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浆逆证
灌浆逆证痘疮灌浆之时,其色紫黑或灰白,而浆不行者,为枭毒内蕴,锢滞气血,或虚弱不能载毒外出的逆候。此外,痘疮浆未成而腐烂,行浆时痒塌,空壳无浆;或稠密不分颗粒,而复干枯无浆者,均属逆证。宜分清元气盛衰,毒邪之强弱,辨证施治。
-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书名。《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又名《董氏斑疹方论》、《小儿斑疹方论》。1卷,宋·董汲撰,约刊于11世纪末期。本书对小儿癍疹(即后来所称为痘疮、天花)的证候做了简要说明,并附方剂17首,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解放后出版《小儿药证直诀》影印本时,将本书附录于后。
-
泻肝羌活汤
《痘疹全书》:方名:泻肝羌活汤组成:羌活、川芎、防风、栀、龙胆草、当归、甘草。主治:手足痘疮多发水泡者,痘疮表毒盛,多欠咬牙顿闷者,如扬手掷足,欲去衣被,或面上青气见者。
-
双锁口痘
双锁口痘为病名。指痘疮面部俱稀,口角独有,色黑而大,两口角生者为双锁口痘。由痘疮邪毒熏灼所致。治宜解毒托邪。可选银翘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加减。
-
三秽液毒
三秽液毒为古痘疮的病因学名称。出自《小儿痘疹方论》。三秽液毒所指的病因有三:1.五脏六腑秽液之毒,发为水泡疮;2.皮膜筋肉秽液之毒,发为浓水泡疮;3.气血骨髓秽液之毒,发为脓血水泡疮,三毒既出,则发为疹痘疮。
-
痘生舌上
痘生舌上病名。系指痘疮生于舌上,饮食难咽的病证。本病多由痘疮邪热上炎所致。治疗时先用盐水洗净舌头,再以黄柏、苦参、元参等蜜调涂于患处。内服清瘟败毒散配合治疗。
-
疮痘入目
疮痘入目病名。指痘疮之毒误入眼内而生眼疾者。见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即痘疮入眼。证治可参见该条。
-
香佛手散
《疑难息证简方》卷二:方名:香佛手散组成:人牙(煅过,存性,出火毒)少许,麝香少许(各研匀)。主治:耳出血诸症。及痘疮倒靥。用法用量:吹耳内。若痘疮倒靥者服之即出。制备方法:上为末。
-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痘疹专著。又名《董氏斑疹方论》、《小儿斑疹方论》。宋·董汲撰。约刊于11世纪末期。本书对小儿斑疹(即后来所称的痘疮、天花)的证候作了简要论述。初步认识到痘疹的发病规律。并附方剂17首。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1949年后出版《小儿药证直诀》影印本时,将本书附录于后。
-
竹叶灯心汤
《痘疹仁端录》卷八:组成:竹叶30片,灯心5分。主治:痘疮干呕。用法用量:水煎服。
-
养卫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方名:养卫化毒汤组成:人参、黄耆(炙)、当归、甘草。主治:痘疮已成浆,或寒战,或咬牙,单见一症者可治。用法用量:水煎服。
-
香连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方名:香连化毒汤组成:木通、黄连(炒)、猪苓、甘草(炙)、白术。主治:痘疮成浆之时,因热泄泻,色黄而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紫草四圣散
《保婴撮要》卷十七:方名:紫草四圣散组成:紫草、木通、甘草(炒)、黄耆(炒)各等分。主治:痘疮出迟倒靥,或小便赤涩发热。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煎服。
-
镇胃散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名:镇胃散组成:藿香、砂仁、白术。主治:痘疮呕吐不止。用法用量:上加生姜、大枣、糯米7粒为引,水煎温服。
-
水靥
水靥为病证名。指痘疮结靥而有脓水溢出者。明·聂尚恒《痘疹慈航》:“痘靥时,有外溃而脓水淋漓者,谓之水靥。”
-
梗连二陈汤
处方:陈皮、桔梗、茯苓、花粉、黄连、山栀(俱炒黑用)、瞿麦、木通。功能主治:小儿痘疮干呕。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种痘新书》卷四
-
痘疔
痘疔病证名。出《痘疹泄秘》。长于痘疮内的疔,其色紫黑,疔形坚实,随痘而出,多先见疔而后见痘形,生长较快。为热毒积于肌肉间,随痘而出所致。
-
木通芍药汤
《保婴撮要》卷十七:组成:木通5分,芍药5分,白术5分,川芎3分,陈皮3分,于葛3分,甘草2分。主治:痘疮作渴,腹胀,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水煎服。
-
茜根汁
《痘治理辨》:方名:茜根汁组成:茜根汁。主治:时行瘟毒痘疮。用法用量:煎汁,入酒,正发预服。
-
吹喉丹
处方:黄连、青黛、儿茶。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痘疮咽烂成坑。用法用量:吹之。摘录:《种痘新书》卷四
-
紫草透肌散
《保婴撮要》卷十七:方名:紫草透肌散别名:紫草快斑汤组成:紫草、蝉蜕、木通、芍药、甘草(炙)各等分。主治:痘疮色赤、不快,或痒塌。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服。
-
雄鼠稀痘方
《痘疹仁端录》卷十三:方名:雄鼠稀痘方组成:雄鼠(去皮毛肠杂)。主治:痘疮。用法用量:用盐醋煮食,不可令儿见,又不可与他人讨取者,或只用砂仁白水煮。
