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客观上都必然要求每个人履行他对社会、国家、民族、阶级和他人所应负的道德责任。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善或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来说,无论什么行动,都是有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的。
-
成见
成见是指用既往已经形成的态度去判断事物,而不管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是否正确。这种原始的看法,成为给人们上的一种牵制力,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个体除了一处单纯的观点外,不能看到或是注意到其它事物。研究认为,人们的某些成见与其所受到的早期教育分不开的,人们一旦形成某种成见就不易破除。
-
功能固着
普通心理学中的定义: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功能固着对解决新问题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人们能否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适应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
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指社会的时尚和习气,是社会心理的组成部分。社会风气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大力提倡文明行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加强纪律和法制教育、严厉打击流氓犯罪活动等。
-
电鳐
在世界许多亚热带的海滨,当人们徘徊在犬牙交错的礁石间寻找各种各样小动物的时候,有时会突然感到周身麻木难受,犹如电击一样。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
道德冲突
道德冲突指在多种道德价值相互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及其认识,在多种可能的道德行为方式中,自觉地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一种精神活动。
-
个人空间
用心理学家舒莫的话讲,"和'豪猪'相似,人们喜欢与他人近得足以获得温暖与友谊,同时,远得足以避免彼此的刺痛。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尝试在近得可获得慰藉与避免危险之间,维持一个可接受的平衡"。个人空间通常可以由一个人与他人所保持的身体距离--人际距离来测量,它的大小受到与个体相处的人以及个体交往情境的影响。
-
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是不是死了?”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
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vaingoal)指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追求与志向。G.w.奥尔伯特等人认为价值目标有六种:1、经济价值:人们认为生活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财产的得失;2、理论价值:人们渴望在知识体系中发现新事物;3、审美价值:人们把现实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6、宗教价值:人们把精力置于追求新奇神秘的事物上。
-
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经过长期练习与实践而形成的巩固化、自动化的、无需任何意志努力而自然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习惯一经形成便与情绪体验相伴随,它的实现会使人产生愉快之情,它的受阻则会引起不快之感。这表明,道德行为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而会经常一贯地驱使人们表现出具有道德价值的行动。
-
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包括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万事万物是从来如此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是否存在规律性,人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人能否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如何认识和改造等等。人们因其社会地位不同,参加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
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以地域为中介组成的群体。即由于人们居住地理上的接近面形成的群体,如自然村落或都市社区内形成的某些群体。它是由世代定居或长期相处造成的,特别是那些较封闭的地域,更容易形成这种地缘群体。因为地缘为人们提供了有利于交往的时空条件。此外,因地缘的历史性关系而形成的同乡会、校友会等也可归于此类。
-
心理能动性
心理能动性是人的心理固有的特性。心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人们通过实践,把对客观现实外部特性或外部联系的反映,经过抽象与概括,而揭示其本质与规律,了解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指导自己行动的目的与计划;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使人通过思维的抽象与概括深入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
角色人格
角色或地位指一个人在其生活情境特别是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或所处的地位,角色人格是指由于角色的不同或变化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或身份的不同,如阶级、级别、职业、年龄、性质等的差异,都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处世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
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发生的兴趣,是兴趣的品质之一。比如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很需要了解教学经验,因此,对优秀教师的先进工作经验报告,就会很感兴趣,易于引起注意,并获得深刻的印象。与直接兴趣相对的是间接兴趣,如果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正确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卓有成效地完成各种活动任务。
-
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实验结果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先贬后褒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先褒后贬最为反感。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
防御性归因
防御性归因又称“自利偏误”。这是在归因过程中表现得最普遍的一种动机性偏误。它用来指那些能加强自我和保卫自尊的利已性归因。最简单的实例是,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佳、气候不好、或任务太难…假如我们认为成功完全是自己的因素,而失败却不用责怪自己,那么内心会觉得比较轻松。
-
自利偏误
防御性归因又称“自利偏误”。这是在归因过程中表现得最普遍的一种动机性偏误。它用来指那些能加强自我和保卫自尊的利已性归因。最简单的实例是,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佳、气候不好、或任务太难…假如我们认为成功完全是自己的因素,而失败却不用责怪自己,那么内心会觉得比较轻松。
-
健康促进
概念:健康促进(healthpromotion)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环境与支持的综合体。为人们最充分地发挥健康潜能而向他们的授权;健康促进策略的行动支持:健康促进策略由5项重点行动领域给予支持: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增强社区的能力;发展个人技能;
-
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inducedmovement)是一种似动现象,它表现为实际并不运动的物体,由于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被知觉为运动。在暗室中,用幻灯在受试者前面幕上呈现一方框,框子中央有一小方形,将框向左右移动,小方形保持静止,这时受试者会知觉到小方形在静止的框子中移动,而不是框子在移动,这就是诱导运动现象。
-
责任扩散
责任扩散指人在群体自学成才动中丧失个人责任心的状态。多发生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下,或者行为包括不道德因素或暴力成分的场合。人们在独处时,倾向于从理性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群体时,往往会以为个人是群体的一分子,责任是大家分担的,因此责任心就可能降低或增加。
-
饮食行为
饮食行为(dietarybehavior)是指人们习惯性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与购买、食用频度、食用数量、食用方式、饮食场所等。饮食行为可影响人们营养素的摄入,及营养和健康状况。
-
大傩之礼
