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
客①侵入人体的外邪。《灵枢·小针解》:“客者,邪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④与“主”相对,多代表后来的、次要的。《素问·阴阳类论》:“先至为主,后至为客。”⑤运气学说中的客气。
-
椒芐丸
《审视瑶函》卷六:方名:椒芐丸组成:熟地黄(切,焙干)、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生地黄(切,焙干)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盐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临床应用:目昏多泪:江陵傅氏,家贫,鬻纸为业,好接待游士。附注: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 椒地丸。
-
七味鸭
《验方新编》卷十一:组成:生地3钱,熟地3钱,归身3钱,茯神3钱,白术(土炒)3钱,川贝母2钱,地骨皮4钱。主治:阴虚劳伤,咳嗽痰喘。将前药加陈甜酒1碗,生晒酱油3酒杯,同入鸭肚内缝紧,用瓦盖盆盛贮,盆内不可放水,盖好,以棉纸将盆盖缝封固,放在锅内,亦不可放水,锅盖盖好。稻草3斤打成小草结,对锅脐慢慢烧之;
-
厌不能发
厌不能发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古人则认为声哑无音系由寒邪客于会厌,会厌开阖不利所致。
-
杨希闵
杨希闵清代医家。字钱佣,号卧云居士。江西新城县人。尝著《伤寒论解略》,系辑集历代各家对《伤寒论》之注释;另又取伤寒学名家如黄坤载、柯韵伯、徐灵胎、尤在泾等之伤寒方解方注,加以总括,成《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略》,并扩大至《金匮要略》方,依例撰成《金匮要略百七十五方解略》。尚有《盱客医谈》等,刊行于世。
-
儿科醒
《儿科醒》为书名。清·芝屿樵客撰。撰年不详,本书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予以论证,说理清晰透彻,方药法度严谨,并有辨惊风之误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十病;次为小儿不可饿论及治痘、治疹二论。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衃
衃即“衃血”。《灵枢·水胀》:“寒气客于子门……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
-
络血
络血指渗灌于络脉之中的血液。《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
-
两睑赤烂
两睑赤烂病证名。系指眼弦红赤溃烂的病证。《秘传眼科龙木论》:“目之两睑赤烂者何也?……风邪客于腠理,湿气相争,停于两睑,目时赤烂,湿之故也。”参见眼眩赤烂条。
-
睊目
概述:睊目为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指出,双目睛通亦名睊目。涓目·睊目:古义与涓通。《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眦痒而泪出,目眦恒湿,故谓之睊目。”
-
丁明登
丁明登明代医家。字客东。号侣莲,江浦(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其祖丁凤以医名,明登继其业,尤精于本草之炮炙,著有《疴言》、《小康济》、《苏意方》等。
-
胆邪
胆邪病因学名词。客于胆腑的邪气。《难经·十难》:“心脉微急者,胆邪于小肠也。”
-
大关节
大关节为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较大的关节,如各椎间关节及肩、肘、腕、髋、膝、踝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胜则大关节不利。”《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
必应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处方延胡索香附艾灰归身砂仁生姜功能主治理气活血,祛寒止痛。主寒邪客于心脾,气血不和,胸脘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梨菁饮
处方:生梨(磨取汁)1合。功能主治:除客热,止心烦,消风热,下气。主胸中热结。用法用量:和清蜜少许用。摘录:《济众新编》卷七
-
红轮千里光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 千里光:别名:甲客儿[藏名]来源:菊科红 千里光SenecioflammeusTurcz.exDC.,以全草、花入药。生境分布:西北及东北部。性味:苦,寒。功能主治:全草:清热解毒。主治疔毒痈肿。花:活血调经。
-
连灸
连灸按规定不间断的施灸。《南史·徐羡之传》:“时谢晦久病连灸,不堪见客。”
-
熨痛膏
《杨氏家藏方》卷四:方名:熨痛膏组成:干姜(炮)2两,大麦(炒)2两。主治:寒湿客搏经络,四肢骨节疼痛。用法用量:每用1两,以童便半斤同熬成膏,稀稠得所,趁热用篦子摊上痛处、纸盖,以帛子包裹系定,烧新瓦片,以厚纸裹,熨药上,令干透。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阴痛·寒滞肝脉证
阴痛·寒滞肝脉证(vaginalpainwithsyndromeofcoldstagnationinLiverChannel)是指寒邪客于下焦,气血相搏,肝脉壅闭,以阴部拘急抽掣,痛不可忍,畏寒肢冷,周身关节疼痛,舌暗,苔白,脉沉紧为常见症的阴痛证候。
-
红中黑纹舌
红中黑纹舌为舌象。亦称厥阴舌。舌边红,中央见黑色湿润纹状苔。乃为阴毒客于厥阴肝经之候,若症见四肢厥冷、身恶寒、腹痛,脉沉细等,宜温中散寒(见《伤寒金镜录》)。
-
隐曲之疾
隐曲之疾即前后二阴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湿客下焦,发而濡泄,及为肿,隐曲之疾。”王冰注:“隐曲之疾谓隐敝委曲之处病也。”
-
(月直)(zhì,音至)
(月直)(zhì,音至)直肠。《灵枢·邪气》:“客于胞(月直),则梦溲便。”
-
室女经闭浮肿
室女经闭浮肿病证名。见《肖山竹林寺女科》。指未婚女子患经闭兼有浮肿的病证。多因外邪客于胞脉,血壅经隧,化为水液,流溢四肢,导致经闭及遍身浮肿,面色青黄。治宜活血通经,方用通经丸,经通则肿自消。
-
肉肓
肉肓为解剖结构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膜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丹波元简认为:“盖膈幕(膜)之系,附着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医剩附录·募原考》)。
-
两虚相得
两虚相得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六淫外感虚邪为一虚,人体正气不足为一虚,两虚相合则发病。《灵枢·百病始生》:“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
客运
客运是指以中运为初运分别轮值客行于一年五时的五运之气。其运行程式是以每年的中运为初运,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分做五运,每运各为七十三日零五刻,临加行于主运之上。
-
丹候
丹候为症状名。指皮肤发红发热的表现。《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风热毒气,客于腠理,热毒搏于血气,蒸发于外,其皮上热而赤,如丹之涂,故谓之丹也。”卷三十一亦有丹候之论,均指小儿之丹毒,并强调:“小儿得之最忌。”
-
