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为药物学著作。清·黄宫绣撰。刊于1769年。分上、下两篇。7,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9,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病用药。全书共收载药物436种,卷首附有药图,书中对于每种药物均以气味形质结合医方应用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建国后有排印本。
-
凫肉
《*辞典》:凫肉:出处:《纲目》拼音名:F R u来源:为鸭科动物绿头鸭的肉。性味:甘,凉。①孟诜:主补中益气,消食,消虫,平胃气,调中。②《日华子本草》:补虚助力,和胃气,消食,治热毒风及恶疮疖,杀腹藏一切虫,大补益病人。④《医林纂要》:补心养阴,行水去热。清补心肺。⑤《本草求原》:益肺胃阴气。
-
茯神木
《*辞典》:茯神木:出处:《纲目》拼音名:F Sh nM 别名:黄松节(《药性论》),松节(《脚气治法总要》),茯神心(《卫生宝鉴》),茯神心木(《本草备要》)。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的松根。性味:甘,平。①《药性论》:治中偏风,口面歪斜,毒风筋挛,不语,心神惊掣,虚而健忘。③《中药志》:宁心安神。
-
鸽
《*辞典》:鸽: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Gē别名:鹁鸽(《食疗本草》),飞奴(《开元天宝遗事》)。①孟诜:调精益气,治恶疮疥癣,风疮白癜,疬疡风,炒热酒服。⑤《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干血劳,月经闭止,截疟,疗肠风下血。(《食医心镜》)②治久疟:鸽肉蒸食。今世劳怯人多畜养及煮食之,殊未当也。
-
鲩鱼
《*辞典》:鲩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u nY 别名:鯶鱼(《尔雅》郭璞注),鰀鱼(《纲目》),混子(《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背鳍及臀鳍均无硬刺。生境分布:我国南北各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均有分布。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②《医林纂要》:平肝,祛风,治痹,截疟。治虚劳及风虚头痛,截久疟。
-
黄大豆
《*辞典》:黄大豆:出处:宁原《食鉴本草》拼音名:Hu nɡD D u别名:黄豆(《日用本草》)。②《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脾燥,故消积痢。又曰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其理似属两歧。凡物生则疏泄,熟则壅滞,大豆其味虽甘,其性虽温,然生则水气未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豆须分生熟,而治则有补泻之别耳。
-
稷米
概述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之不粘者。出处《别录》拼音名JìMǐ别名粢米、穄米(《补缺肘后方》),糜子米(《饮膳正要》)。性味甘,平。"③《本草拾遗》:"性冷。"归经入脾、胃经。"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功能主治和中益气,凉血解暑。"②《千金·食治》:"益气安中,补虚和胃,宜脾。注意《日华子本草》:"多食发冷气。
-
鲛鱼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JiāoY 别名:蜡鱼、瑰雷鱼(《南越志》),沙鱼、鳆鱼(《本草拾遗》),溜鱼(《纲目》),鲛鲨(《医林纂要》)。性味:甘咸,平。备注:鲨鱼的种类很多,我国沿海较常见的尚有虎鲨科狭纹虎鲨(分布南海及东海南部)、角鲨科白斑角鲨(分布东海及黄海)及姥鲨科姥鲨(我国沿海均有)等。
-
苦壶卢子
《*辞典》:苦壶卢子:出处:《纲目》拼音名:KǔH L Z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种子。秋后采取成熟果实,剖取种子,晒干。功能主治:治水肿,小便不通,鼻塞,鼻息,龋齿,聤耳。③治鼻塞,眼昏头疼,胸闷:苦壶卢子一两,以童子小便一中盏浸之,夏一日,冬七日。⑥治齿匿口臭:苦壶卢孑,为末,蜜丸,半枣大。
-
鲤鱼胆
性味:①《本经》:味苦,寒。④《本草拾遗》:主耳聋,滴耳中。每用少许,时时点眼。(《圣济总录》光明散)③治小儿喉痹肿:鱼胆二七枚,(取汁)以和灶底土涂之,瘥止。上二味,阴干百日,末之,雀卵和,吞小豆大一丸。(《千金方》)各家论述:《本草经疏》:凡胆皆苦寒,走厥阴,故鲤鱼胆亦主明目及目热赤痛青盲也。
-
荔枝壳
《*辞典》:荔枝壳: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L ZhīK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外果皮。附方:①治赤白痢: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普济方》橡实散)②治血崩:㈠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同寿录》)㈡荔枝壳30克,水煎服。各家论述:《本草求真》: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