大傩之礼(傩音nuó挪)为古代封建社会祭鬼神以驱逐疫灾的活动。这种活动始于原始社会,历代均因袭之。古代人们认为瘟疫流行系疫鬼作祟。因此为预防和控制疫疠流行,每年一定时期举行大傩(nuó挪)之礼仪,统治者或最高当局参加,在巫师主持下,人们身披兽皮化装各类神灵形象,并持械跳跃,期望赶走疫鬼。
-
Weiner的动机归因理论
Weiner的动机归因理论:Weiner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这种归因使人们对下一次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出现情绪反应。Weiner的动机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
颜色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colorconstancy)即颜色知觉恒常性。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人们一般可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颜色,而不受照明条件的影响。黑林认为颜色知觉的恒常倾向是由于记忆色的影响。颜色恒常性可保证人对外界物体的稳定的辨认,具有明显的适应意义。
-
物缘关系
物缘关系指人们在生产劳动、物质交换和物质分配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即以物质的生产、交换、分配等为中介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因此,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最典型物缘关系。人与人的心理关系,常离不开物质基础,因此物缘关系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
价值目标一致性
价值目标一致性(Valuegoalcongruence)指人们的价值目标最终表现为相一致而非相违背。尽管人们的价值目标是复杂多样的,但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需要、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而表现为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
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形成的。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对于人生的目的、价值和道路等问题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
实际群体
实际群体是指人们由共同的目的结合在一起或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着实际的关系和联系,或借助一定的沟通手段,进行着有规律的直接或间接交往的群体。如家庭、学校、机关、工厂、部队、审社团、剧院观众等等。实际群体在性质上,交往水平上,团体特征和人数多少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
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是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最初加入的群体。首属群体的特征:首属群体的主要特征:(1)最原始的合解。有显明的自发性,成员之间主要是寻找情感上的直接满足;(2)人们最初的社会生活环境,即个体早期社会化的执行者;(3)群体成员之间有更大的自由度,彼此的个性表现也最为充分。
-
外团体
与内团体相对应,凡是由外人结合成的团体,都称外团体(参见内团体条目)。对这样的团体,人们往往怀有蔑视、厌恶、回避、竞争、挑衅、恐惧、甚至仇恨的心理;而没有忠心、互助、合作、或者同情心。外团体与内团体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当出现严重的利害冲突时,甚至会出现抵制、械斗、战争或侵犯行为。
-
动机的自我估量理论
动机的自我估量理论(theoryofmotivationalselfevaluation)是关于学习动机的一种理论。它重视自我估量在动机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社会上人们最重视的是能力,因此强调对能力的自我估量,主张"自信自己有能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自信自己能力高或低将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自信有能力将成为推动学习的主要动力。
-
动作熟练
动作熟练指对各种变化了的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已经完善化与"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熟练的生理机制在于通过不断练习,大脑皮层上建立起一种概括的、巩固的、自动化的暂时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动作的熟练是通过反复练习而实现的。在动作高度熟练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能力。
-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的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的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一般的意义上,它可以包括心理咨询与辅导,但是以主动的心理预防为主,治病于未病,防患于未然。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一种以心理学为主体的教育。
-
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是客观的。
-
正强化
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在强化的过程中,对个体反应产生正强化作用的事物称为正强化物。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地学习与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也用来帮助病人消除不良的行为和症状。
-
庞氏错觉
庞氏错觉(Ponzoillusion)是视错觉的一种。庞邹透视错觉是指人们看两条趋中斜线中的二条长度相等的水平线时,两斜线趋中处那条水平线看上去较长。
-
时间错觉
时间错觉(timeillusion)是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时间有时长估有时短估。活动内容单调,时间估计偏长。情绪愉快时,时间估计偏短;希望不愉快的事情不要来临时,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估计偏短。人们的时间知觉具有个别差异,并且误差明显,容易发生对时间长估或短估的现象,儿童更为显著。
-
主观轮廓
主观轮廓(subjectivecontour)指没有直接刺激作用而产生的轮廓知觉,也称错觉轮廓。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它们有一种完整起来转变成简单的稳定的正规图形的倾向,从而使人们作出某种假设,产生主观轮廓知觉。
-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迅速用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知识,对对象进行总体反映,以单刀直入的方式,力求一次接触事物的本质,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快速的猜测,设想或领悟的思维方式。
-
道德过错行为
道德过错行为指人们偶尔发生的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
激励
激励指激发人们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种兴奋状态中。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从社会交换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理论,它认为收益和代价应当是公平的,如果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们会感到内心不安,如果代价大大超过收益,人们会感到气愤。只有公平交换的条件下,人际相互作用才会长期保持下去。
-
说服
说服指通过交换意见、参观访问、收听广播、观看影视、阅读报刊等方式改变人们的偏见及转变不正确的观念与信念的方法。
-
似曾相识
“Déjàvu”是法语单词,意思是似曾相识的错觉。比如,一名身处异乡的女子走进一幢建筑物,她也许会突然感觉到自己以前到达过此地或者有一种非常熟悉的场景,但事实是她以前未曾来过。有些科学家解释这种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是一种先知先觉。虽然我们可以用人类心理学,例如直觉,对此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
-
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
水桶效应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
-
木桶定律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
-
脱离现实
脱离现实指患者独处一隅,终日卧床或闭门不出,不与他人交往,沉默不语或喃喃自语,做白日梦,自我陶醉,不参加集体生活,也不工作,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给人们造成一种与现实脱离的印象。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或痴呆状态。
-
能动性意识
能动性意识后于自我意识的范畴,指历能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本人的支配和控制。换言之,人们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喜欢什么或干什么,所有这一切精神活动是在他自己的愿望、要求所控制和支配下进行的,并且能明确地意识到某些活动是“我”的,而不是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