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表剂
概述:解表剂(superficies-resolvingformula)是指以辛散轻扬的解表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各种表证方剂的统称。风寒表证是因人体遭受风寒致病邪气侵袭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怯冷较重,发热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头身酸楚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
-
荆防散
《医略六书》卷三十:荆防散:处方:荆芥1两半,防风1两半,米仁5两(炒),通草4两,川芎8钱,茯苓3两,陈皮1两半,香附1两半(醋炒),紫苏1两半。各家论述:荆芥理血疏风,防风疏风燥湿,米仁健脾气以渗周身之湿,紫苏理血气以泄遍体之风,川芎入血海行血滞;主治:痢疾初起,表邪不解,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舌苔白滑。
-
耳鸣·风邪外袭证
定义:耳鸣·风邪外袭证(tinnituswithpatternofexternalassaultbywind)是指风邪外袭,以耳鸣初起,病程较短,常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多有近期外感史,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外邪上扰,耳窍被遏,故耳中作痒。耳膜按摩术:用于治疗耳闭、耳膜内陷。
-
芎苏饮
功能主治:《简明中医内科学》(南京中医学院)方之芎苏饮主治风疟,症见脉浮大,恶风自汗,烦躁头痛。功能主治:《医略六书》卷十八方之芎苏饮主治感冒风邪,头疼胸满,壮热憎寒,脉浮缓者。《女科切要》卷七方之芎苏饮:组成:川芎、苏叶、枳壳、前胡、葛根、木香、桔梗、甘草、陈皮、半夏。
-
阳旦汤
处方:大枣12枚(擘)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9克(炙)黄芩6克制法:上六味药,哎咀。功能主治:治中风伤寒,脉浮,寒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加减:渴者,去桂,加栝楼3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3两、附子1枚(炮);忌海藻、菘菜、生葱等物。附注:阳旦散(《普济方》卷一三一)。
-
外风证
外风证为证候名。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
风邪外袭证
外风证为证候名。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衄血等。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
防己黄芪汤
主治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小便不利,脉浮;②肾小球内皮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微血栓形成。黄芪皂苷及黄芪总黄酮均具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各味中药保肝利胆、抗溃疡作用是一致的,对胃肠运动有兴奋也有抑制,但白术的双相调节作用可使之平衡。
-
防己地黄汤
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本证乃风寒湿3气杂至与气血相搏,营气不通,郁而化热所致,治以祛风胜湿,活血通络,清热凉血为法,方用防己地黄汤(木防己15g、生地15g、防风9g、桂枝9g、甘草9g)为主,加入蒲公英30g(或野菊花30g),以助控制风湿活动,治疗期间停用任何西药,嘱患者充分休息。
-
鼻塞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中提出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疗四时感冒、伤风、症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
-
耳聋·风邪外袭证
定义:耳聋·风邪外袭证(deafnesswithpatternofexternalassaultbywind)是指风邪外袭,以听力下降,或伴耳鸣、耳胀闷感、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耳聋证候。耳内作痒。外邪上扰,耳窍被遏,故耳中作痒。方一: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薄荷、连翘清热散郁;路路通15克。
-
一身悉肿
若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用防己黄芪汤固表利水,腹痛加芍药。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本病证可见于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肝病性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
伤寒表证
《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主证
主证指主要临床表现。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在主次兼夹的病证中,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候。《温热论》:“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
九味羌活汤
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寒性感冒容易辨认,如何知道有湿邪和内热呢?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辨证属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羌活水煎醇沉液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抑制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血栓增长速度。
-
表虚证
指风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以恶风,自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牡蛎散之属。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
-
羌活胜湿汤
概述:羌活胜湿汤同名方剂约有十一首,其中《内外伤辨惑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羌活6g、独活6g、藁本3g、防风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荆子2g,具有祛风胜湿之功效,主治风湿在表证,本方为治疗风湿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剂。水煎,食远温服。加减:如经中有湿热而见身重,腰沉沉然,加黄柏1钱,大附子5分,苍术2钱。
-
伤寒蓄水证
伤寒蓄水证为病证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风邪外袭
风邪外袭为证候名。阳明伤风,症见发热,腹满,烦渴,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脉浮弦长而数等。少阳伤风,症见身热,恶风,自汗,颈项强,胁满,口苦而渴,脉浮弦等。少阴伤风,症见口燥,舌干,咽痛,心烦,自汗,腰痛连胻骨酸痛,脉沉弦等。
-
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麻黄汤:别名: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主治:咳而脉浮。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
-
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柴葛解肌汤
恰当辛凉解肌,兼清里热。当感冒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前额及眼眶痛、咽干、舌苔薄黄、脉浮时,即可使用本方进行治疗。流感病毒经飞沫侵入呼吸道与敏感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后,病毒膜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膜融合,进而病毒复制与繁殖,轻者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坏死和脱落,从而出现上呼吸道的卡他症状。
-
防风汤
主小儿风热,惊悸。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半,煎至8分随证上下,分空心、食后通口服。《症因脉治》卷三方之防风汤:处方: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秦艽、葛根、羌活、桂枝、甘草。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四方之防风汤主治风气腹痛,腹中攻注,或腹中作响,大便作泻,寒热脉浮。炮制:上粗末,入半夏片令匀。
-
桂枝附子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处方:桂枝(三钱)附子(炮.功效: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症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4钱,附子1钱半,甘草2钱,大枣6枚,生姜3钱。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
-
痞气
即脾之积证。症状:《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治疗:治疗痞气(脾积)可用大七气汤下红丸子、痞气丸等方(见《证治准绳·杂病》)。积聚与癥瘕痃癖等证相类似。
-
太阳病辨证
太阳病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病变部位主要在肌表,或循经入于膀胱之腑,根据受邪后反应不同,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为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调,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辨证要点。《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
