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维脉
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循行路线:起于足少阳斜至足厥阴发足少阴上股内侧循腹至乳上结喉奇经阴维脉经别循行路径图阴维脉阴维脉交会穴:阴维脉交会腧穴有筑宾(足少阴肾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脾经)、期门(足厥阴肝经)、天突、廉泉(任脉)。《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维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等阴经里证。
-
廉泉
2.舌下两脉。本穴在结喉上缘,凹陷处,内通舌之下海泉。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暴喑,口舌生疮,喉痹,中风失语,舌炎,声带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缩。廉泉穴研究进展: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针刺廉泉对甲状腺功能有良好调节作用,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针刺廉泉可使甲状腺体缩小,症状消失,基础代谢率下降。
-
本池
廉泉是阴维脉、任脉的交会穴。泉,乃水之源也。本穴在结喉上缘,凹陷处,内通舌之下海泉。廉泉穴主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口燥舌干,口舌生疮;本池穴研究进展: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针刺廉泉对甲状腺功能有良好调节作用,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针刺廉泉可使甲状腺体缩小,症状消失,基础代谢率下降。
-
奇经八脉
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修佛禅行者,用功较后阶段,内气由会阴穴起,通小腹胞中,经中脉过脐 ,破喉结过喉 入脑,再破眉心内 (不破时微细昏沉现起),达头顶囟会穴下端。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
-
八脉
奇经八脉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
-
飞阳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类经》张介宾注:“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意指从外踝上七寸飞阳穴处走向足少阴经复溜之前,上方与阴维郄穴筑宾会合。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
阴维脉病
概述:阴维脉病为病证名。由阴维脉经气异常所致。症状:《难经·二十九难》:“阴维为病,苦心痛。”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阳维阴维脉病源流》:“按仲景法,太阴症则用理中汤,少阴症则用四逆汤,厥阴症则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参其法,酌其剂,以治阴维之病,乃洁古所以治足少阳三阴交之意也。”
-
阴维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调整心功能:据报道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的心率明显别快,使之恢复正常,对心律失常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研究进展:不排卵症:取大赫穴,配中极、血海,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针刺,每日1次。
-
筑滨
筑宾是阴维脉的郄穴。筑滨穴主治病证: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足踹内痛,癫狂,痫证,呕吐,小腿内侧痛,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精神病,肾炎,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等。
-
腿肚
人体部位名·腿肚:腿肚指腓肠肌部分。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足踹内痛,癫狂,痫证,呕吐,小腿内侧痛,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精神病,肾炎,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等。
-
筑宾
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足踹内痛,癫狂,痫证,呕吐,小腿内侧痛,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精神病,肾炎,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等。
-
阳维脉病
指阳维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证。病因病机:《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相持。症状:《脉经》卷二:“诊得阴维脉浮者,蹔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治疗:《杂病源流犀烛·阳维阴维脉病源流》以桂枝汤、麻黄汤、黄芪建中汤等方治阳维脉病。
-
实呕·寒邪犯胃证
定义:实呕·寒邪犯胃证(excessivevomitingwithsyndromeofcoldpathogeninvadingstomach)是指寒邪侵袭胃脘,以呕吐清水,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喜温,恶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实呕证候。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风池。实呕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
-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表经属八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劂阴内关阴维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足临泣带脉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颈耳、肩胛足太阳申脉阳蹻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照海阴蹻八脉交会穴的作用: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
-
十六郄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
-
流注八穴
流注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两关
两关指手厥阴经的内关与手少阳经的外关二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③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
内门
内门为经穴别名。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
-
人横
人横中的“人”,疑“大”之误,即大横。出《甲乙》。为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仰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肠寄生虫病等。一般直刺1.0~
-
八脉八穴
八脉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八脉八穴。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交经八穴
概述: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出《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八脉八穴等。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遥阴蹻脉)。
-
阴脉
3.经穴别名。指经脉中的阴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难经·三十七难》:“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切诊中的脉象分类·阴脉:《中医大辞典》:阴脉是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见《医学原始》。
-
奇经
奇经即奇经八脉的简称。与十二正经相对而言。杨上善日:“经,正经、奇经也。”参见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为经络分类名。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
-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指任脉。因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阴经脉,阴维脉和冲脉均会于任脉,有总调一身阴气的作用,因称阴脉之海。《十四经发挥》:“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属阴脉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