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三阴经
概述:足三阴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与足太阴相交,嗣后,则足太阴在前侧,足厥阴在中间,足少阴仍在后侧。《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交会穴
概述:交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出《针灸甲乙经》。简称会穴。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除能治脾经病症外,也能治肾经和肝经病症。又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
-
换腿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换腿丸:处方:薏苡仁(炒)石南叶石斛(去苗,酒浸)萆薢(微炙)川牛膝(去苗,酒浸)天南星(炮)防风(去芦、叉)黄耆(去芦头,蜜炙)当归(去苗,酒浸)天麻(去苗)续断各45克槟榔75克木瓜120克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
-
任督二脉
中医描述的任脉走向: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继而从原结部位向上长出了“脊索”,直达头端的口咽膜部位。
-
换腿圆
处方:薏苡仁(炒)、石南叶、石斛(去苗.微炙)、川牛膝(去苗.酒浸)、天南星(炮)、羌活(去芦)、防风(去芦.炮制:上为末,酒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足三阴经虚,为风、寒、暑、湿进袭,挛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疼痛,渐成风湿脚气,行步艰辛,足心如火,上气喘急,食不思食。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接气通经
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其法依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所记载的经脉长度,结合《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定出各经的呼吸次数。《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
-
经络与淋巴相关说
经络与淋巴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这一假说是在有人用碳素墨水注入上、下肢一定穴位以追踪淋巴管的走向,发现与肺经、足三阴经有较高的符合率,故以为经络与淋巴有关。
-
经筋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
腹
概述:腹:1.人体部位名;脐以下部分为小腹或少腹。手、足三阴经,手三阳、足阳明、足少阳等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主治病症:耳穴·腹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温灸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厉疽
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厉疽破溃则治同敦疽(又名瘙敦疽、足指发):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厉痈
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厉痈破溃则治同敦疽(又名瘙敦疽、足指发):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阴脉
3.经穴别名。指经脉中的阴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难经·三十七难》:“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切诊中的脉象分类·阴脉:《中医大辞典》:阴脉是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见《医学原始》。
-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背面,接近颈部脊神经及颈上交感神经节,又经颈内动脉(颈动脉丛)及脑神经与头部各器官相连,故主治头部疾患;针刺穴位时,有的刺到肌肉和肌腱的感受器或血管感受器,这是反射活动的感受器部分,传入神经有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
阴
5.男女前后阴。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活动的、外在的、温煦的、明亮的、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
腰
腰为人体部位名。指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软组织部位。“腰为肾之府”,与肾关系密切。足太阳等经脉所过。腰部为经脉所过的重要部位,足三阳经脉循腰而下,足三阴经和奇经之脉循腰而上。
-
阴络
概述:阴络:1.从手足六阴经分出的络脉;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阴络:《中医大辞典》:阴络是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络是指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阴络之色应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