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斑
赤斑证名。发斑见红赤色。见《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寿世保元·斑疹》:“若斑发赤红为胃热。”《温疫论补注》:“温疫发斑…《医学入门·赋杂症》以黑膏黄连葛根橘皮汤治之。参见斑、紫斑条。
-
口腔扁平苔藓
由于扁平苔藓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与固有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所以在白纹稠密区域,特别是在前庭沟与颊粘膜区域较多发生充血,并形成上皮下水疱。赤斑好发于“危险区域”:舌腹(缘)—口底、口角区颊粘膜与软腭复合体;
-
口腔白斑病
疣状白斑多见于牙龈。3.皱纸状多见于口底和舌腹,同义名有口底白斑、舌下角化病。白色水肿的镜下所见,主要是棘层明显增厚而无角质层,棘细胞肿胀,越近浅层越明显,核消失或浓缩,胞浆不染色,深层棘细胞与基底细胞无异常,上皮钉不规则伸长,结缔组织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本病也称白色海绵状痣(whitespongynevus)。
-
阳毒升麻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阳毒升麻汤:处方:升麻、犀角、射干,各二钱半。主治:阳毒,赤斑,狂言,吐脓血。用法用量:水1盏半,葱白3茎,煎至8分,去滓温服。各家论述:《医方考》:吐下后中气必虚,故用人参、甘草以补中;佐以黄芩,清阳毒也。附注:升麻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升麻散。
-
升麻六物汤
处方:升麻栀子仁各60克大青杏仁(去皮、尖)黄芩各45克制法:上锉如麻豆大。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九《医学入门》卷四:组成:升麻1钱半,山栀1钱半,大青1钱,杏仁1钱,黄芩1钱,玄参1钱。主治:阳厥应下反汗,致咽痛、口疮、牙肿。主治:妊娠7月伤寒,壮热,赤斑变黑、溺血,口疮赤烂。附注:《医学正传》有甘草。
-
鳔
另外在鳔的背壁有富于毛细血管的卵圆形部分,这称为卵圆腺(ovalgland),可吸收气体。因此,进行鳔内气体的调节是必要的,但喉鳔类通过鳔管使空气出入,而闭鳔类一方面从红腺血液中分泌二氧化碳和氧,另一方面由卵圆腺进行气体吸收。鳔内层主要是由扁平上皮或立方上皮和平滑肌构成,鳔外层则多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构成。
-
黑末子
《痈疽验方》:黑末子:处方:羊角连内骨(烧存性)。面上或身卒得赤斑,或痒。主治:打扑伤损,折骨碎筋,瘀血肿痛,瘫痪顽痹,四肢痠疼,一切痛风。
-
绛雪丹
功能主治:小儿阳毒,烦躁,吐血,衄血,渐生赤斑。功能主治:喉风肿痛,重舌,重腭,牙痈,悬痈,燕口,舌疔,及喉癣,喉疳溃烂者。摘录:《卫生鸿宝》卷二引《方氏喉科参指掌》《普济方》卷三八四引《全婴方》:方名:绛雪丹组成:芒消1两,朱砂1两。主治:小儿诸热阳盛,发狂躁,眠卧不安,目赤烦渴。
-
栀子大黄汤
《金匮要略》卷中:栀子大黄汤:处方:栀子9克大黄3克枳实12克豆豉10克功能主治: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用法用量:枳实大黄栀子豉汤(《千金》卷十)、栀子汤(《千金翼》卷十八〉、大黄散(《圣惠》卷五十五》、大黄汤(《圣济总录》卷六十)、枳实大黄汤(《普济方》卷一四二)。
-
木兰皮
出处:《别录》 《本经》原作木兰拼音名:M L nP 别名:姜朴(《中药志》)来源:为木兰科植物辛夷的树皮。功能主治:治酒疸,酒皶面疱,阴下湿痒,癞病,重舌,痈疽,水肿。①《本经》:主身有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疱酒皶,恶风癞疾,阴下痒湿,明耳目。每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摘录:《*辞典》
-
鼠毒神方
《救急选方》卷下:方名:鼠毒神方组成:当归1钱,芎1钱,生地1钱,芍药1钱,沉香5分,洋参5分,茯苓7分,紫檀8分,白檀6分,甘草2分,千屈菜8钱6分。或经久寒热淋沥如劳,或遍身发紫赤斑,或骨节疼痛,精神不爽。用法用量:每贴2钱,水煎服。若发斑,于其上以针去恶血,兼服紫金锭。用药禁忌:忌食一切油腻动风物。
-
羊角散
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八:组成:桂心1两,羊角2枚(炙令黄焦)。主治:吐血,咳喘上气。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糯米粥饮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用法用量:每早调服3钱。《外科大成》卷四:组成:羊角(连内骨,烧存性)。《赤水玄珠》卷二十六:组成:山羊角(烧存性,为末)。
-
红点紫舌
