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瘴气
瘴气是中国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统称,包括疟邪等。《诸病源候论·瘴气候》:“夫岭南青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假令本有冷,今得温瘴,虽暴壮热烦满视寒,正须温药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药下之。其一日二日,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
-
度瘴散
《千金翼》卷十:度瘴散:处方:麻黄(去节)1两,升麻1两,附子(炮,去皮)1两,白术1两,细辛2分,干姜2分,防己2分,防风2分,桂心2分,乌头(炮,去皮)2分,蜀椒(汗)2分,桔梗2分。功能主治:瘴气。功效:辟山瘴恶气。主治:疫疠。用法用量:平旦酒调服1盏匕。制备方法:上为末。
-
沙蜮
感受沙虱溪毒所致的病症。《医略十三·沙蜮第十二》:“其病与伤寒、温疫、霍乱、瘴气相类,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过肘膝。”“沙毒流行,两足先麻木,当时流俗名麻脚瘟。继之腹痛吐泻,肢冷脉伏,剧则大汗身冷,脉脱目陷,四肢瘛疭,须臾不救。”治用含沙散。
-
法蒸蓖麻膏
处方:蓖麻子(去壳)。制法:用麻布包,压去油,薄摊在木勺内,仰放在锅中,水面上以锅排盖住,煮20余沸,以药无白色为度,取出。功能主治:十种水气,五蛊瘴气。用法用量:每服6钱,滚水化开,空心温服。不过2-3剂,以小便大利为效。摘录:《古今医鉴》卷六
-
敷疔膏
处方:生蓝叶不拘多少(洗净)。功能主治:疔疮及无名肿毒,瘴气。用法用量:外敷患处,以梗煎酒服。摘录:《准绳·疡医》卷二《准绳 疡医》卷二:方名:敷疔膏组成:生蓝叶不拘多少(洗净)。制备方法:上叶捣烂。
-
福建香茶饼
处方:沉香1两,白檀1两,儿茶2两,粉草5钱,麝香5分,冰片3分。制法:上为细末,糯米汤调为丸,如黍大。功能主治:辟一切瘴气瘟疫、伤寒,秽气。主用法用量:噙化。摘录:《松峰说疫》卷五
-
天马夺命丹
《准绳 疡医》卷二:组成:青木香(土者,根、梗俱可用)。主治:疔疮、蛇伤、犬咬、鼠咬;瘴气。用法用量:每服1钱,蜜水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青蒿点汤
方出《续医说》卷十引俞冕云,名见《增补内经拾遗》卷三:方名:青蒿点汤组成:苦蒿头。功效:避瘟疫、瘴气。用法用量:从少至老,每人服1匕。制备方法:每岁以三伏日清晨采取苦蒿头1束,阴干,冬至日捣罗为细末,至除夕夜用蜜水调和。
-
医略十三篇
《医略十三篇》综合性医书。清·蒋宝素撰。刊于1840年。本书为作者所撰的《医略》(共八十七卷)中的六淫门,计十三卷,并附方一卷。书中对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零乱、瘴气等邪气所致疾病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分别作了简要论述,并附医案。现有二种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
赵泉黄膏
《肘后方》卷二:方名:赵泉黄膏组成:大黄1两,附子1两,细辛1两,干姜1两,椒1两,桂1两,巴豆80枚(去心皮,捣细,苦酒渍之,宿腊月),猪膏2斤。主治:瘴气疫疠温毒,贼风走游皮肤。用法用量:初觉勃色便热,如梧桐子大1丸,不愈又服。亦可火炙以摩身体数百遍。制备方法:煎三上三下,绞去滓,密器贮之。
-
补益延寿膏
处方:生干地黄4两,熟干地黄4两(并洗净),川当归(去芦,酒浸)2两,防风(去芦)2两。制法:上为细末,用大藕三条去皮节,切片,研,取汁一碗,同前药于银石器内熬成膏子令厚,入蜜4两同熬成膏,却顿砂器内。功能主治:活血通气,养神安志,面泽体润,不生疮疡。去山岚瘴气等。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四
-
老君神明白散
别名:老君神明白术散、老君神明散、神明白散、神明白术散处方:术1两,附子3两,乌头4两,桔梗2两半,细辛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辟瘟疫。主瘴气疫疠,温毒。用法用量:老君神明白术散(《圣惠》卷十六)、老君神明散(《活人书》卷十七)、神明白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二)、神明白术散(《普济方》卷一四八)。
