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热
初热指骨骼肌收缩中产生的热,可分为激活热和缩短热。与初热相反,在收缩结束后产生的热称为恢复热。初热与恢复热不同,即使在无氧条件下也毫不减少,这表示直接供给肌肉收缩能量的化学反应不是氧化过程。
-
透邪煎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名:透邪煎组成:当归2-3钱,芍药(酒炒)1-2钱,防风7-8分,荆芥1钱,炙甘草7分,升麻3分。主治:麻疹初热,未出之时;体质单弱,痧疹不能透达。用法用量:水1钟半,煎服。加减:热甚,脉洪滑,加柴胡1钱。
-
肌肉产热
肌肉产热指骨骼肌静止及收缩时的产热现象。对这种产热现象,曾通过希尔(A.V.Hill)设计的热电耦和灵敏的检流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初热又是由激活热和缩短热所组成。此外还有维持热和舒张热。由于用热电耦测量存在着时间分辨力差和需进行各种校正等困难,最近已开始采用根据肌肉表面产生的红外线来测定产热的方法。
-
紫草膏
方名:紫草膏组成:乳香、没药各30g,当归60g,白芷、寒水石、牡丹皮、大黄、冰片各45g,生地黄90g,紫草、黄柏各21g,黄蜡250g,麻油2500g。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紫草膏药品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紫草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化腐生肌。
-
苏葛汤
处方:紫苏葛根甘草赤芍胨皮砂仁前胡枳壳生姜葱白功能主治:解表透疹。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麻科活人》卷二:组成:苏叶、粉葛、木通、玄参、黄连(微炒用)、连翘、防风、黄芩、柴胡、赤芍、甘草。《济阴纲目》卷十一:组成:苏木12分,紫葛12分,芍药8分,当归8分,桂心6分,蒲黄6分,生地黄汁3合。
-
柴葛桂枝汤
《幼幼集成》卷三:柴葛桂枝汤:处方:嫩桂枝3克杭白芍4.5克北柴胡粉干葛各3克炙甘草2.4克功能主治: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用法用量:上药加老生姜3克、大红枣5枚,净水浓煎,热服。摘录:《幼幼集成》卷三《片玉痘疹》卷六:柴葛桂枝汤:处方:柴胡、葛根、羌活、防风、人参、甘草、桂枝、牛蒡子(炒)。
-
十味羌活散
《景岳全书》卷六十三:组成:羌活1钱,前胡1钱,防风1钱,荆芥8分,独活8分,细辛3分,白芷3分,柴胡4分,炙甘草4分,蝉蜕4分。功效:和解疏利。主治:小儿痘疹,初热见点。用法用量:水1钟半,加薄荷3叶,煎5分,不拘时服。加减:发抽及热盛不退者,调入制过朱砂末服之。
-
天保丸
《种痘新书》卷三:组成:羌活、前胡、法夏、陈皮、柴胡、赤芍、茯苓、川芎、枳壳、厚朴、桔梗、苍术、升麻、干葛、甘草、苏合油各等分。主治:小儿一切伤寒,潮热,咳嗽,惊风,痘疹初热。有泄泻,兼四加丸同服;腹痛,兼消平丸同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苏合油调匀,米糊为丸,如龙眼核大,用辰砂为衣。
-
建中托里汤
《痘疹全书》卷上:建中托里汤:别名:建中托里散处方:黄耆、官桂、白芍、人参、白术、甘草、升麻(酒炒)。功能主治:痘疹泄泻腹痛。摘录:《痘疹全书》卷上《幼幼集成》卷五:方名:建中托里汤组成:人参、炙甘草、绿升麻、粉干葛、白云苓、陈枳壳、芽桔梗、小川芎、北柴胡、川独活。主治:痘初热,因泄泻而腹痛。
-
解肌散火汤
处方:葛根、防风、楂肉、桔梗、牛蒡子、升麻、紫草、红花、北柴胡、赤芍、黄芩、甘草。功能主治:痘疹初热。用法用量:芫荽为引。摘录:《痘疹会通》卷四
-
内托均气散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组成:苏叶8分,干葛7分,广木香6分,黄耆5分,川芎5分,甘草5分,桔梗4分,白芍3分,紫草3分。主治:痘初热。用法用量:笋7片为引,煎服。
-
桂枝解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桂枝解毒汤:处方:官桂、赤芍、大力子、防风、蝉蜕。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大寒寒气郁遏而痘难收靥者。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痘疹全书》卷下:方名:桂枝解毒汤组成:桂枝、麻黄(酒炒)、赤芍、防风、荆芥、羌活、甘草、桔梗、人参、川芎、牛蒡、生姜。斑疹湿邪内热,头痛咽干。
-
和解汤
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寿世保元》卷九:和解汤:处方:羌活5分,防风5分,川芎5分,菊花5分,麻黄5分,石膏5分,前胡5分,黄芩5分,细辛5分,枳壳5分,白茯苓5分,蔓荆子5分,甘草5分,薄荷2钱半,白芷2钱半。主治:小儿四时感冒寒邪,壮热烦躁,鼻塞多涕,惊悸自汗,肢节疼痛,及麸疮、痘疮已发或未发者。
-