红点紫舌为舌象。见《喉科秘旨》卷下。《赵氏治喉指掌》:“红点紫舌,因心脾二经热极所致。满口红点紫色作烂而痛,或身有赤斑。”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热。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若心火炽盛的症状表现明显,如舌尖红赤更甚者,则应以清泻心火为主,方用导赤散加减。
-
赤斑瘭子
赤斑瘭子病证名。《本草纲目》卷五十,羚羊角附方之“赤斑瘭子”下引《肘后》曰:“身面卒得赤斑,或瘭子肿起,不治杀人。羚羊角烧灰,鸡子清和涂,甚妙。”
-
黄疸散
《外台》卷四引《范汪方》:黄疸散:处方: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黄)。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黄疸。摘录:《外台》卷四引《范汪方》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外台》卷四引《古今录验》:方名:黄疸散组成:芫花、椒目各等分。主治: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制备方法:烧末。
-
参耆鹿茸汤
处方:鹿茸(酒炙,去毛)3钱,黄耆(蜜炙)1钱半,当归(酒洗)1钱半,人参1钱2分,附子1枚,龙眼肉3个,生姜1片,甘草(炙)6分。功能主治:痘初无大热,面色少赤或赤斑,皮肤中隐隐,而经4-5日不起出。入好酒1杯,温服。摘录:《方剂辞典》引《活幼新法》
-
栀子大青汤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栀子大青汤:处方:生地5钱,升麻8分,栀子1钱半,黄芩1钱半,大青3钱,葱白3个。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栀子清利三焦以降火热,大青解利郁热以泄斑狂,生地滋热伤之阴,条芩安热迫之胎,升麻升阳散热,葱白通阳安胎也。妊娠人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
-
繁花林蛇
中文名:繁花林蛇拉丁名:Boigamultomaculata(Reinwardt,1827)俗名:赤斑蛇、褐斑蛇、金钱豹(湖南)中文目名:有鳞目,蛇亚目中文科名:游蛇科中文属名:林蛇属形态:繁花林蛇为中等偏大的林栖后沟牙类毒蛇。头较大,颈细,躯尾均较细长,富于缠绕性。多于晚上外出活动捕食。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消毒麻仁丸
《局方》卷六(宝庆新增方):方名:消毒麻仁丸组成:杏仁(生,去皮尖)2两,大黄(生)5两,山栀子仁10两。或因酒、面、炙煿、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则发疮疡痈疽,赤斑游肿,浑身躁闷,面上齇赤,口干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治小儿惊热,每服3-5丸,以蜜汤化下极效。
-
解毒香豉饮子
处方:香豉2两,石膏3两,栀子仁1两,大青1两,川升麻1两,川芒消1两,甘草半两(生用),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制法:上细锉,拌合令匀。功能主治:心肺脏热,毒攻于皮肤,遍生赤斑,重者其色紫黑。用法用量:每服半两,用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葱白7寸,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
消毒麻仁圆
尖)二两,大黄(生)五两,山栀子仁十两。功能主治:治诸般风气上壅,久积热毒,痰涎结实,胸膈不利,头旋目运;或因酒、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则发疮疡痈疽,赤斑游肿,浑身燥闷,面上肤赤,口干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遗毒
见《外科启玄》。甚则毒攻九窍(眼、耳、口、鼻、前后阴),产生烂斑,皮肉损坏。破烂者用蜜炙黄柏末撒布。轻者可服用土茯苓汤。即先天性梅毒。《杂证会心录》卷下:“又有时疫坏证,神识昏迷,邪陷厥少,从耳后发出,名曰遗毒。治法与肿腮不同。治宜峻补气阴,先用救阴保元汤等方,后再清理遗毒,开窍醒脑。
-
清解蕴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叶天士方:方名:清解蕴热汤组成:羚羊角、犀角、连翘心、元参心、鲜生地、金银花、天花粉、石菖蒲。各家论述:烦渴属胃,夜躁属心,风温内扰,营分不静,用犀角、生地以凉血,连翘、羚羊以清心,花粉、银花以养胃,元参心泻浮游之火,石菖蒲通膻中之阳。
-
茺蔚汤
处方:益母草。功能主治:番沙,干霍乱,腹痛骤发,深赤斑毒。用法用量:水浓煎,少投生蜜,放温,恣服取效。摘录:《卫生鸿宝》卷一
-
黄耆木兰散
处方:黄耆2两,木兰1两(末之)。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酒送下,日3次。摘录: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