菌可分为: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
外阴Merkel细胞癌
疾病别名外阴神经内分泌癌,外阴皮肤APUD癌,外阴原发性小细胞癌,外阴皮肤小梁癌,外阴柱状癌疾病代码ICD:C51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外阴Merkel细胞癌是皮肤原发小细胞癌,类似肺燕麦细胞癌。鉴别诊断组织学尚需与恶性淋巴瘤、小细胞黑色素瘤、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Ewing瘤及血管上皮样肉瘤等相鉴别。
-
肺癌继发性皮肤转移
概述:由肺癌(lungcarcinoma)发生的皮肤转移癌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2%~大细胞未分化癌转移癌由片状大而多形性的细胞构成,胞浆丰富,核仁明显,可见许多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来源于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像其他鳞状细胞癌一样,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阳性。
-
肺癌皮肤转移
概述:由肺癌(lungcarcinoma)发生的皮肤转移癌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2%~大细胞未分化癌转移癌由片状大而多形性的细胞构成,胞浆丰富,核仁明显,可见许多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来源于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像其他鳞状细胞癌一样,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阳性。
-
色素性毛囊囊肿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色素性毛囊囊肿多见于21岁~60岁患者,男性尤其多,皮损好发于面、颈部,为孤立的皮损,直径0.4cm~症状体征:临床表现似色素痣。病理生理:组织病理变化,囊肿位于真皮内,囊壁由漏斗部上皮组成,可见1~2个生长的毛囊。囊腔内充满环层状角蛋白以及多数粗而黑的毛干。
-
毛源性纤维瘤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毛源性纤维瘤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
-
毛源性肿瘤
(三)毛源性纤维瘤或毛母细胞性纤维瘤此瘤的边界清楚,位于真皮内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其上表皮相连。组织学上,毛源性肿瘤与基底细胞瘤的不同点为:边界清楚,位置较深,常位于皮下组织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不与表皮相连,上皮巢或索较基底细胞瘤规则,间质内成纤维细胞形态一致,增多。
-
阴道血管肉瘤
免疫组化血管内皮标志物FⅧ因子、CD31、CD34大部分为阳性,上皮样血管肉瘤部分低分子角蛋白也可呈阳性。除Morimura等报道的1例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阿霉素)和达卡巴嗪(氮烯咪胺)化疗加阿地白介素(白细胞介素-2)治疗后完全缓解,随访15个月无瘤生存外,其余2例效果差。流行病学:阴道血管肉瘤罕见。
-
外阴尤因肉瘤
疾病别名外阴尤文肉瘤疾病代码ICD:C51疾病分类妇产科疾病概述外阴尤文肉瘤/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经近年来从免疫组化、电镜、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多角度研究,发现尤文肉瘤是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的一种。术后给以长春新碱、多柔比星(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和(或)放疗。
-
皮样和表皮样囊肿
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皮样囊肿由外胚层起源,属先天性良性肿物。向表层发展,可在眶缘形成瘘管,排出豆渣样内容物。位于眶深部的囊肿,常表现为渐进性眼球突出并向下移位,偶尔囊肿破裂,引起严重炎症,颇似眶蜂窝织炎,需借助影像诊断。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仅有表皮,囊腔内为角蛋白填充。
-
蛤仔壳
出处:《东北动物药》拼音名:H ZǎiK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蛤仔的贝壳。原形态:蛤仔,又名:蚬子。壳面有细密的放射肋,与自壳顶同心排列的生长纹交织成布纹状。生境分布:生活于靠近河口的泥砂滩中。2%)、碳酸镁(约0.5%),及一种角蛋白壳角质。功能主治:《东北动物药》:清热解毒。治臁疮,黄水疮。
-
盘羊角
2.北山羊,个体大,肩高约1m,尾长超过耳长,重40-50kg。无眶下腺,雄羊有尾下腺,前肢有足腺。四肢前面由上至下有黑棕色纵纹,尾向体背色,尾尖棕黑色。近基部则消失。煎液对小白鼠睡眠时间的影响实验表明能延长硫喷妥钠及水合氯醛睡眠时间,作用浓度与剂量成正比。性味:味苦;性凉归经:心、肝二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苍白过路黄
