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阴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本经多血少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
二阳一阴
阳明和厥阴:二阳一阴,阳明为二阳,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一阴,阳明主病。”王冰注:“一阴,厥阴肝木也。刺寒厥的一种方法:二阳一阴为刺寒厥的一种方法。《灵枢·终始》:“刺寒厥者,二阳一阴。”刺寒厥要达到使阳气盛而阴邪退,从而治愈寒厥的目的,当刺阳经二次,用补法;刺阴经一次,用泻法。
-
子午
子午是指“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日中为“午”时,阳最盛;夜半为“子”时,阴最盛。以一年来说,阴历十一月定为“子”月,这个月的冬至,便是一阳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了,同样到阴历五月便定为“午”月,五月中的夏至,便是一阴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了。
-
阳中有阴
阳中有阴是指与“阴中有阳”同指阴阳之间的互相包含和互根互用关系。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阴阳的互根关系而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如夏至乃阳盛之时而一阴生,冬至乃阴盛之时而一阳生,都说明阴阳因其互根关系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风毒咽
风毒咽为病名。系指因风邪热毒所致的喉痹症。同风毒喉痹。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故凡症见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统称为喉痹。临床上因其病因病机不同而分风热喉痹、伤寒喉痹、酒毒喉痹、阴虚喉痹、阳虚喉痹等;气滞肝郁等证。
-
三阴三阳
概述:三阴三阳:1.经外奇穴名;一般灸3壮或温灸5~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之总称·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之总称。5.《伤寒论》用以命名外感热病的六个阶段及其相关证候。
-
阴中有阳
阴中有阳是指与“阳中有阴”同指阴阳之间的互相包含和互根互用关系。出《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从阴阳的互根关系而言,“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如夏至乃阳盛之时而一阴生,冬至乃阴盛之时而一阳生,都说明阴阳因其互根关系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三阳三阴
三阳三阴是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见《素问·阴阳类论》、《素问·阴阳别论》。分“太”、“少”是指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
-
一阴一阳
为阴阳相兼的一种脉象。《难经·四难》:“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厥阴与少阳:一阴一阳指厥阴与少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又“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
溜
2.滑动应指、圆转而过的脉象;3.小股水流。《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