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为人体部位名。指手足内外侧缘赤肉与白肉的分界部位。如鱼际穴在第一掌骨中点,当赤白肉际处。赤白肉际又称白肉际。指手足掌(蹠)面与背面的交界处。《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
-
白肉际
白肉际即赤白肉际。赤白肉际为人体部位名。指手足内外侧缘赤肉与白肉的分界部位。如鱼际穴在第一掌骨中点,当赤白肉际处。
-
手针
手针指针刺手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手针穴位综合手部的经穴、奇穴和按摩用穴,计手背侧11穴,手掌侧7穴。
-
阴独八穴
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各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其中第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阴独八穴主治病证:八风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刺灸法:斜刺0.5~《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八冲,奇穴。
-
八风
王冰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又名八冲、阴独八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向上斜刺0.5~
-
八冲
八风穴的别名:八冲(《曹氏灸经》)阴独八穴(《针灸集成》)。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各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其中第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八冲穴主治病证:八风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
-
脾足太阴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夹溪
夹溪即侠溪。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溪:沟溪。伸足取穴。如头痛目眩、颌痛、外眦红肿、迎风流泪、耳鸣耳聋、颊肿、腋下肿、胸胁痛、瘰疬、乳痈、气喘、咳逆、疟疾、偏风、狂疾、足背红肿、五趾拘急、趾隙湿烂、足心发热、四肢浮肿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偏头痛、高血压、咯血、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下肢麻痹等。
-
凤眼
概述:凤眼为经外奇穴名。《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肘后备急方》:“卒吐逆…后《太平圣惠方》、《针灸集成》等均有记载,并谓治小儿雀目,目生白翳,指不能屈伸等。位于拇指桡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心胸烦满、呕吐、呃逆、五指尽痛、屈伸不利、雀目障翳等。刺灸法:直刺0.2寸。
-
间谷
概述:间谷:1.运气术语;成熟于主岁左右间气的谷物,与岁谷相对而言。二间为经穴名(ErjiānL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般直刺0.2~
-
手大指甲后
手大指甲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手拇指尺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小儿胃肠病、结膜炎、角膜白翳、雀目等。一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针灸集成》:“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兼肝俞各灸一壮,治大人小儿雀目。”
-
十王
经外奇穴名·十王:十王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将其列作奇穴。十王穴位于十指背侧,沿爪甲根正中点向皮肤部移行约0.1寸处。主治卒死,痧症,中暑,霍乱等。刺法:向上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毫针斜刺0.1~出《小儿推拿广意》。3.位于十指背侧指甲根正中的稍后方。
-
足太阴
概述:足太阴:1.足太阴脾经的简称;即三阴交。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
-
环门
环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西医药》。位于肛门中央两侧的赤白肉际分界处。相当于3点9点的部位。左右计2穴。主治脱肛。—般斜刺0.5~1.0寸。
-
周谷
周谷见《针灸学》(南京)。“周”,疑“间”之误,即间谷,二间之别名。间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
-
闻谷
闻谷为穴名。间谷为经穴别名。二间为经穴名(ErjiānL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般直刺0.2~
-
前骨
前骨即前谷。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在手指,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有清热解表、调气通络作用。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配照海治急性喉炎;配合谷、曲池、外关治手痛、前臂痛。一般直刺0.2~
-
提肛
提肛为经外奇穴名。即环门。出《上海中医药杂志》。环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西医药》。位于肛门中央两侧的赤白肉际分界处。相当于3点9点的部位。左右计2穴。主治脱肛。—般斜刺0.5~1.0寸。
-
脾经
脾经为足太阴脾经的简称。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癌根1
癌根1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足跖部,第一跖趾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1横指,屈踇肌腱的外侧。主治食道癌、胃癌、肝癌、淋巴转移癌、慢性粒性白血病等。一般直刺0.3~或用割治法。
-
癌根2
癌根2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足跖部,第一跖趾关节向后、向内过赤白肉际各1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食道癌、直肠癌、宫颈癌、淋巴转移癌。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或用割治法。
-
癌根3
癌根3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足跖部,直对距跗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1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癌、鼻咽癌、乳腺癌。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或用割治法。
-
阴独
概述:阴独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标准定位:位于足背侧,第四、五趾之夹缝间,侠溪穴微前处。位于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之前方,当趾蹼之赤白肉际处。主治病症:主治月经不调、足背肿痛。刺灸法:刺法:斜刺0.3~一般直刺0.3~灸法:艾炷灸3壮;
-
燕口
概述:燕口:1.病症名;2.经外奇穴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也即口吻疮、肥疮之别名。出《肘后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两口角之赤白肉际处。主治癫狂、口眼斜、小儿惊风、便秘、尿闭、三叉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
-
通谷
概述:通谷为经穴名。有二:一为足通谷,一为腹通谷。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穴在足部本节前凹陷处,脉气由此通过,故名。伸足取穴。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一般直刺0.3~为冲脉、足少阴经的交会穴。谷:水谷。有补脾和胃、宽胸理气的作用。
-
少谷
概述:少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置:位于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后凹陷处,赤白肉际,微握拳取穴。主要用于口、目及胸腹部疾患等,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唇焦口干、龋齿痛、舌卷不能言、咽喉肿痛、目痛;腹满肠鸣、痢疾,下利脓血及手背、手指肿痛,肩周炎等。配前谷治目急痛;刺灸法:一般直刺0.3~
-
疟门
疟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手背,第三、四指相并,当指缝间赤白肉际处。左右计2穴。主治疟疾。一般向手掌方向斜刺0.8~1.0寸;可灸。疟门
-
口区
口区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足跟部正中线,当赤白肉际处。主治牙痛、牙槽风、鼻衄、鼻塞等。为足针麻醉穴。如作针麻,可在有针感后接电麻机,诱导20分钟左右,病人手掌、鼻尖部有潮湿、出汗、流涕,胫骨前肌肌腱由紧张变松弛即可进行手术。
-
鬼当
鬼当为经外奇穴名。主治雀目、小儿胃肠病、结合膜炎、角膜白斑、扁桃体炎。一般直刺0.1~《针灸集成》:“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兼肝俞各灸一壮,治大人小儿雀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鬼当。在手拇指尺侧,当指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内廷
内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正坐取穴。如目痛、齿痛、鼻衄、喉痹、口噤、耳鸣、腹痛、腹胀、吞酸、纳呆、泄泻、痢疾、肠痈、便血、大小便不利、胫骨痛、脚气、足趾肿痛。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肠疝痛、跖趾关节痛等。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一扇门
一扇门为经外穴名、推拿穴位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桡侧。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一扇门、二扇门,在中指两旁侠界下半寸是穴。”其中一扇门位于食指与中指之间指蹼缘,当赤白肉际下0.5寸处,掐此可出汗退热。治小儿汗不出、热不退、急惊风、口眼喁斜等症。又说,灸五至七壮,主治疥疾、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