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白
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
阴中之阴
或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有趾背动脉。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现代又多用隐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
-
鬼眼
经穴别名·鬼眼:鬼眼为经穴别名,即隐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膝眼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下肢麻痹等。腰眼穴主治腰痛;
-
鬼垒
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
足太阴脾经
【语译】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原文“腹胀、善噫…”
-
十二正经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十二经脉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
出血
漏出性出血(渗出性出血):漏出性出血(渗出性出血)(haemorrhagiaperdiapede-sin)这种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后静脉、毛细血管以及毛细血管前动脉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的。咳血: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胃热加内庭、隐白;
-
崩漏
崩漏多因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阳虚加气海、命门;随证配穴血热—血海,湿热—阴陵泉,气郁—太冲,血瘀—地机。随证配穴盗汗—阴郄,不寐—神门。皮肤针法: 流选取膈俞、肝俞、肾俞、膏盲俞、八髎、华佗夹脊(胸一至骶四)、百会、关元、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隐白等穴,中度叩刺。
-
井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鬼壘
鬼壘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鼻衄·阴虚火旺证
定义:鼻衄·阴虚火旺证(epistaxis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又称虚火鼻衄,是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以鼻衄,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艾灸涌泉、隐白。香墨有止血作用,可使出血停止。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
-
红症
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吐血·暴食伤胃证:吐血·暴食伤胃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crapulenceinjuringstomach)是指暴饮暴食,损伤胃络,以吐血,色鲜红,心烦,胃脘胀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血证证候。衄血者,鼻燥咽干,血自鼻出或涕中带血。体针:咳血:可酌选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
-
鼻衄·肝肾阴虚证
定义:鼻衄·肝肾阴虚证(nosebleedingwithliver-kidney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肝肾阴虚,以鼻衄色红,量不多,时作时止,鼻黏膜色淡红而干嫩,伴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五心烦热、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或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艾灸涌泉、隐白。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
-
井穴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阴白
阴白即隐白。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功能性子宫出血
概述:功能性子宫出血为病名。指妇女在月经期出血量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经妇科检查未能发现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属祖国医学“崩漏”范畴。本病多由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针灸治疗:取隐白、气海、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穴为主,酌配大敦、阴陵泉、血海等穴。其他可用针刺平补平泻或补法为主,也可加用灸法。
-
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的经配穴法(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channels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meridians)为配穴方法之一。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如《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又如癫狂,取手太阴经的少商和足太阴经的隐白;偏头痛,取手少阳经外关和足少阳经足临泣等。
-
二十五腧
二十五腧指五脏经脉的五输穴,共计二十五个。《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经名\穴名\五输名井荥输经合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
祛瘀止血
针灸常选中极、血海、三阴交、隐白等穴。例如,妇女崩漏证,下腹胀痛拒按,出血量多,色紫黑有块,块去痛减,舌苔灰暗,脉涩,用当归、川芎、白芍、蒲黄、桃仁、三七、山楂炭等。又如产后恶露淋沥日久不绝,颜色紫黑、有块,腹胀痛拒按,舌边紫暗,用当归、川芎、益母草、赤芍、桃仁、炮姜等,恶露量多加失笑散。
-
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为病症名。即胞衣不下。多因气虚或血瘀等引起的子宫收缩无力而致。现代医学称本病症为胎盘滞留。其中由宫缩乏力或不协调所致者,可采用针灸疗法,而由植入性胎盘及胎盘粘连等因所致者,非针灸适应证。针灸治疗:取中极、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昆仑等穴。小腹寒痛者重灸气海、中极;
-
同名的经配穴法
同名的经配穴法(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channels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meridians)为配穴方法之一。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如《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又如癫狂,取手太阴经的少商和足太阴经的隐白;偏头痛,取手少阳经外关和足少阳经足临泣等。
-
对症取穴
对症取穴(symptomaticpointselection)为取穴法之一。又称随症取穴。指针对某些症状选取腧穴。临证应用时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适当地采用对症取穴,解除个别症状将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乳汁不足取少泽;崩漏取隐白;昏迷取人中、十宣;虚脱取关元、神阙等。
-
冬取诸井诸腧
冬取诸井诸腧为治疗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井,指各经井穴,如少商、隐白之类;腧,指脏腑背俞,如肺俞、心俞之类。因冬天阳气深藏于内,用针刺治疗,应取相应的井穴及背俞穴。
-
十二井
概述:十二井:1.十二经井穴的总称;2.指手六经的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临床治疗发热、昏迷、休克等症。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固崩止带
固崩止带为收涩法之一。妇女由于冲脉不固,中气虚衰不能摄血,出现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虚大或细弱等证。针灸常选用关元、带脉、三阴交、脾俞、隐白等,针用补法。由于湿热下注而带下淋漓者,针灸常选用带脉、白环俞、阴陵泉、行间或太冲、中极等穴,针用泻法。用固经丸。兼肝郁者用完带汤。
-
附子续命汤
处方:麻黄(去节)1两,人参1两,黄芩1两,芍药1两,防己1两,桂枝1两,川芎1两,防风1两半,附子1两,杏仁1两,甘草4两,干姜1两。制法:上除附子、杏仁外,共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功能主治:太阳经中风,无汗身凉。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宜针隐白穴。
-
薤叶
概述:薤叶:1.中药;2.古时常以此比定穴位。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薤白"条。功能主治:①《肘后方》:"治疥疮,煮洗佳,捣如泥敷亦得。"②《本草求原》:"治肺气喘急。薤,植物名,俗称小蒜。《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叶”。这里指隐白穴。
-
甘草芍药汤
方出《千金》卷六,名见《普济方》卷四○八:甘草芍药汤:处方:甘草半两,芍药半两,白蔹半两,黄芩半两,黄连半两,黄柏半两,苦参半两。功能主治:妇人伤寒,太阳标病,汗解表除,邪热内攻,入血室,经水过多,无满实者。《千金翼》卷八:组成:甘草(炙)1两,芍药1两,当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橘皮1把,大黄半两。
-
十三穴
十三穴即十三鬼穴,指治疗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出《千金要方》。即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
-
足太阴
概述:足太阴:1.足太阴脾经的简称;即三阴交。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
-
足太阴脾经穴
足太阴脾经穴指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
随症取穴
随症取穴即对症取穴。对症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针对疾病的主要症状而选择有效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乳汁不足取少泽;崩漏取隐白等。本法属治标范畴,临症时还应审证求因,标本兼治。
-
脾经
脾经为足太阴脾经的简称。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十三鬼穴
历代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今多指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等十三穴。
-
脾足太阴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