-
鲢鱼
鲢鱼体侧扁,腹腔大而狭窄,头大眼小,尾鳍叉形,鳞片细小,银白色。鳃耙彼此联合成为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肺。为温中补气、暖胃、泽肌肤的养生食品,适用于脾胃虚寒体质、溏便、皮肤干燥者,也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乳少等症。还具有暖胃、补气、泽肤、乌发、养颜等功效。
-
零陵香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L nɡL nɡXiānɡ别名:熏草(《山海经》),燕草(《南越志》),蕙草(《别录》),香草(《开宝本草》),铃铃香、铃子香(《梦溪笔谈》),黄零草(《庚辛玉册》),熏香(《本草求真》),陵草(《中药材手册》)。①《别录》:主明目止泪,疗泄精,去臭恶气,伤寒头痛,上气,腰痛。
-
墨
痈肿发背。(《梅师集验方》)③治天行毒病鼻衄,是热毒,血下数升者:好松烟墨捣之,以鸡子白和丸,丸如梧桐子大,水下,一服十丸,并无所忌。(《僧深集方》)④治崩中、漏下青黄赤白:好墨末一钱匕,服。(《千金方》)各家论述:①《本经逢原》:墨,止吐衄血逆上行,或生藕汁,或莱菔汁,或鲜地黄自然汁磨服即止。
-
朴消
《*辞典》:朴消:拼音名:PǔXiāo别名:朴硝石(《吴普本草》),消石朴(《别录》),海末(《石药尔雅》),朴硝(《局方》),盐消、皮消、水消(《纲目》),海皮硝、毛硝(《药材学》)。②皇甫谧:主疗热,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气。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
青鱼胆
治目赤肿痛,翳障,喉痹,热疮。外用:点眼或涂敷。注意:《本草经疏》:目病非风热盛而由于血虚昏暗者,不宜用。(《龚氏易简方》)②治枣花翳内障:青鱼胆、青羊胆、鲤鱼胆各七个,熊胆一分,牛胆五钱,麝少许,石决明一两。(《眼科龙木论》坠翳丸)③治喉闭及骨哽:腊月取青鱼胆阴干,患者即以胆少许口中含,咽津。
-
菘菜
《*辞典》:菘菜: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SōnɡC i别名:白菜(《饮膳正要》),夏菘(《农政全书》),小白菜、江门白菜(《广州植物志》),油白菜(《苏南种子植物》)。花期春季。①崔禹锡《食经》:味甘,少冷,无毒。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治肺热咳嗽,便秘,丹毒,漆疮。(《子母秘录》)②治发背;
-
鲦鱼
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生境分布: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心。功能主治:《纲目》:暖胃,止冷泻。
-
铁粉
《*辞典》:铁粉: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TiěFěn来源:为钢铁飞炼而成的粉末;归经:《本草求真》:入肝。治惊痫,发狂,脚气冲心,疔疮。(《杨氏家藏方》朱砂铁粉散)③治伤寒阳毒,狂言妄语乱走,毒气在脏:铁粉二两,龙胆草一两(为末)。(《全幼心鉴》)④治头痛鼻塞,头目不利:铁粉一两,龙脑半分。
-
乌贼鱼肉
《*辞典》:乌贼鱼肉:出处:《别录》拼音名:WūZ iY R u来源: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的肉。归经:《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肾。治血虚经闭,崩漏,带下。①《别录》:益气强志。作脍食,大能养血滋阴,明目去热。④《随息居饮食谱》:疗口咸,滋肝肾,补血脉,理奇经,愈崩淋,利胎产,调经带,疗疝瘕,最益妇人。
-
五谷虫
《中医大辞典》·五谷虫:五谷虫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性味归经:咸,寒。1.治小儿疳积腹胀,热病神昏,热痢吐食。《*辞典》·五谷虫: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WúGǔChónɡ别名:蛆(《集韵》),谷虫(《本草求真》),水仙子(《药材资料汇编》)。"③《医林纂要》:"健脾化食,去热消疳。
-
鰕虎鱼
《*辞典》:鰕虎鱼: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XiāHǔY 别名:鲨、蛇(《尔雅》),吹沙(《临海异物志》),沙沟鱼、沙鳁、叼浪鱼(《纲目》),沙竹(《医林纂要》),光鱼、油光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体长约10余厘米;尾鳍有波状横纹7~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
萱草嫩苗
《*辞典》:萱草嫩苗: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XuānCǎoN nMi o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萱草、黄花萱草或小萱草的嫩苗。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萱草根条。性味:①《救荒本草》:叶味甘。归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功能主治:利湿热,宽胸,消食。①《日华子本草》:治小便赤涩,身体烦热,除酒疸。
