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着
又名腰脊痛。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治疗本病,除内治外,尚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取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第三是轻度的滑膜炎。对肾功能的影响:臣药茯苓对健康人的利尿作用并不明显,但对肾源性及心源性水肿病人却有显著利尿作用,茯苓素是利尿的有效成分,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可与肾小管细胞浆膜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的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利尿作用。
-
肾着汤
概述:肾着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其中《金匮要略》卷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主治肾著病。诊其脉沉迟,此肾着证也,肾虚而寒湿所侵,腰受冷湿着而不去,治宜温通驱寒湿为治,拟用肾着汤。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第三是轻度的滑膜炎。③受压神经根缺血缺氧。
-
腰重
腰重为症状名。见《中藏经·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多因肾虚水湿停滞所致。宜用甘姜苓术汤、三圣汤、渗湿汤、轻腰汤等方。指寒湿内着肾经而见腰部寒冷沉重者。《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
-
湿冷腰痛
概述:湿冷腰痛为病证名。是指感受寒湿邪气,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淡体大,苔白腻而润,脉象沉紧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湿冷腰痛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湿冷腰痛治宜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
甘姜苓术汤
概述:甘姜苓术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即《金匮要略方论》记载的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别名。阳气不行而致的胞痹证,症见少腹膀胱胀痛,小便不通。
-
肾着散
《外台》卷十七引《经心录》:方名:肾着散别名:桂心散、大肾着汤组成:桂心3两,白术4两,茯苓4两,甘草2两(炙),泽泻2两,牛膝2两,干姜2两,杜仲3两。主治:肾着腰痛。腰冷如冰,腹重如物所堕。用法用量:每服3方寸匕,以酒1升,煮5-6沸,去滓顿服,每日3次。用药禁忌:忌生葱、桃、李、雀肉、海藻、菘菜、酢物。
-
丹参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丹参丸:处方:丹参杜仲牛膝续断各90克桂心干姜各60克制法:上六味,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腰痛并冷痹;用法用量:桂姜丸(《圣济总录》卷八十五)。制法:上8味,除没药外,并捣罗为末,入没药拌匀,再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五尸蛊注,中恶客忤,心腹刺痛。
-
七胜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组成:威灵仙(去土)1斤、当归(酒浸,切,焙)1斤、附子(炮裂,去皮脐)1斤、天麻1斤,桂(去粗皮)半斤,牛膝(去苗,酒浸,焙)半斤,干姜(炮)半斤。主治:肾着,腰冷痹,腹急痛,腰膝疼不可行,脚气。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腰软
腰软证名。见《医学入门》卷四。患者自觉腰软无力,多伴有体虚,以肾虚房劳及感受湿邪最为多见。房事不节、肾虚者,宜金匮肾气丸、煨肾丸、补髓丹等;湿邪侵袭者,多为腰软而有腰部沉重感,宜肾着丸。参见腰痛及有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