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宫
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有指掌侧总动脉。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或艾条灸3~
-
鬼路
申脉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间使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
-
掌中
2.经穴别名。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有指掌侧总动脉。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
-
手厥阴心包经
胸中支脉:②沿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
鹤翔庄功
合翅与后推意念均在两手劳宫穴。捧气意念劳宫,贯顶意入百会穴。夹头下俯及第一次通地合阴意守劳宫穴并入地,第二、三次则l由涌泉入地。2.引颈以颈为轴,下颏似鹤嘴,向斜下45度方向点出,画弧后收,百会向上,两腿微蹲,如此重复3次,腿下蹲3次,但不超过脚尖,前点时意念承浆,后收在大椎穴。意守劳宫、右涌泉穴。
-
极功法
念诀时自然吸气,落于下黄庭,开始循窍运行,即循尾闾关、命门、夹脊关、玉枕关、上黄庭、上丹田、膻宫、中丹田、贯通下丹田,落归于下黄庭。8.动功配念功诀,第一层次配静功第一层次功诀,第二层次配静功第二层次功诀,第三层次配静功第三层次之功诀,动功第七、八式的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配静功第四层次之功诀。
-
鬼营
概述:鬼营为经穴别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备急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
-
水底捞月
水底捞月为小儿推拿手法名。《小儿按摩经·手诀》:“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指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暖气,主发汗,亦属热。”2.由小指尖推向手掌根部坎宫穴,再回转至内劳宫穴,如捞物状。《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水底者,小指边也;
-
水底捞明月
水底捞明月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用于治疗发热等症。《小儿按摩经·手诀》:“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指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暖气,主发汗,亦属热。”《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水底者,小指边也;
-
手心主
本穴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热血攻心、掌热、心烦闷、舌肿痛、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暴仆等症,均以放血为佳。中冲穴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中冲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掌中热。中冲穴研究进展:对视野的影响:针刺中冲对视野有一定影响,而且与经络感传有关。
-
鬼窟
鬼窟为经穴别名。《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3~
-
内劲一指禅
(2)功式:双手中指相对向胸前慢慢揽拢,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平行,相距约10cm,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曲池”穴,左手“外劳宫”对准右臂“少海”穴。6.力劈华山(1)起式: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cm处,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上缺口对“天突穴,指尖朝上。
-
打马过天河
打马过天河为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打马过天门。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打马过天门
打马过天门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打马过天河。出陈氏《小儿按摩经》。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中冲
本穴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热血攻心、掌热、心烦闷、舌肿痛、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暴仆等症,均以放血为佳。中冲穴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中冲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掌中热。中冲穴研究进展:对视野的影响:针刺中冲对视野有一定影响,而且与经络感传有关。
-
营房
营房为经穴别名。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本穴配人中、合谷透劳宫治癔病;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3~
-
手心
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劳宫(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手心:手心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或艾条灸5~诊察掌中可知腹中的寒痛或热痛。
