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医权初编
《医权初编》医论、医案著作。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药方剂。其治病强调直治病本,却不拘于成方。医案多系外感、时疫,案语简要。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王三尊
王三尊为清代医学家,字达士,海陵(今江苏泰兴)人。究心医学30余年,擅长内科杂症,治病善于通权达变。撰有《医权初编》2卷(1721),录平素所治奇症之医案、医论而成。书末附“拟黜巫状”,历数巫医害人之状,其书所论医理医事颇多启迪之言。
-
四肢不用
四肢不用为症状名。指四肢痿软无力、失去活动能力的症象。《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医权初编》卷上:“脾病而四肢不用,有虚有实。《内经》专主于虚,谓脾主四支,今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乎四支,故四支不为用也。本证可见于痿证、瘫痪等。
-
四支疼痛
四支疼痛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四肢痛无常处候》:“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由体虚受于风邪,风邪随气而行,气虚之时,邪气则胜,与正气交争相击,痛随虚而生,故无常处也。”可用防己汤、附子八物汤、松节酒等。本症可见于痹证、痛风等疾患。
-
四肢疼痛
四肢疼痛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四肢痛无常处候》:“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医权初编》卷上:“体肥善饮,素多痰火者,一旦发动,经络壅塞,四支疼痛,亦不为用,此亦脾家之病。”可用防己汤、附子八物汤、松节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