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和丸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阳和汤:阳和丸为方剂名,即《外科全生集》卷四方记载的阳和汤作蜜丸。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证,患处平坦,色白或暗,不热不肿或肿势散漫者;肉桂、炮姜温阳散寒而通血脉;功效主治:《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阳和丸功在温经回阳,活血通络,散寒燥湿。主治阴疽恶核,风寒头痛。
-
药衣法
腰痛1.散寒护腰护(《中国民间疗法》)藁本、续断、苏木各30g,防风、白芷、附子、川乌、草乌各20g,金毛狗脊、独活各45g。膝痛1.二乌护膝(《理瀹骈文》)生草乌、生川乌、黄芪、杜仲、仙茅、金毛狗脊、锁阳、川芎、当归、白芷、苍术、防己、牛膝、甘松、五加皮、木香、松香、细辛、肉桂各6g,艾叶60g。主治小儿惊跳。
-
理苓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理苓汤:处方:干姜(炮)1.5~9克白术(炒焦)3~治胃虚食滞,喘胀浮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寒湿伤脾,气化不能通调,故腹痛溺涩泄泻不止焉。白术健脾燥湿,炮姜温中散寒,茯苓渗脾湿,炙甘草益中气,猪苓利三焦之湿,肉桂壮下焦之火,泽泻通利膀胱以快小便也。
-
插药法
插药法又称枯痔钉疗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药钉,直接插入痔核内,使其逐渐坏死、干枯、脱落而愈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方法把依据病症选用的不同药物制成药钉、药棒或药条插入耳、鼻、阴道、肛门等窍道内,放置一段时间取出。功能温经散寒。耳鸣、耳聋通窍插药(《圣济总录》)菖蒲、当归、细辛、白芷、附子各45g。
-
点睛法
点眼法是用药物制成水、散等剂型,将其点入眼角,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眼科常用的外治法。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就记载用盐汤洗眼治目卒痛;《理瀹骈文》记载了用点眼法治疗湿热发黄、阴性呃逆、痘疹、胃痛、腰痛等;上药为极细末。胬肉攀睛连乳眼药水(《中医简易外治法》)人乳10g,川连2g。功能理气散寒止痛。
-
九味蟠葱散
概述:九味蟠葱散为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四方。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风寒湿三气交互乘间袭入经中,故疝结小腹,睾丸肿痛不止。羌活散风寒以胜湿,苍术燥脾湿以消肿,槟榔破滞气以开结,延胡通经气以活血,丁香温中散寒,肉桂暖血祛风,茯苓和脾胜湿,甘草和中和胃,干姜暖胃气以散寒湿;
-
关白附
2.栽培技术用分根繁殖或种子繁殖,以分根繁殖为主。3.性状:1.性状鉴别子根长卵形、卵形或长圆锥形,长3-5cm,直径0.7-2cm;母根粉性小,质量次。鉴别: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5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放冷,滤过。散寒止痛。外用:适量,煎汤洗;各家论述:1.《别录》: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
浸洗法
浸洗法是用药物煎汤浸洗患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是浸法与洗法的结合。手足拘挛者,先浸洗手部,后浸洗足部,每日3次,浸洗手指、足趾时应在汤液中进行自主伸屈活动,1个月为1疗程。脉管炎散寒通脉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水疝水疝消洗剂(新中医1982;上药加水约1000ml,煎至800ml,弃渣,再加入约40~C温水4~
-
荜茇粥
《圣惠》卷九十六:荜茇粥:处方:荜茇1分,胡椒1分,干姜(炮裂,锉)1分,槟榔1分,桂心1分,粟米3合。胃寒呕吐,食欲不振,脘腹疼痛,肠鸣泄泻。胡椒入胃及大肠经,功同荜茇,二者一并煮粥,其温中散寒之力颇强,且与米配合,煮粥食用,还能温中补虚,健脾暖胃,同时也能使荜茇、胡椒的散寒作用缓缓发挥,以提高疗效。
-
吴茱萸
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性味归经: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治肝胃不和,脘腹冷痛,呕逆吞酸,食积泻利,胁痛,厥阴头痛,疝痛,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痛经,蛲虫病。还含挥发油,内有吴茱萸烯(Evodene)、吴茱萸内酯醇(Evodol)、柠檬苦素等。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浸出物:同药材。
-
按摩疗法
推揉类(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其作用力浅,仅作用于皮肤及皮下。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祛风散寒,消除肌肉疲劳,缓解局部酸胀等。此法多用于腰骶部及四肢的近侧部。捏法有两种。即纵行肌腹横向提拿,横行肌腹纵向提拿。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等。
-
班秀文
他热心中医教学,先后讲授过《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10多门课程。如《伤寒论》中灸甘草汤本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班秀文用其方加减治疗1例多年经漏不止的患者,用药3剂后阴道流血立止。勤问:即不耻下问。
-
涂搽法
涂搽法是将药物制成洗剂或酊剂、油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功能散寒除湿止痛。将黄柏研细末,凡士林调和成膏。将上药放入250g白酒和250g陈醋内浸泡7天后,每日涂搽1次,可连续用药。先将冰片、轻粉、龙骨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再与硫磺、炉甘石混匀,用凡士林(醋亦可)调膏备用。功能清热活血止痒。
-
山姜
姜科植物山姜的根茎·《中医大辞典》·山姜:山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叶片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cm,宽4-7cm,两端渐尖,先端具小尖头,两面,特别是叶下面被短柔毛。小花梗长约2mm;大鼠每日灌胃山姜热浸液1.62g/kg,连续30d,结果各组间体至增加光明显差异。胃经功能主治:温中;中风顽痹,煎汤洗。
-
脊阳关
概述:脊阳关为经穴别名,即腰阳关。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俯卧取穴。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及慢性肠炎等。
-
腰阳关
阳,指下焦之阳气。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俯卧取穴。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及慢性肠炎等。直刺或斜刺0.5~
-
背阳关
概述:背阳关为经穴别名,即腰阳关。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俯卧取穴。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及慢性肠炎等。
-
胡椒粉
概述:胡椒为热带植物胡椒树的果实,主要产在印度、越南、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我国广东省海南岛也有生产。3.胡椒性温热,对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肠鸣腹泻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并治疗风寒感冒;胡椒粉的食疗功效:胡椒味辛、性热,入胃、大肠经;1.温中散寒:用于胃寒所致的胃脘痛、呕吐、以及腹冷所致的泄泻、肠鸣;
-
鸡爪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爪草:拼音名:JīZhuǎCǎo来源: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云南金莲花Trolliusyunnanensis(Franch.)Ulbr.的全草。秋季采集,晒干。1两,水煎服,或作酒剂,或炖肉服。心皮7-12,长5-6mm,背面基部稍呈囊状。脾经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各家论述:《四川中药志》:散寒表汗。治风湿麻木,鸡爪风,消瘰疬。
-
理中加丁香汤
处方: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各3克丁香10粒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益气温中,降逆止呕。产后呃逆。用法用量:加生姜10片,水煎服。备注:中脘停寒作痛,法当补中散寒,是以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诸甘温以补中;生姜降逆气以止呕吐。摘录:《丹溪心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