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杼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
大腧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大杼穴研究进展:对钙代谢的影响: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背俞
大杼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大杼穴的取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
本神
概述:本神:1.经穴名;本神穴主治神志、头项等疾患:如中风,半身不遂,呕吐涎沫,癫疾,头痛,眩晕,颈项强急,胸胁相引而痛,小儿惊厥,目赤肿痛,小儿惊风,癫痫,中风昏迷,目眩,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本神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等。治疗麦粒肿:针刺大杼4~
-
风府
所属部位:后头风府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大杼穴研究进展:对钙代谢的影响: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百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
骨会
出《难经·四十五难》。因大杼穴在脊椎之旁,脊椎骨又称杼骨,故称大杼穴为骨会。临床可用于脊椎不利,虚劳发热等骨病。参八会穴: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大杼脉
大杼脉即足太阳膀胱经之大杼穴。为督脉别络;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胃痛·寒邪犯胃证
苔薄白属寒,脉弦主痛,紧主寒,在辨证时,既要询问过去是否有胃痛史,又要了解近日是否有感寒或偶食生冷史。推拿疗法:选穴:大杼、肾俞、意舍、志室、胃俞、大肠俞、上脘、中脘、下脘、梁门、期门、章门、天枢、足三里。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胃痉挛
肝胃蕴热:症状:胃脘部灼热疼痛,痛势急,伴有恶心呕吐,反酸,口干口苦,口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推拿治疗:选穴:中脘、内关、天枢、气海、脾俞、胃俞。推拿治疗:选穴:大杼、肾俞、意舍、志室、胃俞、大肠俞、上脘、中脘、下脘、梁门、期门、章门、天枢、足三里。最后确诊为胃痛,证属寒邪内侵。
-
肩外俞
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入该肌,继进至肩胛提肌。肩外俞穴位近于肩胛上廉,故治肩胛痛、周痹、寒痛至肘。如肩背酸痛、肩胛神经痛、颈项强急、落枕、肘臂冷痛等。向外斜刺0.3~或艾条灸5~肩外俞配后溪、天宗、肩井、大椎,治肩背疼痛。
-
肩中俞
肩,指肩背。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筋膜入该肌,依序深进其深面的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相重叠部分。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及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及颈横动、静脉。肩外俞、肩中俞二穴惧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有宣肺解表、疏经活络作用。肩中俞配大椎、肩井、支沟,治肩背疼痛。
-
八会
概述:八会:1.经穴分类名;八会穴: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胸、肺、膈、喉咙部疾患。
-
八会穴
概述:八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八会。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
-
冲脉穴
概述:冲脉穴:1.冲脉交会穴;2.公孙穴。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14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上、下巨虚)”;
-
膺俞
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见《针灸资生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
-
藏会
藏会即脏会。指章门穴。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亦称八会穴,见《难经·四十五难》。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彻衣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指治疗热性疾病针刺机体外侧及背部奇穴的方法。篇中列举对“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的热症取天府、大杼、中膂俞,及补手足太阴穴以出汗,说其效验有如脱除衣服之快,故名彻衣。
-
背第一侧线
背第一侧线经穴定位线。距背正中线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过处。分布有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各穴。
-
大灸法
大灸法是用艾炷在背部、腹部等广泛区域内施灸的方法。次灸腹部,患者仰卧,置放咸萝卜片时先以膻中穴为中心置放9片的大方形,鸠尾至神阙穴之间置放6片,神阙至曲骨之间置放5片,并在腹部沿正中线的两侧各放置2行,于各片上点火施灸,操作同背部。灸毕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出血,针刺三阴交以泻火气。
-
天杼
“天杼”之“天”,“大”之误,即大杼穴。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
足太阳膀胱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
府会
府会即腑会。出《难经·四十五难》。指中脘穴,凡六腑疾患皆可酌情取用。参见八会穴: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热病五十九俞
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据《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载,五十九刺的穴位是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哑门、廉泉、承浆等7穴;
-
热病五十九腧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
-
胸中大腧
胸中大腧指大杼穴。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
筋会
出《难经·四十五难》。凡筋肉拘急或弛缓不收等症,皆可酌情取用。参八会穴: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为病症名。属祖国医学“胸中痛”“胸骨伤”和“胸肋骨痹”等范畴。④排除肋软骨肿瘤、肋骨骨髓炎、胸壁结核及骨折后骨痂形成等。针灸治疗:以阿是穴为主,配膻中、外关透内关(患侧)、大杼、悬钟等。针刺得气后,行补的手法,然后留针。留针期间,把艾段套在针柄上进行温针。主穴每次2~3壮,配穴每次1~
-
背三针
概述:背三针:1.沿背部督脉经自下而上进行皮下透刺的—种针法;2.靳三针之一。第1针由长强穴进针至命门穴;第2针由命门穴进针至至阳穴;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30°角,进入皮肤0.5cm许将针体放平,然后向上平刺。主要治疗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多发性神经根炎等。指取背部大杼、风门、肺俞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