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的疏泄作用,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可从精神、消化和生殖三个方面理解。肝气舒发畅达,则人精神愉快,全身气血调和,经络通利;精神苦闷,则会使气郁结,出现两胁胀痛等。如肝病时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失常等。
-
木生火
木生火为五行理论之一。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肝木能滋生、助长心火,肝主疏泄情志而藏血,心主神明而行血,肝木功能正常,有助于心的功能活动。由于肝火过旺,耗灼肺阴,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易怒、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均属肝木化火而加剧肺金病证的变化。
-
阴中之少阳
3.足少阳胆经。肝主疏泄,以调畅气机,性喜升发而恶抑郁,能调节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肝主筋,又称“罢极之本”。《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其背俞为肝俞,募穴为期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
肝主升发
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主持气上升、发泄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具有重要的作用。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升发泄散。肝之升发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与情志方面。升发太过,则阳气上亢,急躁易怒。
-
肝气不和
肝气不和是指肝主疏泄,太过与不及皆可使肝气不和。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甚或作痛,妇女则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影响脾胃功能而出现呕恶、泄泻等消化系症状。治以疏肝理气为主。肝气升发太过则导致肝乘肺,肝乘脾;肝气疏泄不及则出现肝气郁结等。
-
肝气
肝脏的精气·肝气:肝气指肝脏的精气,与肝血相对而言,表现为肝主疏泄和主藏血的功能活动,也指肝的气机。《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郁则经气逆,证见嗳气,脘腹胀,呕吐,暴怒胁痛,胸满不食,飧泄, 疝。治宜疏肝解郁,用逍遥散。
-
马蹄丸
《圣济总录》卷一五二:马蹄丸:处方:白马蹄(炙焦)1两1分,白石脂1两1分,禹余粮(醋淬3-5遍)1两,牡蛎粉1两,龙骨1两,乌贼鱼骨(去甲)1两,白僵蚕4两(炒),熟干地黄(焙)7两半,当归(切,焙)9两,附子(炮裂,去皮脐)9两,甘草6两(炙)。功能主治:白漏不绝。盖肝主疏泄而藏血:疏泄者气脱,气脱则血不藏。
-
肝体阴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为风木之脏,易动风化火,其作用属阳。肝体阴用阳指肝脏实体属阴而其功能属阳。《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