-
吕罢
吕罢清代医家。一作吕罢调,生平里贯欠详。尝辑《小儿痘疮八十论方》。现有抄本。
-
猪髓膏
《医统》卷九十一:方名:猪髓膏组成:猪骨髓、蜜汁。主治:痘疮不脱落,痴疕不起者。用法用量:上2味,以火熬1-2沸,退凉。用鸡翎扫上即落。
-
托里回生散
《片玉痘疹》卷十:组成:黄耆、当归、连翘、甘草、官桂、人屎(烧过)、大力子。主治:痘疮破而无水,便干枯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如神化毒汤
《治痘全书》卷十三:组成:官桂1钱,白芍1钱,甘草1钱,青皮7分,木香7分,枳壳7分,山楂5分,连翘5分。主治:痘疮腰腹痛。
-
兔肉酱
《痘治理辨》:方名:兔肉酱组成:腊月兔肉。主治:痘疮。用法用量:作酱食。
-
养胃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方名:养胃化毒汤组成:白术、白茯苓、砂仁、陈皮、黄连(姜汁炒)少许。主治:痘疮成浆之时,吐而有物。用法用量:水煎服。
-
八珍加黄芩知母汤
《医林纂要》卷九处方八珍汤加黄芩8分,知母8分。功能主治痘疮靥后身弱,坐立摇颤。
-
陈皮竹茹汤
处方:陈皮(去白)、白茯苓、黄连(用吴茱萸同炒,去茱萸)。功能主治:痘疮之后呕吐者。用法用量:用竹茹1团为引,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
豆灰散
处方:黄豆。制法:烧灰为末。功能主治:痘疮溃烂。用法用量:豆风癣,以豆壳煎水洗即愈。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
-
独附方
处方:附子(童便制)5钱。功能主治:痘疮寒战。用法用量:以水1钟,加灯心7根,水煎服。摘录:《痘疹仁端录》卷十四
-
葫芦花汤
处方:葫芦花不拘多少(八月采,阴干)。功能主治:令小儿痘疮或不出,纵出亦稀少。主用法用量:入除夜蒸笼汤浴儿。摘录:《赤水玄珠》卷二十七
-
滑利散
处方:木通6分,赤茯苓2钱,泽泻2钱,车前子1钱,灯心20寸。功能主治:痘疮,小便不通。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
-
橘皮茱连散
处方:橘皮6钱,吴茱萸3钱,黄连1两(同吴茱萸炒),竹茹1团。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痘疮初起,干呕而哕。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煎服。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
苦楝子汤
处方:苦楝子不拘多少。功能主治:痘疮不出,出亦稀少。用法用量:煎汤浴儿。摘录:《赤水玄珠》卷二十七
-
理中化毒汤
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干姜。功能主治:痘疮成浆之时,泄,所出之物清冷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片玉痘疹》卷九
-
荔壳汤
处方:荔壳、木香、丁香、甘草、白芍、人参、当归、陈皮、茯苓、厚朴。功能主治:痘疮6-7日尚不灌脓。摘录:《痘疹仁端录》卷十四
-
凉血芍药汤
处方:白芍(酒炒)、归梢、牛地黄、酒红花、地骨皮。功能主治:痘疮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参牛散
处方:人参、牛蒡子。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痘疮入目。用法用量:每服2钱,古米薄荷汤调服。摘录:《医统》卷九十一
-
柿花
《*辞典》:柿花: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Sh Huā来源:为柿科植物柿的花。原形态:形态详柿蒂条。功能主治:治痘疮破烂。柿花晒干为末,搽之。摘录:《*辞典》
-
四圣化霉汤
《痘疹全书》卷下:组成:木通、归尾、赤芍、官桂、防风。主治:痘疮至成浆时,其人清爽,瘙痒不住,视其形体壮实,曾无吐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却邪补气散
《痘疹会通》卷三:组成:白芷、防风、桔梗、山楂、肉桂、川芎、人参、黄耆、甘草、慈菇。主治:痘疮贯脓3日在肺经。
-
三化丹
《治痘全书》卷十四:方名:三化丹组成:白术、茯苓(1两归、酒同浸,1两参、乳同浸,1两雄、附同浸,1两同米炒)。主治:痘疮水泡。用法用量:用甜酒服。
-
陷伏散
《痘疹仁端录》卷十四:方名:陷伏散组成:蝉蜕、姜蚕(姜汁炒)。主治:痘疮陷伏。用法用量:每服1钱,紫草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犀羚散
《寿世保元》卷八:方名:犀羚散组成:乌犀角、羚羊角。主治:痘疮。紫黑干枯,变黑归肾,身如火炙之热,不泻者。用法用量:上2味磨冷水服之。
-
紫草陈皮饮
《幼科类萃》卷二十八:方名:紫草陈皮饮组成:紫草1分,陈皮半分。主治:痘疮。用法用量:新汲水煎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蒲公英膏
《惠直堂方》卷四:方名:蒲公英膏组成:蒲公英10数斤。主治:诸毒瘰疠,痘疮疔疮。用法用量:外贴。制备方法:上熬,用香油半钟收成膏。
-
Bollinger小体
Bollinger小体Bollingerbody为鸡痘的鸡痘疮病毒的包涵体。
-
疫疬疱疮
疫疬疱疮出《诸病源候论》。即痘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