齿漏
齿漏病名。系指牙龈肿胀流脓血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风邪客于经脉,流滞齿根,使龂肿脓汁出,愈而更发,谓之齿漏。”也即牙漏。详见该条。
-
齿(齿所)
齿(齿所)病名。系指牙齿被醋浸渍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齿所),齿伤酢也。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齿所)。”酢,同醋。参见齿齼条。
-
桔干汤
处方:荆芥、防风、连翘、桔梗、牛蒡、射干、玄参、山豆根、竹叶、甘草。功能主治:痰热客肺,喘急上气,致失音者。摘录:《类证治裁》卷二
-
垂珠花
拼音名:Chu ZhūHuā别名:白客马叶来源:安息香科垂珠花StyraxdasyanthaPerk.,以叶入药。生境分布:贵州等省。性味:甘、苦,寒。功能主治:止咳润肺。主治咳嗽,肺燥。用法用量:3~5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犀肉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XīR u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犀角条。性味:《食疗本草》:微温,味甘,无毒。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主瘴气,除客热头痛及五痔诸血痢。②《本草拾遗》:主蛇、兽咬毒。
-
格中
格中病证名。指中焦阻拒,气机不通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
-
玉霜散
《准绳 女科》卷二:组成:石膏2两(细研,水飞过),寒水石1两(细研)。主治:妇人客热烦渴,头痛痰涌如泉。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生地黄汁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
-
口𧏾
口𧏾为病名,即龋齿。《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齿断虚软而无脓血,又口𧏾,其齿断触者,即脓血出。”龋齿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龋注……侵蚀齿断,谓之龋齿。”《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风气客之,络搏齿间,与血气相乘,则断肿热气,加之脓汁出而臭,侵食齿断,谓之龋齿,亦日风龋。”
-
扬州医生
扬州医生(9世纪)其真实姓名不可考,系扬州一术士,因家中失火,延及千户,被扬州最高当局高骈判死刑。后因献出治疗大风(麻风病)的技术而成为上客。他长于以乳香酒为“麻醉药”,进行手术治疗。
-
血寒证
血寒证为证候名。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肢体麻木冷痛,手足清冷,喜暖恶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苔白滑,脉沉迟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邪客
《邪客》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邪,病邪;客,外来者。本文主要讨论外邪侵入人体的病机,故名。文中指出邪气入侵的部位不同,能引起不同的病证,并相应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祛散外邪。
-
血络论
《血络论》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血络指郁血的络脉。本篇主要论述奇邪客于血络,在刺络泻血所出现的昏仆、出血不止、局部血肿、面色苍白、心胸烦闷,滞针等意外情况。说明导致这些情况原因,以及指出怎样观察血络进行泻血,掌握刺络法则可以减少出现上述意外情况等。
-
行邪
行邪指侵犯人体后能移行传变而不潜伏固着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假令行邪者,如正伤寒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自三阳入胃,如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
-
月经后期·血寒凝滞证
月经后期·血寒凝滞证(delayedmenstruationwithsyndromeofbloodstagnationandcongelationduetocold)是指寒邪客于冲任,血为寒凝,经血运行不畅,以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为常见症的月经后期证候。
-
闭经·寒凝血瘀证
闭经·寒凝血瘀证(amenorrheawithsyndromeofcoldcongel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寒客冲任,与血相搏,寒凝血瘀,瘀阻冲任,以经闭不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四肢欠温,大便不实,苔白,脉沉紧为常见症的闭经证候。
-
省客
指一种脉象。初来脉搏充盈。旋即鼓动而去,时有时无。《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不足也。”张景岳注:“省客,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鼓者,或有而搏。是肾原不固,而无所主持也。”
-
对抗行为
对抗反应是在个人遭受挫折、需要得不到满足并无法客忍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情绪或行为上的对立反应。自信正确,立意对抗;不改变意向,只改变手段、途径、方法;虽然停止活动,但内心却为自己进行辩解(如文饰作用)等,都是理智的对抗。而直接攻击或转向攻击、保持冷漠或自杀等则是非理智的对抗。
-
溶溶
溶溶①流动貌。《素问·离合真邪论》:“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难经·二十九难》:“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深深不能自收持。”③畏寒状。《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腹溶溶若坐水中。”
-
囊
囊①盛物的口袋。《素问·气厥论》:“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②男性的阴囊。《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疾行
疾行快速行走。《素问·气厥论》:“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
炅气
炅气即热气。《举痛论》:“寒气客于经脉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
怫忾
怫忾指气郁满闷不舒。《灵枢·寿夭刚柔》:“卫之生病也,气病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杨上善注:“怫忾,气盛满貌。”
-
风注
风注为病名。为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风注候》:“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风注之状,皮肤游易往来,痛无常处是也。由体虚受风邪,邪气客于荣卫,随气行游,故谓风注。”治用烫熨、针石、导引等法,或服白术散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