-
梅花桩站功
全身肌肉务必松弛,口要紧闭,目微闭而向前平视。(6)摩枕:先将两劳宫穴用力搓热,然后左掌上按风池、风府、玉枕三穴,右掌下按天柱、哑门等穴,用力拉紧枕部皮肤及脖筋,同时配合深呼吸,用力左右搓揉20次,搓揉幅度以指尖至耳为度,再用两拇指及全掌由玉枕穴向下按摩到项部天柱穴。二、中风口眼喁斜、三叉神经痛取坐式。
-
口疮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口炎。辨证论治:脾胃积热: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生大黄6克,芒硝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薄荷3克(后下),连翘10克,淡竹叶10克。针灸疗法:刺灸法:心脾蕴热:治则:清热泻火处方:地仓合谷劳宫方义:地仓为手足阳明与阳脉之会,可清泻阳明邪热;
-
水底
水底为推拿穴位名。位于小指及第五掌骨远端尺侧一线。参见水底捞月:水底捞月为小儿推拿方法名。操作方法是由小指尖推向手掌根部坎宫穴,再回转至内劳宫穴,如捞物状。《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水底者,小指边也;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儿手指,将我大指自小儿小指旁尖,推至坎宫,入内劳轻拂起,如捞明月之状。”
-
荥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口疮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口炎。辨证论治:脾胃积热: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生大黄6克,芒硝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薄荷3克(后下),连翘10克,淡竹叶10克。针灸疗法:刺灸法:心脾蕴热:治则:清热泻火处方:地仓合谷劳宫方义:地仓为手足阳明与阳脉之会,可清泻阳明邪热;
-
红症
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吐血·暴食伤胃证: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衄血者,鼻燥咽干,血自鼻出或涕中带血。体针:咳血: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
-
荥穴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五星
五星为穴名。劳宫为经穴名(LáogōngPC8)。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
-
握药法
主治病症便秘温中通便丸(《理瀹骈文》)巴豆霜、干姜、良姜、白芥子、硫磺、甘遂、槟榔各等份,共研细末,加水做成饭丸。主治阴虚火旺型梦遗、滑精。主治骨槽风肿痛溃烂者。外感高热四仁散(《中医外治法》)桃仁、杏仁、栀仁、枣仁各3g,面粉5g,上药焙干研粉,加入面粉,鸡蛋清调匀分成2个饼,敷于两手心劳宫穴,布包固定。
-
狂病·痰火扰神证
定义:狂病·痰火扰神证(manicpsychosiswithsyndromeofphlegm-firedisturbingspirit)是指火热与痰浊交结,闭扰心神,以发病初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等为常见症的狂病证候。太冲清泻肝胆之热。
-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掌中热
两手掌有发热感,即手心热。一是指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见《灵枢·经脉》)又《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是指肾阴虚的见症,临床多见手心热或五心烦热。
-
回阳九针穴
回阳九针穴指具有回阳救逆作用的九个经验效穴。出《针灸聚英》。即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等穴。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晕厥、虚脱等症。
-
黄蜂入洞
黄蜂入洞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小儿推拿秘诀》。②将耳壳折向前方以掩住耳门,有通气作用。③即洗井灶法。见《幼科推拿秘书》。④屈儿小指,再揉劳宫穴,有去风寒作用。见《针灸大成》卷十。⑤即黄蜂出洞。见《小儿推拿秘旨》。⑥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从腕横纹盘旋揉至肘横纹处。见《小儿推拿广意》。
-
寒痫
寒痫病证名。感寒即发的痫证。症见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发出尖叫声,口涌痰涎。小儿内伤脾胃,外感风寒,结于胸膈之间,遇风寒即发。治宜温中化痰,用导痰汤。并可灸膻中、内关、涌泉、劳宫。
-
凤单展翅
凤单展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凤凰单展翅。2.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压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3.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膈,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
定痛消毒饮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定痛消毒饮:处方:人参、当归、升麻、川芎、白芍、桔梗、枳壳、茯苓、半夏、柴胡、甘草、羌活、防风、厚朴、白芷、天花粉。功能主治:脑疽。功能主治:手心毒。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3个,水煎,食后服。主治:乳顶劳或乳房吹乳成痈,并乳结之证,发热恶寒,冷汗自出,势欲破而疼痛难忍。
