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暑全书
《伤暑全书》为温病著作。本书根据《黄帝内经素问》暑病的理论,较全面地叙述各种暑病以及和伤暑有关的一些病证和主治方剂。本书后经清·叶霖增订,易名《增订伤暑全书》,内容有较多的补充,但书中有一些提法值得商讨,还有个别与暑邪、暑病无关的病证或论述。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升降散
病轻者分4次服,功能主治:《伤暑全书》卷下方之升降散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癍出血,丹毒。姜黄为佐,行气散郁,破血通经,可消肿散结,辟疫伐恶;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
暑汤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暑汤组成:香薷3钱,藿香5钱,茯苓1两5钱,陈皮5钱,扁豆1两5钱(炒),苍术8钱(炒),厚朴4钱(制),木瓜5钱,滑石1两,甘草5钱,檀香5钱,乌梅10枚,伏龙肝3两,黄耆3钱,麦冬1两,白术6钱(炒)。《温热经纬》: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之旨相合,亦清暑益气之法。
-
叶子雨
叶子雨即叶霖。叶霖为晚清医家。字子雨。江苏扬州人。为当代名医,撰述有《脉说》、《难经正义》、《伏气解》、《痧疹辑要》等书,并参订《脉诀乳海》、《伤暑全书》等书。
-
暑瘵
病因病机及治疗:《增订伤暑全书》卷上:“盛暑之月,火能灼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劳热躁扰,而火动于心肺者,令人咳嗽气喘,骤吐血衄血,头目不清,胸膈烦渴不宁…宜四物汤、黄连解毒汤、二陈汤三药内去川芎、白芍、黄柏,以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麦冬、五味以敛之,自愈。
-
暑劳
暑劳病名。宜黄连解毒、二陈汤合方去黄柏、半夏,加贝母、桔梗、薄荷、麦冬、生地、当归、五味子,或加童便、藕汁,或用黄连香薷饮等方加减。②即暑瘵。见《增订伤暑全书》。
-
救急解毒丸
处方:甘草2两,桔梗2两,荆芥1两,防风1两,连翘1两,酒芩1两,酒连1两,薄荷1两,升麻1两,酒大黄1两,僵蚕5钱,蒲黄5钱,青黛5钱,盆消5钱,射干5钱。功能主治:时行疫气,咽喉肿痛,项筋粗大,舌强声哑,鼻塞气闷,水浆难进。兼治头面浮肿,疙瘩坚硬,浸淫湿疮,耳内流脓,眼弦赤肿,口内糜烂;用法用量:噙化;
-
加味桂苓甘露饮
处方:桂苓甘露饮加人参、香薷、甘草。功能主治:伏暑渴饮,腹胀霍乱。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伤暑全书》卷下
-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
殷末周初是历史上的寒冷期,大概由寒邪导致的疾病和寒证多发,相应的是麻黄、桂枝、附子、干姜应用较多,用量也大。学术流派因素:张仲景学术、金元四大家学术、温病四大家学术,以及唐容川血证论、当代的火神派学术,这些学术都有大量的传承人,它们对临床医家的处方药量都会产生影响。
-
叶霖
叶霖为晚清医家。江苏扬州人。因家中有数人受庸医误治致死,遂发愤习医。后又参考西医学说,互相发明,成早期之中西汇通医家之一。常以西医之说解释中医之理。为当代名医,撰述有《脉说》、《难经正义》、《伏气解》、《痧疹辑要》等书,并参订《脉诀乳海》、《伤暑全书》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