-
伤寒
中医·伤寒:外感热病·伤寒:伤寒(typhoidfever、exogenousfebriledisease)为病名。泛指外感热病。《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张仲景《伤寒论》以伤寒命名,即为多种外感病的总称。《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
阳水
《中医药学名词》(2010):阳水是指外邪侵袭,腠理闭塞,或气机不畅而致水液泛滥,以面部先肿,肿势明显,按之凹陷即起,病体不虚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凡肺气失宣,三焦壅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起病即见恶寒发热,咳嗽咽痛,面部浮肿,小便短少,苔薄脉浮等证,宜疏风宣肺,清热利水,如越婢汤、五皮饮等方。
-
太阳病
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参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太阳中风为病名。《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由外感寒邪所致。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经无汗之伤寒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小青龙汤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温阳以利内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②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而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桂皮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降低全血黏度。
-
五苓散
概述:五苓散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内停水湿,凡脾虚不运,气不化水之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或为蓄水,或为水逆,或为水肿,或为痰饮,或为泄泻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瘟疫、瘴疟烦渴。9g,一日2次。
-
防已
射线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其粉防己甲素对多种因素诱发的大鼠、兔、猪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检查粉防己碱)1.取本品1.0g,加20%氨水0.2ml湿润,密塞放置30分钟,加氯仿20ml,提取4小时,滤过,氯仿提取液回收氯仿近干,加乙醇定容为10ml,供点样。3、防已黄芪汤(《金匮要略》),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者;
-
风温病
风温病的症状: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风温·胃热伤阴证:风温·胃热伤阴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stomachheatinjuringyin)是指胃热炽盛,耗伤阴液,以身热自汗,面赤,神昏,身重难以转侧,喜睡,鼻鼾,语言不利,苔黄燥,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八纲辨证
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
-
猪苓汤
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以助猪苓利水渗湿之力。2:121),日本原中氏等的研究表明,本方对大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给予10倍常用量猪苓汤,可见大鼠24小时尿量及钠排泄量均显著增加,连续给药1月,对大鼠血浆和各脏器的电解质量以及水分的分布均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体重增加和一般活动.肾脏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
-
少阳病
《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太阳病为病名,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
-
三阳病
概述:三阳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积证
女子月事不下,舌暗紫,脉细涩,均示病在血分,瘀血内结之象。正虚瘀结:正虚瘀结积证(amassmentdiseasewithsyndromeofvitalqideficiencyandbindingofstaticblood)是指正气不足,瘀结于内,以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淡或紫,苔灰糙,脉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积证。
-
人参败毒散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佐药前胡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前胡所含伞花内酯及紫花前胡内酯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花前胡素丙能松弛血管平滑肌,紫花前胡苷和紫花前胡苷元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
冬温
概述:冬温(warmdiseaseinwinter、winterwarmth)为病名。风温病的辨证分型:风温·邪犯肺卫证:风温·邪犯肺卫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adinglung-defensephase)是指风温初起,邪犯肺卫,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羌活冲和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名:羌活冲和汤组成:羌活、黄芩、生地、荆芥、川芎、葛根、甘草。主治:外感表邪未解,太阳邪热攻冲,吐血,身痛发热,脉浮大而数者。《赤水玄珠》卷十八:方名:羌活冲和汤组成:羌活1钱半,白芷1钱半,黄芩1钱半,甘草1钱半,防风1钱半,白术1钱半,生地1钱半,川芎5分。
-
舍脉从症
舍脉从症是指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脉象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机,便舍弃脉象,遵从症状进行证候诊断的方法。《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
-
舍脉从证
舍脉从症是指当脉象与症状所反映的病机有矛盾时,通过综合分析,确认脉象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机,便舍弃脉象,遵从症状进行证候诊断的方法。《医宗必读·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
-
风温
3.发汗已,身灼热者。风温·胃热伤阴证:风温·胃热伤阴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stomachheatinjuringyin)是指胃热炽盛,耗伤阴液,以身热自汗,面赤,神昏,身重难以转侧,喜睡,鼻鼾,语言不利,苔黄燥,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耳鸣
脾主输精,功在升运,脾弱则清气不能升奉于耳,耳窍反为浊气所蒙,同时,脾虚则运化不健,湿浊不化,痰液内生,痰蕴生热,上壅清窍,所以痰火、湿浊引起的耳鸣、耳聋,又多与脾胃气虚有关。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阴虚者午后加重。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之证。舌淡红,苔薄白、薄白腻或薄黄,脉浮或弦数。
-
积聚
若气滞血阻者,予以理气活血;瘀血内结型积证的方药治疗: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脘腹积证:脘腹积证(amassmentdiseaseofepigastriumandabdomen)是指以胃脘胀满、疼痛,脘腹部有积块,纳差、乏力、消瘦,或咽下困难,或呕吐反胃,或便血色黑,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为常见症的积证。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
-
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关于太阳病、阳明病、合病:太阳病: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
-
儿童急性中耳炎
西医·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acuteotitismedia)是中耳细菌性或病毒性的感染,通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季节性发病规律类似,多发于冬季,春秋季频发,夏季少发。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在幼儿中最为常见
-
急性中耳炎
西医·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acuteotitismedia)是中耳细菌性或病毒性的感染,通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季节性发病规律类似,多发于冬季,春秋季频发,夏季少发。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在幼儿中最为常见
-
AOM
西医·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acuteotitismedia)是中耳细菌性或病毒性的感染,通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季节性发病规律类似,多发于冬季,春秋季频发,夏季少发。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在幼儿中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