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金镜录
是现存早期的舌诊专著。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他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症候、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症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亦可从此类推。
-
双解散加解毒汤
《伤寒金镜录》:组成: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麻黄半两,连翘半两,芒消半两,石膏1两,黄芩1两,桔梗1两,滑石3两,甘草2两,荆芥半两,白术半两,山栀半两。主治:伤寒失汗,表邪入里,谵语,舌见微黄者。每服1两,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服,不拘时候。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
-
白尖黄根舌
白尖黄根舌为舌尖白苔,舌根黄苔的舌象。为表里同病,里证多于表证之候。可先解表而后攻里,亦可表里同治(见《伤寒金镜录》)。
-
虫碎舌
虫碎舌即红中蚀烂舌。为舌象。纯红色中有糜烂红点,如虫蚀状之舌象。为水火不济,热毒炽盛之候,宜泄热攻下(见《伤寒金镜录》)。
-
伤寒辨舌世验精法
《伤寒辨舌世验精法》附在《撰集伤寒世验精法》的卷首。明·张吾仁撰。本书详论伤寒、类伤寒以及和伤寒有关的多种病证的证治;选方比较广泛,颇多经验之谈。但对于病证的分类有欠妥之处,论述的条理和层次不够明晰,并杂有主观片面的观点。卷首附《伤寒辨舌世验精法》,其中36舌图出自《伤寒金镜录》,方治宗法仲景。
-
红中蚀烂舌
红中蚀烂舌为舌象。也称虫碎舌。纯红色中有糜烂红点,如虫蚀状之舌象。为水火不济,热毒炽盛之候,宜泄热攻下(见《伤寒金镜录》)。
-
红中黑纹舌
红中黑纹舌为舌象。亦称厥阴舌。舌边红,中央见黑色湿润纹状苔。乃为阴毒客于厥阴肝经之候,若症见四肢厥冷、身恶寒、腹痛,脉沉细等,宜温中散寒(见《伤寒金镜录》)。
-
撰集伤寒世验精法
《撰集伤寒世验精法》伤寒著作。明·张吾仁撰。本书卷首列《伤寒辨舌世验精法》,其36舌图盖出自《伤寒金镜录》。本书主体则详论伤寒、类伤寒以及和伤寒有关的多种病证的证治,选方比较广泛,颇多经验之谈。但对于病证的分类有欠妥之处,论述的条理和层次不够明晰。现存多种清刻本。
-
中焙舌
中焙(焙音bèi倍)舌为诊断学名词。即黑燥厚苔边红舌。舌色纯红,中心黑厚而干,形似小舌。为邪热结于里之象,宜攻下泄热(见《伤寒金镜录》)。
-
李从泰
李从泰清代医家。字亨斋,山西人。具体履贯欠详。知医,尝著有《伤寒金镜录三十六舌法》,未见行世。
-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诊断学著作。简称《伤寒金镜录》。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
-
白苔中黄舌
白苔中黄舌为舌象。白苔中心变黄,是表邪未罢,传里化热之象。若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停胸,除有表证外尚可见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白中黄而黏腻,宜五苓散加益元散治疗(见《伤寒金镜录》)。
-
张时彻
张时彻明代医家。字维静,号东沙,鄞县(今属浙江)人。尝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喜集验方,因己多病而所集之方甚多,加上他人所用之验方,日久成帙,辑成《摄生众妙方》,另有《急救良方》。尚有《伤寒金镜录》、《摄生总论》等,未见行世。
-
红中人裂纹舌
红中人裂纹舌为舌象。红舌中见有裂纹如人字形。为心火燔灼,热毒上炎之象,宜凉膈散清上泄下(见《伤寒金镜录》)。
-
医林指月
《医林指月》医学丛书。清·王琦辑。刊于1767年。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著十二种(另附一种)。计有《医学真传》、《质疑录》、《医家心法》、《易氏医案》、《芷园臆草存案》、《伤寒金镜录》、《痎疟论疏》、(附《痎疟疏方》)、《达生篇》、《扁鹊心书》、《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学古诊则》。
-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为舌诊著作。据本书自序称,作者“取《观舌心法》(是继《伤寒金镜录》之后的舌诊专著,共记载137舌诊图,原书已佚),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指张登之父张璐)治案所记,及己所经历,共得120图”。其中包括白、黄、黑、灰、红、紫等多种舌苔,并附妊娠伤寒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