-
心主手厥阴之脉
心主手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水中捞月
水中捞月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幼科铁镜》。1.在儿掌心滴冷水,旋推旋吹冷气,如运八卦相似(见《幼科铁镜》卷一)。2.左手大指屈儿中指,用冷水滴在劳宫,用右手扇几下,再滴冷水于总经,以冷气吹之,又用中指节自总经按摩至曲池,并在儿臂外侧按摩(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此法性凉,除大热。
-
电针治疗
操作名称电针治疗适应症各种精神病及神经症。方法及内容1.一般取坐位或仰卧位。主穴翳风、听宫、耳门、听会、头颞、安眠、百会、印堂、定神。配穴:四肢穴、内关、合谷、劳宫、中渚、神门、手三里、涌泉、太冲、照海、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3)四肢穴位,一般只作体针行手法捻转,给予强刺激。
-
天河水
概述:天河水为推拿穴位名,即天河。从腕横纹推到肘横纹,名清天河水;由肘横纹下推至劳宫,名取天河水;以一手大指按总筋处,另一手大、食指如弹琴状弹天河穴,由内关弹至肘横纹上,再以两手大指掐肩井、琵琶、定马等穴,名打马过天河。用治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渴咽干等一切热证。腕横纹上三横指处。
-
手厥阴心包经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指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单侧共9穴。
-
天河
概述:天河为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按摩经》,又名天河水。从腕横纹推到肘横纹,名清天河水;由肘横纹下推至劳宫,名取天河水;以一手大指按总筋处,另一手大、食指如弹琴状弹天河穴,由内关弹至肘横纹上,再以两手大指掐肩井、琵琶、定马等穴,名打马过天河。用治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渴咽干等一切热证。
-
十二经动脉
《针灸甲乙经》所载十二经动脉为: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经渠;手少阴心经的极泉、少海;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足少阳胆经的听会、上关;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足阳明胃经的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
-
清心
清心又称清心涤热或清富。是治疗热性病邪入心包的方法。针灸常选用人中、大椎、合谷、曲泽、十宣或十二井穴、大陵、劳宫等穴,针用泻法,并可点刺出血。清心又称清心涤热或清宫。热入心包,症见神昏谵语、高热、烦躁不安、舌质绛、脉细数等,可用清宫汤使心包热邪向外透达而解。
-
托盘疔
关于手心毒:手心毒又名掌心毒、病穿掌、贫子盂、擎珠毒、擎疽、擎珠疽、穿窟、天蛇、穿掌毒、穿掌疽、瘭疽、手心痈、手痈、穿板疔、并与托盘疔互称,或称托盘疽;偏于掌边者,又名穿掌毒、穿埂毒、鹚痈、穿边天蛇、穿埂天蛇等,名目繁多。治宜定痛解毒消肿,内服定痛消毒饮或银花解毒汤。外治:初宜隔蒜灸;
-
神仙起居法
概述:《神仙起居法》是古代中医学界上一种广为流传的健身按摩方法,是以五代著名书法大家杨凝式一幅草书手卷书法作品的形式流传下来,手卷为纸本,纵27cm、横21.2cm,8行,共85字,文体近似口诀。握拳按摩肾部:心腹畅快时,手握空拳放在后腰处,用合谷穴或两手背分别反复上下按摩两肾部(在命门穴两旁)。
-
凤凰单展翅
凤凰单展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凤单展翅。2.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压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3.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膈,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
丹凤摇尾
丹凤摇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用一手掐劳宫,一手掐心经,摇之。治惊风。
-
大推天河水
大推天河水为小儿推拿方法名。从腕横纹推到肘横纹,名清天河水;由肘横纹下推至劳宫,名取天河水;以一手大指按总筋处,另一手大、食指如弹琴状弹天河穴,由内关弹至肘横纹上,再以两手大指掐肩井、琵琶、定马等穴,名打马过天河。用治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渴咽干等一切热证。腕横纹上三横指处。
-
萆麻膏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萆麻膏:处方:大萆麻子(一十四个.摘录:《活幼心书》卷下方出《本草图经》引《海上集验方)(见《证类本草》卷十一),名见《魏氏家藏方》卷十:方名:萆麻膏组成:萆麻子7枚。《普济方》卷九十二:方名:萆麻膏组成:大萆麻子14枚(正东南枝上取7枚,正西枝上取7枚),巴豆7枚(去皮)。
-
血纳(归)包络
如乙日乙酉时开肝经井(木)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火)穴少府,己丑时开脾经输(土)穴太白,辛卯时开肺经经(金)穴经渠,癸巳时开肾经合(水)穴阴谷。到乙未时重见乙,此时五输已经开过,则纳入包络,根据“我生他”的原则,当开心包经的荥火(乙属木木生火)穴劳宫,此即为血纳包络,余此类推。
-
旁劳宫
旁劳宫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手掌第二、三掌骨后缘凹陷中,离劳宫旁约一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扁桃体炎。一般灸7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