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夫
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最高官阶的大夫是保安大夫(从六品);辽、金、元均相沿袭,名目与官阶均有所变化;元代最高官阶的大夫是保宜大夫(从三品)。其后直至清代,太医院官吏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在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延用至今。
-
成安郎
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北宋政和初(公元1111年)。金代成安郎官阶正七品。金、元时期,成安郎也属医散官,但隶属于太医院。成安郎在北宋时由军器库之副使改易而成。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太医院院使
太医院院使为元、明、清代医官名。元代置太医院院使2人,始设于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官阶正二品,以后各代略有增减,其官阶亦有变化。金代始设太医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为提点,下设院使,从五品。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定置院使一十二员,正二品。明代,太医院院使取代了太医院令的最高医官地位,其官阶为正五品。
-
太医院管勾
太医院管勾为金代医官名。以医术高明的医生充任,不论资历。此职之设与医学教育有关。金代太医院兼有医学教育的功能,当时医学分十科,某一科的医学生达到十人时,则设管勾一人,负责教学工作。选精医术者充任。地方医学此时也有管勾的设置,管勾的官阶一般为从九品。
-
保冲大夫
保冲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宋、金、元时期除在官廷供职的医生外,还设有许多医散官。医散官都有一定的名称和官阶。保冲大夫是金、元时期医散官之一,金代保冲大夫官阶为正六品;元代为正五品。
-
保康大夫
保康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康大夫是金、元时期官阶较高的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金代保康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曰保宜,中曰保康,下曰保平)。元代保康大夫的官阶为从三品,其职位仅在保宜大夫之下。
-
按摩博士
按摩博士是古代太医署职称,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授考核,官阶在从九品下。按摩博士,隋代设二人,品位不详。唐代设一人,官阶为从九品下。按摩博士负责掌管按摩、正骨专业的教学,下设按摩师、按摩工等作为助手。参见按摩科条。
-
太医院吏目
太医院吏目为明、清两代医官名。明太医院设有吏目1人,其职位或在御医之下、医士之上;或在太医令、丞之下,以后屡有变更。官阶从九品。明代太医院内一般设吏目十人,其职位一般在院使,院判之下御医、医士之上。清代太医院一般设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
-
医愈郎
医愈郎古代医官名。此职由宋代翰林医愈一职演变而来。金代医愈郎隶属于太医院,官阶为从九品。元代医愈郎隶属于官医提举司,其官阶为从八品。医愈郎属于医散官。
-
和安大夫
和安大夫宋代医官名。是宋代医官中最高的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和安郎
和安郎宋代医官职称之一。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医学提举司提举
医学提举司提举元代医官名。是元代医学提举司中的最高长官。始设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此职只设一人,官阶从五品。参见医学提举司条。
-
官医提举司同提举
官医提举司同提举元代医官名。系元代官医提举司之副长官,始设于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官阶为从六品,其职位在提举之下,协助提举管理官医提举司的工作。参见官医提举司条。
-
太医院同知
太医院同知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正三品。位在院使之下佥院、同佥、院判之上。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同佥
太医院同佥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正四品。位在院使、同知、佥院之下院判、经历等职之上。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
-
太医院通事
太医院通事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2人。官阶为正八品以下,主要职责是办理太医院中的一般事务,属于太医院中之低级官员。
-
太医院判官
太医院判官为金代医官名。系太医院中级官员,协助太医院提点、院使、副使等共同掌管医药方面的事宜及太医院行政事务。官阶从八品。位在提点院使、副使之下。
-
太医院佥院
太医院佥院为元代医官名。此职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中级官员,官阶从三品。一般设二人,位在院使、同知之下同佥、院判之上。主要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副使
太医院副使为金代医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太医院提点和太医院使的官职。官阶为从六品。协助提点和院使掌管医药行政事务。
-
医学提举司副提举
医学提举司副提举元代医官名称之一。是元代医学提举司中之副官。始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官阶为从六品,其职责是协助提举之工作。参见医学提举司条。
-
太医院经历
太医院经历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从七品。位在同佥、院判之下,都事、照磨之上,是太医院中负责日常事务的中级官员。
-
太医院院判
太医院院判为元、明、清三代官名。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始设院判一职。共二人,官阶正五品。明、清时期,院判职在院使之下,两代均设二人,正六品。院判的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疗事务。
-
太医院都事
太医院都事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属于太医院中的低级官员。
-
太医署令
太医署令为隋唐时期医官名。为太医署最高官职,共2人,全面负责太医署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官阶从七品下。隋唐前后太医署的最高长官都称太医令。
-
太医署丞
太医署丞为隋、唐时期医官名。其职位仅在太医署令之下,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工作,共2人,官阶从八品下。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之工作。隋唐前后的太医署丞均称为太医丞。
-
尚药局书吏
尚药局书吏唐代医官职称名。唐代在尚药局中设有书吏四人,官阶为从六品上,职在直长之下侍御医之上。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尚药局中文献资料等。
-
官医提举司提举
官医提举司提举元代医官名。系官医提举司中最高医官。始设于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官阶为从六品。下设同提举、副提举。
-
太医院照磨
太医院照磨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设2人,官阶为正八品。该职往往兼管架阁库的收发物品工作。
-
保宜大夫
保宜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宜大夫是金、元时期最高品佚的医散官。金时,保宜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元时提升到从三品。金、元时期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
-
保顺大夫
保顺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顺大夫是金、元时期设置的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金代保顺大夫的官阶为从五品;元代保顺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
-
医痊郎
医痊郎金、元时期医官名。此职由宋代翰林医痊演变而来。金时,此职隶属于太医院,官阶为从九品。元时,此职隶属于官医提举司,官阶为从八品,医痊郎属医散官。
-
保和郎
保和郎宋代医官名。保和郎是宋代设置的医散官之一,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为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医效郎
医效郎古代医官名。属于医散官。始设于金代,此职是在宋代翰林医效一职之基础上发展而来。金代医效郎官阶为正九品,元代医效郎官阶为正八品。在金代该职隶属于太医院,元代隶属于医官提举司。
-
保和大夫
保和大夫宋、金、元时期医官职称之一。保和大夫是宋、金、元时期设置的医散官,宋代保和大夫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为正七品。金元时期保和大夫均隶属于太医院,金时保和大夫为正五品,元时为正四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保安郎
保安郎宋代医官名。保安郎是宋代翰林医官院中的医散官,官阶为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太医院提点
太医院提点为金代医官名。此职始设于金代。为太医院的最高官员,主管该院各种行政事务及宫廷医药大事。官阶正五品。元代太医院提点为正二品。元代太医院最高医官名称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