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白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阳白穴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杨白
杨白即阳白。见《圣济总录》。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有祛风清热、益气明目的作用。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 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一般沿皮刺0.3~
-
面神经炎
西医·面神经炎:面神经炎(facialneuritis)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称Bell麻痹(Bell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抗病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引起,可用阿昔洛韦0.2g口服,一日5次,疗程7~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体针:取地仓、颊车、翳风、合谷、阳白、四白等穴为主。鼻唇沟平坦加迎香;
-
面神经麻痹
西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本病又称为面瘫。多表现为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向健侧歪斜,流涎,不能皱眉、蹙额、鼓腮、示齿等,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针灸治疗:体针:取穴:取地仓、颊车、翳风、合谷、阳白、四白等穴为主。
-
炎消汤
《古今名方》引易玉泉方:方名:炎消汤组成:阳白孢(又名炎见消)15g,白牛膝15g,地榆12g,算盘子树兜(野南瓜兜)18g。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风湿喉痹,乳蛾,喉风等急性咽喉炎症。
-
面瘫按摩疗法
概述:面瘫按摩疗法是面瘫外治法之一。取地仓、颊车、阳白、下关、太阳、合谷为主穴,取迎香、四白、翳风、承浆、攒竹、人中、风池、牵正、鱼腰、会阳、巨露、睛明,内庭、太冲、足三里、外关、列缺为备穴。3个主穴,1~面瘫按摩疗法的基本手法:面瘫按摩疗法的基本手法分两种:(1)指掌揉动法。
-
三叉神经痛埋线法
三叉神经痛埋线法是在相应穴位埋植入羊肠线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第一支痛取主穴攒竹、阳白、眉中、印堂,配穴太阳、头维、至阳、丝竹空、太冲;第二支痛取主穴四白、迎香,配穴听会、内庭、禾髎、巨髎、听宫;第三支取主穴承浆、颊车,配穴大迎、地仓、听会、翳明(各穴可 流使用);共用穴为合谷、下关、三间。
-
目翳
目翳为病症名。多由角膜损伤后,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所致。临床以黑睛混浊或溃烂、目痛、畏光流泪、视物障碍等为主要表现。针灸治疗:①体针:取攒竹、晴明、瞳子髎、阳白等穴为主。风热者加风池、外关、足临泣;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大骨空、小骨空;②耳针:耳尖穴点刺放血,每日1次,连续3~
-
迎风流泪
迎风流泪为病症名。多为肝肾阴虚,肝经郁热,泪液失固所致。可由急慢性泪囊炎、泪道狭窄及泪腺分泌过多等因素造成。冷泪者,泪下时无热感,泪水清稀,迎风更甚,目睛不红不痛;针灸治疗:①体针:以取睛明、攒竹、阳白、风池、足临泣等穴为主。冷泪者加肝俞、肾俞;热泪者加太阳、合谷、太冲;
-
固睛明目丸
处方:大黄耆2两,大熟地1两,大丽参5钱,白术6钱,远志5钱,蒺藜8钱(炒),柏子仁1两,知母肉4钱,覆盆子1两,菟丝子1两,枣仁5钱,磁石5钱,车前子5钱,甘草3钱。先略刺上星、人中、阳白、神庭,另服固睛明目丸十余剂,而视物不甚歪斜,但头晕如故,又服柏子坠痰丸,刺头维、后顶、大陵数次,头晕止,视物正常。
-
足少阳胆经穴
足少阳胆经穴指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经穴。
-
目眵
《西方子明堂灸经》:“阳白主目眵。”《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上液之道,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眦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也”。眼科问诊时,常问有否目眵,属骤起或常有;量多量少,眵多粘睫或仅限于眦头;由此可以了解肺热之虚实,以及是否兼夹湿邪等。一般治宜泻肝胆火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针灸美容
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若肺脾气虚,则出现皱纹。针刺法:治则活血化瘀,祛斑美容处方阳白太阳颧髎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方义针刺局部穴位可以疏调经气,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营养,清除堆积废物,取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滋补肝肾气血。随证配穴气滞血瘀—血海,肾虚—太溪。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
板眉
板眉为穴名。《灸法图残卷》:“板眉,在眉上一寸,当眼精(睛)童(瞳)子是。”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 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