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焫
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爇
爇同焫。指灸灼。《备急千金要方》:“众蛇毒……灸螫处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蒸之。”
-
逞焫
逞焫意谓速用灸法。逞:快、疾;焫:灸。《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
东丹李慕华
东丹李慕华即耶律倍。耶律倍为(10世纪)辽代医学家。契丹族,辽太祖之子。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焫之术;通辽、汉文。因弟承帝位所迫,潜逃至唐,唐明宗赐姓名李赞华,又名东丹李慕华。子兀欲,喜工画,颇知书,曾收藏许多医经等书籍。
-
耶律倍
耶律倍(899-936年)辽代医生。小字图欲,谥号义宗。辽太祖之子。聪明好学,通阴阳,晓音律,精辽、汉文,兼知医药、砭焫之术。其弟僭帝位,被迫潜逃至后唐。唐明宗赐名孝赞华,又名东丹李慕华。家藏书籍万卷。子兀欲,喜工画,颇知书,亦藏多种医书。
-
火补火泻
艾灸补泻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艾灸补泻
艾灸补泻是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樗皮散
《本草纲目》卷三十五引《仁存堂方》:樗皮散:处方:樗根白皮3钱。功能主治:辟蚊子。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八《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方名:樗皮散组成:樗根白皮2两,槐角仁4两,枯白矾2两,甘草(炙)。主治:下血及血痢,下后不止。用法用量:每服3钱,清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刺焫
刺焫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美骨
美骨生理学名词。指骨骼强壮。《灵枢·论痛》:“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而火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