-
芋叶
《*辞典》:芋叶: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Y Y 别名:芋荷(《医林纂要》),芋苗(《青囊杂纂》)。性味:辛,凉。治泄泻,自汗,盗汗,痈疽肿毒。①《日华子本草》: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附方:①治黄水疮: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搽。(《青囊杂纂》)②治蜂螫,蜘蛛咬伤:芋叶捣烂,敷患处。
-
竹鸡
《*辞典》:竹鸡: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拼音名:Zh Jī别名:山菌子(《本草拾遗》),鸡头鹘(《东坡诗集》),泥滑滑(《纲目》),竹鹧鸪(《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翼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满布有棕黄色波状纹,外侧者转为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缘淡栗色;中央尾羽淡肉桂栗色,密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纹,并贯以5~雄者好斗。
-
紫贝
《*辞典》:紫贝:出处:《唐本草》拼音名:ZǐB i别名:文贝(《南州异物志》),砑螺(《本草图经》),紫贝齿(《中国医学大辞典》)。7月间捕取,除去肉,洗净晒干。壳长约3厘米,宽约2.4厘米,高约1.5厘米。性状:全体略呈卵圆形,腹面扁平,前端略宽,前后两端均凹入呈圆口状,壳口两唇周缘有多数细齿。
-
三角蒺藜
概述:三角蒺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求真》。即《本草衍义》记载的刺蒺藜。别名:蒺藜子、白蒺藜、硬蒺藜、三角蒺藜来源及产地: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的果实。性味归经:苦、辛,平。入肝、肺经。功能主治:平肝,疏肝,祛风,明目。胸胁不舒,乳房胀痛、乳闭不通,咳逆,肺痿,肺痈,癥瘕。
-
伤寒读本
《伤寒读本》为《医学便览》系列丛书之一。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
-
医学便览
《医学便览》①医学丛书名。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现存同治七年作者自刻本。清·刘福庆撰。未竟而卒,其子刘莹续成。主要纂辑历代医著方论等。
-
黄宫绣
黄宫绣清代医家。宜黄(属江西)人。撰《医学求真录》十六卷于1750年,未见流传。现有《脉理求真》、《本草求真》、《锦芳医案》(又名《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均刊于1769年。其中以《本草求真》一书系对《本草纲目》删繁撮要而成,影响较为广泛,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用。
-
肥皂核
《*辞典》:肥皂核:出处:《纲目》拼音名:F iZ oH 别名:肥皂子(《药材学》)来源:为豆科植物肥皂荚的种子。10月间采取果实,干燥后剥取种子,晒干,置干燥处,防蛀。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吐顽痰,治风秘,下痢,疮,癣。②《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③《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
-
白苣
《*辞典》:白苣:出处:《千金 食治》拼音名:B iJ 别名:生菜(《千金 食治》),石苣(《纲目》),千层剥(《植物名实图考》)。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莴苣条。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功能主治:治热毒,疮肿,口渴。注意:《四声本草》: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
小儿鳞体
小儿鳞体为病证名,又名胎垢、蛇身、蛇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鳞体者,谓皮肤之上,如蛇皮、鳞甲之状,故又名蛇体,此由气血痞涩,不能通润于皮肤”所致,类似鱼鳞病。《串雅内编》用白僵蚕去嘴为末,煎浴。《本草求真》认为“肤如鳞甲,亦是胎元气血不足,得此辛咸,煎汤除垢,则癣自去。”
-
脉理求真
《脉理求真》脉学著作。清·黄宫绣撰。介绍诊脉部位,各种脉的形象、主病等内容;卷三有汪昂所撰十二经脉歌、奇经八脉歌,末附新增脉要简易便知,作者综合各家论述,参以个人心得,联系临床实际叙述脉理,并对脉法中某些重要的问题作了扼要的阐析。本书原附刊于《本草求真》之后,后出单行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白鱼