-
陵鲤甲汤
处方:陵鲤甲10片(炙),乌贼鱼骨(去甲)1两,鳖甲(炙)1两,常山3两,附子1个(炮)。制法:上切,以酒3升,渍之1夕。功能主治:山瘴疾。南方山岭溪源瘴气毒作,寒热发作无时,痿黄肿满,四肢痹弱。用法用量:先疟发前稍稍服之,勿绝药味。注意:忌苋菜、生葱、生菜、猪肉。摘录:《外台》卷五引《小品方》
-
水火金丹
《经验奇效良方》:组成:当归2两,常山2两,草果2两。主治:山岚瘴气,各种疟疾。用法用量:大人每服1-4钱,小儿5分-1钱半,有寒者,生姜汤下;有热者,白糖水下;其余用阴阳水或白开水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却毒散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组成:麻黄(去根节)半两,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半两,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白术半两,防风(去叉)1两,桔梗(炒)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1分。主治:山岚瘴气。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散。
-
驱瘴汤
《寿世保元》卷二:方名:驱瘴汤组成:人参、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壳、甘草各等分。主治:夹岚瘴气,溪源蒸毒之气,其状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于心,毒涎聚于脾经所致者。用法用量:每服1两,加生姜、大枣水煎,空心服;哑瘴,食后服。制备方法:上锉。
-
香椿散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名:香椿散组成:香椿嫩叶(酒浸,焙)3两,甘草(炙)1两,南壁土(向日者)1两,腊茶1两。主治:瘴气恶心,四肢疼痛,口吐酸水,不思饮食,憎寒壮热,发过引饮,谓之黑脚瘴、虾蟆瘴、哑瘴、黄芒瘴、黄茅瘴。如患久者,更入甘遂、柴胡各半两。制备方法:上为散。
-
蒜豉汤
方出《千金》卷九,名见《外台》卷四:方名:蒜豉汤组成:蒜5子(并皮研之),豉心1升。主治:瘴气,温气。用法用量:上以3岁男儿尿2升,煮5-6沸,去滓服之。
-
豫固丸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名:豫固丸别名:预固丸组成:丹砂1两,雄黄1两,(并水飞,令干),鬼臼半两(为末),阿魏1分(法酒半升,熬成膏)。主治:岭南诸瘴。用法用量:绊绢袋贮10丸,常执手中频嗅,瘴气内行不着人,遇瘴病者,井花水嚼下3丸,5服可愈。制备方法:上为末,阿魏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
薏苡饮
《济众新编》卷七:方名:薏苡饮组成:薏苡粉2合,真荏子(炒)1合,苏子(炒)1合。轻身、胜瘴气。主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又治风湿痹,筋脉挛急,干湿脚气,老人咳喘。用法用量:苏子、真荏子用水细磨,滤取汁煮,入薏苡粉成粥,和蜜用;或单薏苡作末煮粥亦好。
-
七圣紫金锭
《准绳 疡医》卷二:方名:七圣紫金锭组成:土木香1两,苦花子1两,仙人薯1两,晚蚕砂1两,柏花1两,朱砂3钱,雄黄3钱。主治:疔疮,瘴气,时毒。用法用量:以毛屎梯根,磨水化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禾米)米糊为丸。
-
瘴疽
瘴疽病名。该病因感受山岚瘴气积久而成。症见患处初为黑色,稍硬,重按方微疼,五、七日待毒势出后可变软,色转为青,如拳击之状,并伴见身发寒热如疟,头颤口偏,手足厥逆,黑睛紧小等全身症状。病中如见黑色时,可速用砭法,令出恶血,随即服不换金正气散加羚羊角,以泄邪毒。若出脓液,治可同外痈。
-
经验良方全集
《经验良方全集》医方著作。清·姚俊辑。刊于1863年。本书一-三卷分保养、补益、急治、伤寒感冒、瘟疫瘴气、中风、中寒等80余门收载各科病症验方约2000余首。卷四痘疹易知,论述痘疹病因、病证,并附治疗方剂,现存清刻本。
-
湿中
见《医宗必读·类中风》。症状:痰湿酿热生风而致突然昏仆之证。病因病机及治疗:《医学心悟·类中风》:“湿中者,即痰中也。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则湿从内受。或山岚瘴气,久雨阴晦,或远行涉水,坐卧湿地,则湿从外受。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苍白二陈汤主之。”
