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感
两感是指外感热病初期,表里两经均感受病邪,同时发病的病理变化。
-
大羌活汤
又云:风能胜湿。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此事难知》卷上方之大羌活汤:处方:防风3钱,羌活3钱,独活3钱,防己3钱,黄芩3钱,黄连3钱,苍术3钱,白术3钱,甘草(炙)3钱,细辛3钱,知母1两,川芎1两,地黄1两。发散风寒,祛湿清热。主两感伤寒,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
-
双解散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之双解散:组成:当归、白芍药、川芎、防风、大黄、薄荷叶、连翘各五分,石膏、桔梗、黄芩各八分,桂枝、荆芥穗各二分,滑石二钱四分,甘草一钱。各家论述:麻黄、防风、荆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黄芩、栀子、连翘、石膏、滑石以解里,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甘草、白术以调气,故曰双解。
-
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出《素问·热论》。指阳经与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病势较重,《注解伤寒论·伤寒例》:“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成无己注:“表里同病者,谓之两感。”《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有回阳、温通、健运等治法,用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香砂二陈汤等主方。
-
十神汤
若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中满气实加枳壳数片。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证治宝鉴》卷二方之十神汤:组成:芍药、当归、川芎、生地、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防风、防己、白术、苍术、草乌、南星、石膏、香附、荆芥、羌活、枳实、黄芩、全蝎、秦艽、白芷、细辛。
-
伤寒摘锦
《伤寒摘锦》为伤寒著作。全称《万氏家传伤寒摘锦》。明·万全编撰。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本书重点选摘《伤寒论》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同时记述了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痓湿暍、霍乱等脉证治法,兼述温病、时行疫病。后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中。现存明、清刻本。
-
产后狐惑
见清·陈笏庵《胎产秘书》。前后二阴溃疡称之为狐;狐惑即指前后二阴和口腔、咽部溃疡的病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产后狐惑症乃外感伤寒,邪传人里,寒变为热,里又不清,则湿热结为阴毒,流注大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久郁而生虫,渐蚀肛门,万难救一。宜十全大补,或补中益气加减治之。
-
加减桂麻各半汤
处方:麻黄3钱,桂枝尖3钱,防风3钱,荆芥穗3钱,皂角刺3钱,淡豆豉4钱,独活3钱,草乌3钱,连翘3钱,酒黄芩4钱,木通4钱,粉甘草2钱。功能主治:风寒两感头痛,身热恶寒,四肢骨节尽痛,或腰脊骨强痛,六脉浮洪而数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医学探骊集》卷三
-
神授太乙散
《百一》卷七:方名:神授太乙散别名:太一十神散、太乙十神散组成:川升麻、白芍药、紫苏叶、香附子、干葛、香白芷、陈皮、川、青皮、甘草各等分。如中满气噎,加枳壳数片;时毒,头面项颈腮腋皆肿,咽痛,去引子,白新水,加鼠粘子、荆芥穗、防风、加葱中节3茎,同煎,温食后服,并进3-5服,消减立安;
-
医彻
《医彻》综合性医书。刊于1808年。卷一为伤寒,自两感证至夹证、坏证、遗毒;卷二-三分述中风、虚劳等多种内科杂病、外科痈证以及五官、口齿的一些病证;卷四为女科经、带、胎、产诸病。怀氏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强调察色、审声、持脉、辨证的重要性,强调使用四诊所得辨析施治,并主张治病宜结合具体病情灵活变通。
-
产后痨
病因病机:《妇科玉尺》:“或血气既亏,为风冷所搏,则不能温于肌肤,使人虚羸憔悴,饮食不消;又或风邪两感于肺,肺受微寒,喘嗽口干头昏,百节痛;产后痨的症状:《经效产宝》:“产后虚弱,喘乏作寒热状如疟,名为蓐痨。”症见虚羸喘乏,寒热如疟,头痛自汗,肢体倦怠,咳嗽气逆,胸中痞,腹绞痛或刺痛。
-
大追毒散
处方:甘草1两,苍术2两,麻黄2两(去节),滑石4两。功能主治:伤寒两感。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摘录:《宣明论》卷十
-
加减圣效散
功能主治:伤寒时疫风湿,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或外寒内热,肢节拘急,头项腰脊疼痛,发热恶寒,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冷,伤在胃脘,胸膈饱满,肠胁胀痛,心下痞结,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小溲不利。用法用量:加减圣功散(《痧症汇要》卷四)。
-
救脏汤
处方:人参1两,麦冬3两,当归1两,天花粉2钱,玄参2两,白芍2两,荆芥2钱。功能主治:少阳与厥阴两感,水浆不入,不知人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多加麦冬者,救肺气之绝,以利肝胆之木,使火不旺而血易生,而后胃气有养,脏腑可救其坏也。摘录:《石室秘录》卷六
-
两感羌活汤
处方:羌活1钱,独活1钱,防己1钱,防风1钱,黄芩1钱,川芎1钱,苍术1钱,白术1钱,甘草4分,黄连6分,细辛5分,知母1钱5分,生地黄1钱5分。功能主治:内外两感,脏腑俱病。用法用量:上(口父?水煎熟,不拘时候服。
-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为书名,此书简称《伤寒摘锦》。明·万全编撰。本书重点选摘《伤寒论》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并记述了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痉湿暍、霍乱等脉证治法,兼述温病、时行疫病。后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中。
-
肾温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黄锦芳方:方名:肾温汤组成:熟地、山药、丹皮、龟版、阿胶、防风、桂枝。主治:春温,一身灼热,口渴饮冷,因暑热动其内气而致者。所以温病两感止在太阳少阴之内,热邪在肾作扰。熟地、龟版入肾以救真阴,丹皮、阿胶以清血分之热,防风、桂枝以撤太阳之标而温邪解矣。
-
伤寒论条辨
概述:《伤寒论条辨》为伤寒著作。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主要内容: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三种。建国后有排印本。
-
表里俱寒证
即风寒束表,肺卫气郁,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里寒证指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菖蒲饮子
处方:川芎半两,猪苓(去黑皮)半两,藁本(净)半两,柴胡(去芦头)半两,菖蒲半两,干葛半两,甘草半两,桑白皮半两。功能主治:四时伤寒,不问两感,头疼,发热憎寒,咳嗽。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盏半,生姜3片,同煎8分,去滓温服,滓再煎,如要出汗者,加连须葱白1根,同煎。
-
谵言
谵言证名。即谵语。指神昏妄言。《伤寒论》称“讝语”。《素问·热论》:“两感于寒,……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详讝语条。
-
神仙粥
《丹台玉案》卷二:神仙粥:处方:老姜90克功能主治:治冒雨受寒,身热头疼,腹中作饱,不思饮食。功效: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主治:劳瘵泄精。饮后出汗,轻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时之急。制备方法:上以热酒浸泡。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神仙酒。主治:伤寒阴阳两感,初起发寒热。
-
四神汤
《普济方》卷九十一引《卫生家宝》方之四神汤:组成:附子1两(去皮尖,生用),木香1两,五灵脂2钱半,真麝香1钱(别研,后入)。功能主治:《传信适用方》卷四方之四神汤主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吐逆满闷,胸膈不利,心腹刺痛。制备方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
病势
病势即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或趋向。如《伤寒论》将外感病分为六个病期,用六经来表示病期和发展趋势,并用循经传、越经传,两感等概括其传变规律。温病学派用卫气营血和三焦来表示温热、湿温病的演变规律。如脾气下陷、胃气不降、阳气欲脱、疹毒内攻、风寒入里等病机所表现出的向下、向上,向外,向内等动态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