白鱼的别名翘嘴红舶、娇鱼、白扁鱼、翘咀白、黄白鱼、翘嘴《*辞典》:白鱼出处孟诜拼音名BáiYú别名鲌鱼(《滇南本草》),鱎鱼(《纲目》),白扁鱼(《本草求原》)。"④《开宝本草》:"主胃气,开胃下食,去水气,令人肥健。2.支气管哮喘之人,癌症患者,红斑性狼疮者,荨麻疹,淋巴结核以及患有疮疖者忌食。
-
十二经脉歌
《十二经脉歌》为歌赋名。清·栗山痴叟撰。成书于同治七年(1868年)。见于《医学便览》第五卷。《医学便览》为丛书。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
-
广术
概述:广术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求真》。为唐代侯宁极《药谱》记载的蓬莪术之别名。莪术根茎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莪术呋喃烯酮(Curzerenone,trans-Zedoarone),还含表莪术呋喃烯酮(Epicurzerenone,cis-Zedoarone)、莪术二酮(Curdione)、莪术二醇(Curcumadiol)、桉叶素、樟脑、莰烯、龙脑、蒎烯等。
-
虫蜡
概述:虫蜡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求真》,即明·汪机《本草会编》记载的虫白蜡的别名。别名:虫蜡、树蜡、白蜡。主产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性味归经:甘,温。功能主治:功在止血,生肌,定痛。1.治金疮出血,疮疡溃久不敛。配外科用药溶化调膏涂敷。2.治尿血,配凉血滋肾药煎服;治肠红,配鲫鱼煮食。
-
传
《素问·六节脏象论》:“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②流传,传播。《灵枢·九针十二原》:“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之为法。”《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本草求真·獭肝》:“积年累月,淹淹至死,死后传于他人。”《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
白豆
出处:《孙真入食忌》拼音名:B iD u别名:饭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广州植物志》)。花间通常有垫状腺体;生境分布:我国各省都有栽培。性味:甘咸,平。归经:入脾、肾经。②《本草求真》:入肠、胃、肾。功能主治:调中益气,健脾益肾。②孟诜:补五脏,调中,助十二经脉。叶,利五脏,下气。
-
白鸭肉
④《滇南本草》:老鸭同猪蹄煮食,补气而肥体;⑤《本草通玄》:主虚劳骨蒸。⑥《本草汇》:滋阴除蒸,化虚痰,止咳嗽。⑦《随息居饮食谱》: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嗽息惊,消螺蛳积。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外感未清,痞胀脚气,便泻、肠风皆忌之。
-
鳖肉
治骨蒸劳热,久疟,久痢,崩漏带下,瘰疬。⑤《日华子本草》:益气调中,妇人带下,治血瘕腰痛。⑨《本草备要》:凉血补阴,亦治疟、痢。(《补缺肘后方》)③治寒湿脚气,疼不可忍:团鱼二个,水二斗,煮一斗,去鱼取汁,加苍耳、苍术、寻风藤各半斤,煎至七升,去渣,以盆盛熏蒸,待温浸洗。
-
蛏肉
《*辞典》:蛏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ChēnɡR u别名:蛏肠(《纲目》)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性味:甘咸,寒。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肾、肝。功能主治: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注意: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泉州本草》)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
-
赤沙糖
《*辞典》:赤沙糖:出处:《随息居饮食谱》拼音名:Ch ShāT nɡ别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纲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红糖(《医林纂要》),片黄糖(《本草求原》)。②《食疗本草》:主心热口干。④《本草衍义》:治心肺大肠热。⑥《本经逢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
豆腐
《*辞典》:豆腐: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D uFu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的加工制成品。功能主治: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治赤眼,消渴,休息痢;①宁原《食鉴本草》: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③《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④《本草求真》: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