-
不老汤
别名神仙九气汤、九气汤、神仙不老汤处方香附子(去尽黑皮,微炒)4两,姜黄(汤浸1宿,洗净,焙干称)2两,甘草1两(炙)。功能主治免岚瘴之患。主九气:膈气、风气、寒气、热气、忧气、喜气、惊气、怒气、山岚瘴气,积聚坚牢如杯,心腹刺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摘录《百一》卷四
-
槟榔煎
《圣济总录》卷九十九:槟榔煎:别名:槟榔粥处方:槟榔(炮,锉)5枚,酸石榴根皮(入土5寸东引者,去土,细锉)1升。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九《医统》卷七十六:方名:槟榔煎组成:槟榔5分,苍术5分,厚朴(姜制)5分,陈皮5分,草果5分,甘草1寸,生姜1块(湿纸包煨)。主治:山岚瘴气,寒热呕吐,腹满,不思饮食。
-
草豆蔻饮
《圣济总录》卷三十四:草豆蔻饮:处方:草豆蔻(去皮)1分,高良姜1分,常山1分,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生姜半分,淡竹叶1握,黑豆50枚。功能主治:寒疟。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名:草豆蔻饮组成:草豆蔻(去皮)半两,高良姜半两,甘草(炙)半两。
-
降椒酒
处方:降真香2两(锉细),川椒1两(去梗及合口者)。制法:上用绢囊贮,浸无灰酒中约2斗。功能主治:瘴气:兼治风湿脚气,疝气冷气,及背面恶寒风疾。用法用量:每日饮数杯,寻常宜服之。摘录:《医统》卷七十六
-
劫瘴消毒散
处方:百丈光(即天瓠,又名土人参)、苦花子、金脑香(即社茶,根、梗、叶俱可用)、大小青、紫金藤、生蓝叶、水圹根、乌苞根、嫩桕根、青王X、山乌豆、鸡屎子、晚祥西、狸咬柴、土木香、臭木待(根)等。功能主治:瘴气肿痛发热者,及因剥割瘴死牛马猪羊而中其毒者,或因食瘴死之肉而中其毒者。小便不通,加木通、栀子。
-
辟瘟线香
处方:苍术12斤,桃枝12斤,香芷8斤,山奈8斤,甘松2斤,大茴2斤,桂皮2斤,香附2斤,檀香2斤,降香2斤,乌头2斤,白蒺藜1斤,贯仲1斤,鬼箭1斤,雄黄8两,雌黄8两,榆面量用。制法:上为细末,作成线香。功能主治:熏治蛇虫毒气、瘴气、六畜瘟疫。
-
犀肉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XīR u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犀角条。性味:《食疗本草》:微温,味甘,无毒。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主瘴气,除客热头痛及五痔诸血痢。②《本草拾遗》:主蛇、兽咬毒。
-
再造紫金丹
《伤科补要》卷三:组成:元麝1两5钱,冰片1两5钱,西黄7分半,文蛤7两5钱,朱砂7钱5分,千金霜5两,茅菇10两,雄黄5两,大戟肉10两。主治:一切秽恶痧暑之毒,山岚瘴气,闭塞脏腑经络,昏迷不醒,呕吐。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饭捣为丸,朱砂为衣。
-
万寿香面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沈阳方):方名:万寿香面组成:檀香3两,甘松5钱,广木香5钱,零陵香5钱,芸香5钱,白芷3钱,辛夷3钱,公丁香3钱,山柰2钱,大黄2钱,香草2两,排草5钱。功效:解瘟疫毒疠,避山岚瘴气,一切恶邪味。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痧药灵丹
《饲鹤亭集方》:方名:痧药灵丹组成:茅术1两,木香1两3钱,丁香1两2钱,蟾酥1两,麝香9钱,犀黄2钱,腰黄4钱,朱砂3两5钱。主治:暑热外感,寒食内停,肚腹绞痛,心胸饱闷,霍乱吐泻,转筋肢冷,二便闭塞,山岚瘴气,一切浊秽成痧等症。制备方法:上各取净粉,烧酒化蟾酥打和为丸。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青黄消毒散
《准绳 疡医》卷二:方名:青黄消毒散组成:雄黄(研)1两,大青1两,小青1两,八角茴香5钱。主治:疔疮、瘴气,服凉药过剂,沉而不发、不退者。用法用量:陈酒调服,1日3次。又以醋和米泔,涂患处。制备方法:上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