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润燥法
概述:润燥法为治法。指用具有养阴、生津、润燥作用的方药,治疗燥证的治法。清宣外燥法:清宣外燥法用于治疗外燥证。外感凉燥证,宜清宣温润,方如杏苏散;外感温燥证,宜清宣凉润,方如桑杏汤等。滋润内燥法:滋润内燥法用于治疗内脏津亏或感受温邪,化燥伤阴所致的各种内燥证。肺燥阴伤,宜清燥润肺,方如清燥救肺汤;
-
清肠润燥
清肠润燥为润燥法之一。是一种治疗因大肠燥热而便秘的方法。患者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实。针灸常选天枢、腹结、支沟、上巨虚等穴,针用泻法。常用麻子仁丸。
-
养血润燥
养血润燥为润燥法之一。是治疗血虚便秘的方法。患者面色苍白、唇爪欠红润、时觉头眩、心悸、大便干结难下、舌质嫩而色淡、脉细数。针灸常选用支沟、脾俞、章门、膈俞、三阴交等穴。针用补法。常用何首乌、当归、生地、麻仁、桃仁等。
-
清燥
清燥润燥法之一。又称凉燥。治疗外感燥热伤肺的方法。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或气逆喘急、咽干鼻燥、口渴心烦、舌干红无苔或薄白而燥。代表方剂为清燥救肺汤。
-
苦温平燥
苦温平燥治疗学术语。润燥法之一。指用苦温药物治疗外感凉燥表证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常用药物有杏仁、陈皮、苏叶、半夏、枳壳、前胡、桔梗等,方如杏苏散。
-
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为治法。又称养阴润燥。润燥法之一。指用具有滋阴清热、增液润燥作用的方药,治疗阴虚内燥证的治法。燥伤肺胃阴分,患者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肠燥便秘,可用增液汤。
-
养阴润燥
养阴润燥又称滋阴润燥。润燥法之一。症见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数。针灸常选肺俞、太渊、尺泽、鱼际、复溜等穴。治疗燥伤肺胃阴液的方法。症见咽干口渴,午后身热,或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肠燥便秘,可用增液汤。
-
轻宣润燥
轻宣润燥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润燥法。是治疗外感凉燥或温燥表证的方法。润燥即滋润肺燥。凉燥犯肺表现为头痛恶寒,咳嗽鼻塞,咽干口燥,用杏苏散;温燥犯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口渴咽干,用桑杏汤。
-
甘寒生津
甘寒生津为治疗学名词,指一种治法。润燥法之一。用甘寒滋润药物治疗津液损伤的方法。如热性病里热盛,损伤胃的津液,症见发热、口中燥渴,或吐黏滞白沫,或噎膈反胃。治宜生津养胃,可用麦门冬汤。如胃阴伤较重的,用益胃散。
-
甘寒滋润
甘寒滋润为治疗学名词。指一种治法。润燥法之一。是治疗内脏津液不足,或热病化燥伤阴的方法。例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燥咯血,手足心烦热,用百合固金汤;热病灼伤肺胃阴津,口中燥渴或大便秘结,用益胃汤、增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