拼音名:ShēnɡBáiGuòLùHuánɡ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灰叶珍珠菜的全草。苞片披针形,稍短于花梗;花萼长约4.5mm,5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宽约1.2mm,边缘膜质,有褐色腺条;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2400m的山谷林缘。化学成份:含角蛋白,氨基酸。性味:辛;性凉归经:肝经功能主治:透疹。
-
薄荷尿素贴膏
薄荷尿素贴膏说明书:药品类型:化学药品药品名称:薄荷尿素贴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每克含薄荷脑30毫克,尿素20毫克,苯酚20毫克。辅料为:性状:作用类别:本品为皮肤科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单纯性雀斑样痣
黑子痣分类:普通外科皮肤肿瘤皮肤良性肿瘤黑素细胞瘤肿瘤科皮肤肿瘤黑素细胞肿瘤ICD号:D25流行病学:单纯性雀斑样痣白种人发病率较高,亚洲人发病率较低。交界痣:组织病理可见痣细胞。(2)术后处理:①创面处理:术毕创面用生理盐水冲洗,敷以含庆大霉霉素、氯氨素的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
-
黑子痣
黑子痣分类:普通外科皮肤肿瘤皮肤良性肿瘤黑素细胞瘤肿瘤科皮肤肿瘤黑素细胞肿瘤ICD号:D25流行病学:单纯性雀斑样痣白种人发病率较高,亚洲人发病率较低。交界痣:组织病理可见痣细胞。(2)术后处理:①创面处理:术毕创面用生理盐水冲洗,敷以含庆大霉霉素、氯氨素的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
-
非典型纤维黄色瘤
1963年首先由Helwig报告。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结缔组织肿瘤肿瘤科皮肤肿瘤结缔组织肿瘤ICD号:L98.8流行病学:非典型纤维黄色瘤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白人,但也可发生于年轻人。胞浆可呈空泡状而类似黄色瘤细胞。S-100蛋白染色与黑色素瘤相比染色稀疏,前角蛋白染色为阴性,有助于与鳞状细胞瘤鉴别。
-
非典型性纤维黄瘤
1963年首先由Helwig报告。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结缔组织肿瘤肿瘤科皮肤肿瘤结缔组织肿瘤ICD号:L98.8流行病学:非典型纤维黄色瘤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白人,但也可发生于年轻人。胞浆可呈空泡状而类似黄色瘤细胞。S-100蛋白染色与黑色素瘤相比染色稀疏,前角蛋白染色为阴性,有助于与鳞状细胞瘤鉴别。
-
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
1963年首先由Helwig报告。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分类:皮肤科皮肤肿瘤结缔组织肿瘤肿瘤科皮肤肿瘤结缔组织肿瘤ICD号:L98.8流行病学:非典型纤维黄色瘤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白人,但也可发生于年轻人。胞浆可呈空泡状而类似黄色瘤细胞。S-100蛋白染色与黑色素瘤相比染色稀疏,前角蛋白染色为阴性,有助于与鳞状细胞瘤鉴别。
-
钩虫皮炎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地痒疹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粪触块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粪毒
概述:钩蚴皮炎,又称粪触块、粪毒、地痒疹,为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duodenale)或美洲钩虫(Necatoramericanus)钻进皮肤时所引起的局部炎症。钩蚴可分泌一种透明质酸,可溶解角蛋白、胶原和弹性蛋白,损伤皮肤穿透毛囊。钩虫皮炎的治疗原则为抗过敏,防止继发感染及对症处理。发病机制:虫卵经1~
-
上甲
概述:上甲为中药名,出自《证治要诀》。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鳖甲。性味归经:咸,平。入肝、脾、肾经。功能主治:滋阴潜阳,软坚散结。1.生用治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热病伤阴,阴虚风动,高血压病。2.炙用治疟母,经闭,癥瘕积聚。化学成分:本品含骨胶原,中华鳖多糖、角蛋白、碘质、维生素D等。
-
鳞状细胞癌
有人用化学致癌物质DMBA使大鼠颌下腺先出现鳞状化生,随之则发生鳞状细胞癌。癌巢的细胞可与复层鳞状上皮的任何一层或全层相似,癌巢的外周部分的细胞相当于复层鳞状上皮的基低细胞,癌巢中心部分常出现层状的角化物质,称癌珠或角化珠,并可见细胞间桥和角蛋白的产生,不存在粘液分泌。
-
皮脂腺囊肿
概述:皮脂腺囊肿非真性肿瘤,为皮脂腺外口阻塞所形成。囊肿的内容物有上皮细胞、角质素(角蛋白)、脂肪颗粒、胆固醇结晶等,囊肿本身被厚的上皮层包绕与周围组织相隔。可长期无任何症状,有时可发育很大,如受外伤可引起炎症性变化。合并感染时,可先用抗菌药物,化脓后需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手术切除。
-
头面部基底细胞癌
疾病别名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溃疡,基癌疾病代码ICD:M8090/1疾病分类神经外科疾病概述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占所有皮肤肿瘤的65%~基底细胞癌边缘内卷,有毛细血管扩张,色泽呈褐色,周围无色素晕。适用于面部和额部。目前已无需用氯化锌糊剂,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