加减参苏饮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加减参苏饮:处方:陈皮、半夏、甘草、茯苓、紫苏、葛根、前胡、桔梗。功能主治:风寒壮热,痰嗽,身痛,头疼。《医林绳墨大全》卷四:组成:人参5分(虚甚者,加至1钱),苏叶1钱,干葛1钱,去白陈皮5分,制半夏5分,白茯苓6分,甘草3分,香附5分,白芷5分,小川芎5分,防风5分。用法用量:水煎服。
-
加味升麻汤
《治疹全书》卷中:加味升麻汤:处方:升麻(痰喘不用)、葛根、枳壳、桔梗、橘红、桑皮、茯神、甘草、杏仁、蒌仁(痰喘、大便闭者,可用45钱)。主治:麻症初热,为风寒所束,身重鼻塞,肌慄恶寒者。用法用量:加葱白,水煎,热服。《医钞类编》卷十四:组成:升麻、白芍、甘草、羌活、防风、黄芩、黄连。
-
李氏败毒散
处方:人参败毒散加升麻、荆芥、牛蒡子、蝉蜕、山楂、地骨皮、薄荷、紫苏、紫草、去独活、柴胡、茯苓、人参。功能主治:痘疹初热壮盛。用法用量:《寿世保元》:有干葛、无紫草。热甚,加柴胡、黄芩;泻,加猪苓、泽泻;夏加香薷,冬加麻黄。摘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
夜疟
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易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无比六一散
《种痘新书》卷十二:组成:滑石(飞过)6两,甘草1两,辰砂4钱,雄黄2钱,朱砂2钱。主治:痘红紫黑陷,狂谵烦渴。用法用量:初热用败毒散煎汤调下,既出用紫草煎汤调下,惊谵用灯心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麻疹作痢
又名夹疹痢。《麻疹集成》:“麻疹作痢,毒在肠胃,在初热未出时见之,宜疏托为君,佐以行滞;若因食积加以消食行滞;正没、没后见之,宜解毒、凉血、行气。”症见麻疹患者腹痛下痢,或赤或白,与赤白相兼。由热毒未解移于大肠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导滞止痢。用清热导滞汤。切不可用收涩敛邪之剂。
-
夹疹痢
清·朱梦芬《麻疹集成》:“麻疹作痢,毒在肠胃,在初热未出时见之,宜疏托为君,佐以行滞;正没、没后见之,宜解毒、凉血、行气。”如临床表现有腹痛下痢,或赤、或白,与赤白相兼者,不可轻用收涩之剂,宜清热导滞汤(《医宗金鉴》:山楂、厚朴、生甘草、枳壳、槟榔、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牛蒡子、青皮、黄连)。
-
保赤败毒散
《治痘全书》卷十三处方升麻、干葛、紫苏、川芎、羌活、地骨皮、甘草、防风、荆芥、前胡、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蝉退、山楂。功能主治痘疮初热壮甚,或风寒壅盛,致红紫斑影不起,或痘疮暴出之时,热毒之气发越,疹点隐于皮肤之中。用法用量】水煎服。夏,加香薷;冬,加麻黄。
-
加减升麻解毒汤
处方:升麻、干葛、羌活、人参、柴胡、前胡、甘草、桔梗、防风、荆芥、牛子、赤芍、连翘、木通。用法用量:水煎服。腰膝脚痛,加苍术、黄柏、羌活、独活、木通;头痛,加藁本,白芷;惊搐,加木通、薄荷、灯心、竹沥;泄泻,加白术、茯苓、诃子、肉蔻;衄血,加茅根、黄芩、栀子、元参;吐舌弄舌,加黄连、栀子、防风。
-
加减升麻汤
《种痘新书》卷四:加减升麻汤:处方:升麻1钱,防风6分,桔梗5钱,川芎5钱,陈皮5钱,牛蒡8分,连翘8分,山楂8分,柴胡8分,蝉退4分,赤芍6分,甘草3分,木通5分。衄血,加犀角、栀炭;秘结气喘,壮热烦躁,面目浮肿,舌苔甚粗,身热恶寒,四肢厥冷,加千里马;腹膨呕泻,鼻酸,加山楂、川朴、六曲;腰痛,加羌活、独活。
-
参耆保元汤
处方:人参1钱,黄耆2钱,甘草5分(初热生用,出定炙用),官桂3分。功能主治:气虚痘疹。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糯米1撮,水煎,入人乳温服。各家论述:参、耆、甘草性味甘温,专补中气之虚,而又加官桂以制其血。摘录:《明医指掌》卷十
-
托毒清热安胎汤
《会约》卷二十:组成: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1钱,桔梗1钱,甘草1钱,柴胡1钱,前胡1钱,防风1钱,荆芥1钱,白芷1钱,干葛1钱,紫草1钱,白术1钱,条黄芩1钱。功效:托表安胎。主治:孕妇麻痘初热。用法用量:水煎服。
-
羌活解郁汤
《痘疹仁端录》卷十三:方名:羌活解郁汤组成:羌活、白芷、防风、荆芥、连翘、牛蒡子、紫草、川芎、桔梗、甘草。主治:痘疮为风寒所搏,毒重壅遏,不得达表,痘出不快,自发热以至见点,三日之内,气粗喘满,腹胀烦闷,谵语睡卧不宁,二便秘结,毛竖而浮,眼合。加减:初热眼红面赤,毛焦皮燥,咳嗽喘息者,多加升麻;
-
清金散火汤
《痘疹仁端录》卷九:方名:清金散火汤组成:麻黄(蜜炙)、苏叶、枳壳、甘草、牛蒡。主治:痘疹,初热发喘。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腹胀,加厚朴、腹皮;二便闭,加葶苈、山栀。附注:《麻科活人》有桔梗,无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