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医缓
医缓为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载:曾为晋侯治病,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针灸不能,汤药不到,无法治疗。缓为之治,谓:疾不可为也。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是早期对病情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世常把和缓并称,作为当时名医之代表。
-
和缓
和缓“医和”和“医缓”的合称,履贯均欠详。以其医术高明,后人遂将“和缓”作为良医的誉称。
-
达
达指针刺。公元前581年医缓诊晋景公疾,日:“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晋·杜预注:“达,针。”《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东汉·荀悦《申鉴·杂言》:“夫膏肓近心而处阨,针之不达,药之不中,攻之不可。”
-
金瑬珂
金瑬珂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有“神童”之誉,及长,遵母命业医。殚心于《内经》诸医典,读书万卷。善能去芜存精,尝云古之名医,其名即曰“和缓(医和、医缓)”,临证何用忙乱?诊治鳏寡孤独,咸不取值,且资助之。著有《明医医鉴》、《外科精微》、《体仁编》、《儿科慈幼录》等,均佚。
-
肓
肓为人体部位名。1.张景岳:“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黄帝内经灵枢·胀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2.心下膈上的部位。春秋时秦国名医医缓诊晋侯疾,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