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医署
太医署为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黄帝内经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医学教育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其中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
-
医博士
医博士是古代太医署职称,负责掌管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的教授和考核,官阶在正八品上。北魏太医署中始置太医博士。隋唐时在太医署中设有医博士。唐代在地方还设有医学博士,或称医药博士,官阶为从八品或以下,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及医药普及等,与医博士有区别。
-
医助教
医助教古代医学教师名。北魏太医署中始置太医助教(第九品中),职在太医博士之下。隋唐太医署博士之下也设医助教(从九品上)。唐代太医署中还设有针助教。医助教的职品高于按摩、咒禁博士。针科助教职品则低于医助教。医助教的职责是协助医博士掌管教学工作。
-
太医署令
太医署令为隋唐时期医官名。为太医署最高官职,共2人,全面负责太医署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官阶从七品下。隋唐前后太医署的最高长官都称太医令。
-
医学博士
医学博士古代医官职名。此为唐代地方卫生官员,又称医药博士,早在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医学博士的职品高低与州府的大小有关:大都督府设一人,从八品上;上、中、下州各一人,皆从九品下。唐时地方的医学博士时置时废。太医署中之博士名曰医博士,一般为正八品上,主管太医署中医学教育。
-
咒禁博士
咒禁博士是隋唐太医署职称,主要负责讲授用祷告、符咒等迷信或心理疗法治病。咒禁博士一职,始置于隋代。隋代太医署中设咒禁博士两名。唐代因袭,只设一人,官阶从九品下。主要负责讲授祷告、符咒等方法和手段,其中不排除心理暗示疗法在内。
-
针博士
针博士是古代太医署职称,负责掌管针灸科专业的教授和考核,官阶在从八品上。我国自唐始,针灸独立成科。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针助教
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太医局
太医局为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
尚药局
魏晋以来的尚药监、药长寺人监等都是与此类似的官职,他们大都归太医令领导。因此,尚药局的地位从此提高,其长宫尚药典御的官品提至正五品,尚药丞的职品为从七品。元代初期仍置尚药局,后因尚食局与尚药局经常在药膳方面发生联系,所以在至元二十年(公元1354年)省并尚药局为尚食局。
-
针生
针生为古代太医署人员职位名。见《旧唐书·职官志》。参见针博士:我国自唐始,针灸独立成科。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针师
针师是指掌握针法的医师。《旧唐书·职官志》:“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贰。唐太医署设针灸专业,教授学生。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针工
针工为古代太医署人员职位名。见《旧唐书·职官志》。针博士是指我国自唐始,针灸独立成科。据《旧唐书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内有“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下),针助教一人(从九品下),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
体疗
体疗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内科。早在唐代,太医署已将医科进一步划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五个专科,且学生比例和修业年限也有一定差别。体疗修业年限最长,为七年。学生数量最多,占太医署医学生总数的1/2。宋以后,改称大方脉,此种称谓一直沿袭至清末。
-
按摩科
按摩科古代医学科目名。隋代太医署中曾分医、按摩、咒禁三科进行教学。(《唐六典》)。唐代太医署中仍设按摩科,并在该科置博士,下设师、工、生。“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按摩科的任务是“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即按摩和正骨两项任务。明代医学分十三科,按摩独成一科。
-
医学
(3)预防医学。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多时达580多人。“初,契丹医人鲜知切脉审药,上命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
-
太医署丞
太医署丞为隋、唐时期医官名。其职位仅在太医署令之下,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工作,共2人,官阶从八品下。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之工作。隋唐前后的太医署丞均称为太医丞。
-
药园
药园唐代官方在京师设置的生药基地。唐代太医署为了解决鲜药及部分生药的来源并为药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在京师择良田300亩为园,设药园师以时种莳,以时收采,并招收16-20岁的民间青年八人;作为药园生,随药园师劳动学习。学成后可升为药园师。我国最早关于药园的记载是东晋,当时主要目的是培养生药人员,规模尚小。
-
按摩工
按摩工唐太医署中教师职称之一。唐太医署在按摩博士、按摩师之下还设有按摩工。其数量为十六人。主要职责是协助按摩师指导学生的临床实习。
-
医工
见《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唐代有医工、针工等,职位在医师、针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之上。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百官志》曰:“王国官有礼乐长,主乐人;皆比四百石。”医工长之下还设有侍医、太医、尚方等医官隋唐太医署中医者名称·医工:医工为隋唐太医署中医者名称。
