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厥阴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十一脉
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已记载这十一脉,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比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手厥阴)别脉也。”
-
心主之阴
心主之阴指手厥阴经之阴络。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张景岳注:“心主之阴,手厥阴之阴也。”
-
阴俞
阴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
心包俞
心包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
十二络脉
概述:十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六经标本
六经标本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厥阴俞
盖“厥阴”为经脉名,在此意指心包络,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俯伏坐位,第4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咳嗽、心痛、胸胁满痛、呕吐、肩胛酸痛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手心主之别
手心主之别即手厥阴络脉的原称(手心主之别即手厥阴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起于腕关节后2寸的内关穴处,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沿经脉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心系。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
-
手厥阴络脉
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分支在内关穴处走向手少阳经,以沟通手厥阴、少阳表里两经的联系。实,则心痛;【语译】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
-
三焦传变
三焦传变为三焦辨证的病机,是指温热病在上中下三焦及其相关脏腑的传变。若病邪从肺卫直人心包,则为“逆传”,表明邪热亢盛,正气内虚,病情危重。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下焦证
下焦证为证候名。出《温病条辨·上焦病》。或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是清代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为十二经脉之一。原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心烦心痛,掌中热等症。
-
心包络经
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孟冬痹
孟冬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心主即手厥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月之时,故名之曰孟冬痹也。”农历十月为孟冬。详见手心主经筋病候条。
-
腋肿
腋肿病证名。腋下肿起,属手厥阴心包络病变。《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
-
仲冬痹
仲冬痹为病证名。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脉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经之筋合于膈下,抵于季胁。本经筋发病,在其循行和结聚的部位产生掣引、转筋、疼痛,重者可成息贲病,胁肋拘急、吐血。
-
手三阴经
概述:手三阴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包络
心包络为心脏外围的包膜,有络,可通行气血,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与三焦相为表里。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它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并能代君(心)行事、受邪。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
-
经络穴位形态学研究
经络穴位形态学研究是现代对经络穴位进行的解剖形一态学观察。又如针刺解剖324穴中,有神经分布者323穴,其中与浅皮神经有关者304穴,与深部神经有关者155穴,与浅深神经均有关者137穴;下肢部分穴位观察、膀胱经的昆仑、委中、承山三穴,多数有下胺外侧群的1~脾经的三阴交、阴陵泉有1~4条淋巴管通过;
-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双关刺
双关刺指支沟、间使二穴同刺。《针经摘英集》:“治伤寒结构者……手少阳经支沟二穴……次至手厥阴经间使穴即止,名日双关刺。”
-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温热病的辨证。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等证。
-
两关
两关指手厥阴经的内关与手少阳经的外关二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③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
数经互用配穴法
数经互用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数经穴位间的配合应用。多用于四肢痿痹等。如腕关节痛,取手少阳经阳池,手阳明经阳溪,手厥阴经大陵等穴,肩关节痛,取手阳明经肩髃,手少阳经肩髎、手太阳经肩贞等穴均是。
-
贲
贲为人体部位名。指膈。见《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下络胸里,散贯贲,合贲下,下抵季胁”;手厥阴之筋“散胸中,结于贲”;手少阴之筋“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齐”。
-
掌中热
两手掌有发热感,即手心热。一是指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见《灵枢·经脉》)又《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是指肾阴虚的见症,临床多见手心热或五心烦热。
-
大接经法
大接经法为配穴法之一。见《卫生宝鉴》。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二法。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银花解毒方
《治疔汇要》卷上:方名:银花解毒方组成:玄参2两,甘草2钱,金银花2两,生地1两,当归1两,紫花地丁5钱,贝母2钱。主治:手心疔。手少阴心、手厥阴心包络二经,湿火之毒,外形虽小,内毒有余,疮色明亮。用法用量:水煎服。
-
手心主心痛
手心主心痛为病证名。外邪侵犯手厥阴经所致。又:“手心主心痛,彻背,心烦,掌中热,咽干,目黄赤,胁满。”胸脘部疼痛的统称。《赤水玄珠·心痛门》:“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
-
包络
概述:包络即胞络。见《厘正按摩要术》。1.分布于胞宫上的脉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解表消毒饮
处方:黄耆(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拌炒,下部盐水炒)1钱半,葛根5分,升麻5分,赤芍药5分,玄参5分,牛蒡子(炒研)5分,麻黄(去根节)5分,甘草5分,连翘1钱。足少阴,加独活7分;足太阴,加苍术7分;足厥阴,加柴胡、青皮各5分;手太阳,加藁本5分;足太阳,加羌活7分;手阳明,加白芷5分;
-
心包
中医术语·心包:心包即心包络的简称。心包络为心脏的外卫组织器官。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从发生学来看,围心膜和心外膜均起源于中胚层,心外膜是内脏上皮(splanchnopleure),围心膜接触体腔上皮。
-
围心膜
中医术语·心包:心包即心包络的简称。心包络为心脏的外卫组织器官。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从发生学来看,围心膜和心外膜均起源于中胚层,心外膜是内脏上皮(splanchnopleure),围心膜接触体腔上皮。
-
十一脉灸经
又称《帛书经脉》。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原无篇名,整理者根据其内容记载十一脉而命名。分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又分甲本、乙本两种。书中主要介绍十一脉(缺手厥阴)的循行、分布、病候及灸法治疗。是现存最早的经脉文献,为研究经络学说形成的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