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总论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发癍伤寒
如热毒内甚,心烦不得眠,错语呻吟者,以黄连解毒汤加黑参、升麻、大青主之;《阴证略例》:“阳证发斑有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
-
伤寒琐言
《伤寒琐言》为《伤寒六书》之第一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4.《伤寒一提金》:为提纲性伤寒启蒙读物。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一提金
《伤寒一提金》为《伤寒六书》之第四卷。明·陶华约撰于15世纪中期。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截江网
《伤寒截江网》为《伤寒六书》之第五卷。1.《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6.《伤寒明理续论》: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
-
伤寒古方订补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杀车捶法
《伤寒杀车捶法》为《伤寒六书》之第三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明理续论
《伤寒明理续论》为《伤寒六书》之第六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家秘的本
《伤寒家秘的本》为《伤寒六书》之第二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为《伤寒六书》的第五卷。1.《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6.《伤寒明理续论》: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
-
伤寒六书
《伤寒六书》为伤寒著作。1.《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医学丛书》为医学丛书。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
-
平脉考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发斑伤寒
《重订通俗伤寒论·发斑伤寒》:“凡斑既出,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而神识清爽者,病势顺而多吉;如热毒内甚,心烦不得眠,错语呻吟者,黄连解毒汤加黑参、升麻、大青叶主之。若斑发已尽,外热稍退,内实不大便,谵语者,以小剂凉膈散或大柴胡汤微下之”。(《伤寒辨证·发斑》)。详见阳证发斑、阴证发斑条。
-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医钞类编
《医钞类编》为书名。清·翁藻撰。刊于1830年。书中卷一为运气要诀、经穴图考、奇经八脉。内容颇详,图文并茂。全书摘录清以前医学文献及各家学说,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卷二脉要、名医杂著、名医方论、医门八法、穴位定法、伤寒总论等;卷三-二十二临证各科证治;卷二十三-二十四本草。书中选辑资料较多,包罗颇广。
-
表里俱虚证
表里俱虚证证名。表里同病之一。营卫肌表和脏腑气血等俱见虚弱症象。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详见虚证、表虚证、里虚证条。
-
伤寒平议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实热证
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或寒邪入里化热;热证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寒热证之分。
-
表里俱实证
表里俱实证证名。表里同病之一。肌表营卫和脏腑气血俱见邪实症象。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详见实证、表实证、里实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