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离合论
《阴阳离合论》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讨论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分而言之,则十、百、千、万可至无穷尽之数。但总的来说,无非是一个变化的道理。人身的经络,也是这样,分而言之谓之离,有阴经与阳经之分;并而言之谓之合,表与里同归一气,相互协调。因讨论阴阳离合变化之理,故名。
-
开阖枢
开阖枢即关阖枢。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关蛰
概述:关蛰为六经皮部之一,指太阴皮部。《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关于关阖枢: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关阖枢
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古时用此来解释经络学说中三阴三阳气机变化的特点(按“关”原文作“开”,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十《经脉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新校正引《九墟》文改为“关”,方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之“折关败枢”文合)。六经中的太阳居阳分之表,为关;太阴居阴分之表,为关;
-
广明
广明指属阳的部位,以身之前后而言,则前为广明;以身之上下而言,则上半身为广明。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
-
开合枢
开合枢指经络学说中有关三阴三阳各经气机活动的特点。“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按“关”原文作“开”,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十《经脉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新校正引《九墟》文改为“关”,方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之“折关败枢”文合。六经皮部也都结合关、阖、枢命名。
-
阴之绝阴
阴之绝阴是指厥阴。一说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王冰注)
-
阴处
概述:阴处:1.伏居于地下而未出地面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暗处·阴处:阴处是指暗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阴处反明。”前阴部位·阴处:阴处是指前阴部位。
-
阳明
概述:阳明:1.经脉名称之一;与太阴经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合明。”阳气最盛·阳明:阳明是指阴阳学说中指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阳气最盛。《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伤寒阴证
伤寒阴证为病证名。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与阳明经互为表里。本经多血少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着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故云“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
表
《素问·厥论》:“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②指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③阴阳、内外、脏腑、经络等相互对应关系的一方。《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素问·脉解》:“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
关、阖、枢
关、阖、枢经络学说术语。用以解释三阳三阴经的不同功能和气机变化特点。见《灵枢·根结》和《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经中,太阳居阳分之表,为关;阳明居阳分之里,为阖;三阴经中,太阴居阴分之表,为关;厥阴居阴分之里,为阖;少阴居阴分之中,为枢。六经皮部也是结合关阖枢来命名。参见皮部条。
-
三阴三阳
概述:三阴三阳:1.经外奇穴名;一般灸3壮或温灸5~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之总称·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之总称。5.《伤寒论》用以命名外感热病的六个阶段及其相关证候。
-
四塞
概述:四塞:1.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脉象与四时不相应·四塞:四塞指脉象与四时不相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阳为阴阳学说内容之一。根据阴阳的无穷可分性,将属于阴性的事物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于阳的一方面,即为阴中之阳。而单就属阴的黑夜而言,前半夜是夜幕降临黑暗深重,为阴中之阴;《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
阳中之阴
概述:阳中之阴为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根据阴阳的无穷可分性,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再分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阳的一方面,即为阳中之阳。《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阳为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根据阴阳的无穷可分性,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再分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阳的一方面,即为阳中之阳。下午太阳西下,温度逐渐降低,为阳中之阴。所谓阳中之阳,即指阳性事物又分阴阳的阳。《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
(雩重)(雩重)
(雩重)(雩重)气之往来不息。《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王冰注:“(雩重)(雩重),言气之往来也。”
-
太阳为开
“太阳为开”为经脉生理特点。又误作开阖枢。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素问·评热病论》:“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⑤指“胜气”。《本草衍义·砒霜》:“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灵枢·胀论》:“体重不能胜衣。”
-
少阴
手少阴心经·少阴: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HT。《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注引《黄帝内经灵枢》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
一阴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本经多血少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
一阳
概述:一阳为经络名。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
太阴为开
太阴为开为经脉生理特点。又误作开阖枢。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枢持
少阳居表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所属皮部称“枢持”或“枢特”(《针灸甲乙经》作“枢杼”)。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生理学名词·枢持:枢持为生理学名词。
-
枢
枢①门的转轴。《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②喻表里之间。《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面
面①即脸,头的前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体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面部有所反映。望面部是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面南而立,前为广明,后为太冲。”
-
关枢
概述:关枢为六经皮部之一。太阳经阳络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二阴
概述:二阴:1.经络名,指少阴。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代号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