-
典药
典药古代医官名。典药一职唐代始置。唐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中均设有此职,其职责为主管药品,凡新进药物皆分类登记立案,以备调用。属掌管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员。
-
按摩师
按摩师古代医学教师职称名。隋唐太医署中设有按摩师,其位在按摩博士之下。隋代按摩师数量据《唐六典》记载共有一百人。而唐代按摩师只设四人。按摩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日常医疗工作。
-
疮肿科
疮肿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外科。早在唐代,太医署就将医科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五科。疮肿科主要负责跌打损伤、疔疮肿疡等方面疾病的医疗任务,因此,大致相当于现在外科(包括正骨、皮肤科)的医疗任务。此时正骨和外科的部分功能转移至正骨和金镞科。
-
医师
《周礼·天官》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北周、隋唐太医署中亦设有医师,隋唐时其职位在博士、助教之下,而在医工、医生之上。《旧唐书》载:“凡医师、医工、医正疗人疾病,以其全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
-
药园师
药园师隋唐时期医生职称。隋唐太医署中为了解决生、鲜药物之来源都曾设置药园,在药园中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们称之谓药园师。药园师一般设两人,掌管药园的全面工作。唐代还在药园中招收培养药园生,具有药学教育的性质。
-
药童
药童古代对从事一般中药加工技术的人员的称呼。唐代太医署中始设有药童二十四人,其职责是在主药的带领下加工、整理药品。这类人员一般都年龄偏低,故称药童。
-
主药
2.处方中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机及其主要证候,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例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证的方剂,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甘草是使药,调和诸药。目前,有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的,这样更切近实用。
-
周礼医官详说
《周礼医官详说》医史著作。清·顾成章撰。刊于1893年。作者认为周代的医官是最古的一和医事制度,已初具规模,后世太医署(院)之设制、似皆由此演译而生。本书参考历代注疏,对《周礼》中有关医官的原文详加考订,可供研究医史者参考。
-
司医
司医为隋唐时期医官名。置尚药局中,掌管分疗众疾的医事,共设4名,官阶正八品下。其助手为佐,10人,官阶正九品下。隋代太医署及尚药局中均设有司医,是这些机构中最低级的官员。唐代在尚药局中设司医四人,官阶正八品下。宋代也在尚药局中设司医,其职在局丞之上。也属于尚药局中的低级官员,掌管局中具体的医疗事务。
-
皇甫谧
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皇甫谧215-282年。
-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和麻、痘、惊、疳等小儿疾病诊治与预防保健的临床中医学。明代儿科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他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一”“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注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十二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
-
医院
医院是病伤者得到医疗照顾的机构或场所医院指太医院:医院指太医院。这座医院建筑物长有100米,宽有70米,地下有完善下水道系统,一间间病房以走廊相连,这表示当时建筑师已知道隔离传染病患者的重要。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最强盛的国家齐国,政治家管仲在首都临淄建立了“养病院”,收容聋、盲、跛、蹩等病人集中疗养。
-
太医令
太医令为古代医官名,指掌管医事行政的官员。其下设有太医丞和其他医职。太常太医令掌管卫生行政及管理宫廷太医,以致由此职逐步演进为后世的太医署,太医院等医政管理机构;而少府太医令则具有保管、储藏皇宫中药品的职责,后世演化为尚药局。太医令下一般设有太医丞等医官作为助手,因此,有的文献则合称为太医令丞。
-
保寿粹和馆
保寿粹和馆宋代医疗机构名。唐时曾在太医署中设“患坊”,为宫廷中的当差人员治病。宋代又专设为宫人治病的医院——保寿粹和馆。此机构始置于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馆内配备有若干良医。
-
药园生
药园生唐代中药学生的称谓。唐代太医署中的药学教育以药园为基地、以药园师为教师,在种药实践中培养学生。在此药园中参加学习的人们称为药园生。参见药园条。
-
按摩博士
按摩博士是古代太医署职称,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授考核,官阶在从九品下。按摩博士,隋代设二人,品位不详。唐代设一人,官阶为从九品下。按摩博士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学,下设按摩师、按摩工等作为助手。参见按摩科条。
-
天圣铜人
1032年),由时任太医署医官的王惟一所创制的一尊全身布满针灸穴位的铜质人体模型。因为铸造于天圣年间,故被后人称为天圣铜人。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基本特征,一是“背面二器”——铜人前后可肢解为两片;二是五脏六腑无一不具——肢解后可见到脏腑;三是中空,外封黄腊可以注水(汞),以之考试医者时针入水(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