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癖
其状胁下弦急,时有水声。”饮癖又名癖饮,是痰饮的一种。《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
三圣散
附注:舒筋散(原书同卷)、神应散(《普济方》卷一五四引《家藏经验方》)、如神汤(《妇人良方》卷四)、延胡散(《普济方》卷三五一)、延胡索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舒筋汤(《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如神散(《治痘全书》卷十三)、舒筋三圣散(《张氏医通》卷十三)、元胡散(《仙拈集》卷二)。
-
痰癖
即痰邪癖聚于胸胁之间所致病证。《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痰癖者,由饮水未散,在于胸府之间,因遇寒热之气相搏,沉滞而成痰也。痰又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即谓之痰癖。”与此病相类者,另有饮癖,均属痼疾。
-
水癖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癖由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欲食而短气是也。”又称支饮。《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癖痞块》:“癖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
-
癖饮
癖饮为病证名,一名饮癖,痰饮之一。《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在胁下弦互起,按之则作水声。”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
癖
又称癖气。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所致。《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僻痞块》:“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
-
杜翰林枳实丸
处方:枳实(麸炒)1两,赤茯苓1两,人参1两,槟榔1两,白术半两,黑牵牛8两(一方加木香半两)。制法: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老人及虚家风气痰实,腹肋有妨,诸饮癖积。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食后以橘皮汤送下,渐加,如要不动时,临卧熟水下5-10丸。
-
当归白术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方之当归白术汤:别名:当归茵陈汤处方:白术、茯苓各三两,当归、黄芩、茵陈各一两,前胡、枳实(麸炒)、炙甘草、杏仁(麸炒)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主治酒疸发黄,结饮癖在心胸间,心下纵横坚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小便赤黄,脉弦涩,此由本虚,饮食生冷,与脾胃痰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