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士瀛
简介:杨士瀛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杨士瀛长于著述,撰有《仁斋直指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小儿方论》。后书一作《婴儿指要》,分门列证,析方论治;《仁斋直指方论》则以明白浅显、寻踪以示的内容,专述内科杂病辨证施方,除录自诸家之说以外,尚有其本人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
-
仁斋直指方
概述:《仁斋直指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南宋杨士瀛撰。即《仁斋直指》。主要内容:《仁斋直指方》是一部以介绍内科杂病证治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性医书,作者据证释方,摘取诸家效方,参以家传经验,区别不同的病证,对证施方,在治疗上给读者以规矩绳墨。发踪以示,之为指”(见本书杨士瀛序),故名《仁斋直指方论》。
-
仁斋直指方论
概述:《仁斋直指方论》为中医方剂著作。即《仁斋直指》。二十六卷。主要内容:《仁斋直指方论》是一部以介绍内科杂病证治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性医书,作者据证释方,摘取诸家效方,参以家传经验,区别不同的病证,对证施方,在治疗上给读者以规矩绳墨。发踪以示,之为指”(见本书杨士瀛序),故名《仁斋直指方论》。
-
仁斋直指
《仁斋直指》为综合性医书名。又名《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这是一部以介绍内科杂病证治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性医书,作者据证释方,摘取诸家效方,参以家传经验,区别不同的病证,对证施方,在治疗上给读者以规矩绳墨。发踪以示,之为指”(见本书杨士瀛序),故名《仁斋直指方论》。
-
杨仁斋著作三种
《杨仁斋著作三种》医学丛书。宋·杨士瀛撰。包括《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三种。各详本条。
-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为伤寒著作。宋·杨士瀛撰。本书以总括《伤寒论》、《伤寒类证活人书》二书的内容为主,参附杨氏学术见解编成。6分述发热、恶风、四逆、头痛等多种证候的证治;卷7介绍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诸笃证以及伤寒别名、戒忌、产妇伤寒、小儿伤寒等。现存元、明刻本。又见《仁斋直指医学四种》。
-
仁斋小儿方论
《仁斋小儿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疳、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现存复刻本及丛书本。
-
天钓
多由外感风热,或乳哺失宜,以致邪热痰涎,蕴积上焦,心膈壅滞,不得宣通而成。发作时,头向后仰,眼目上翻,壮热惊悸,手足抽掣,甚则爪甲青紫。明·陈治《幼幼近编》:“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治宜先用礞石滚痰丸,去其积热与痰;再服钩藤饮(《证治准绳》:钩藤、天麻、木香、犀角、全蝎、甘草)清心以止搐搦。
-
脊疳
脊疳病证名。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羸黄,积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爪甲是也。”由于疳疾日久,消耗骨肉所致。治宜消疳为主,用方随证选用,如芦荟丸等。
-
内有久寒
内有久寒即沉寒痼冷。指真阳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致的病证。以昼夜恶寒、手足厥冷为主证。或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不禁、尿色清白;或遍身关节拘急疼痛。治宜温阳散寒。一说痼冷治法“虽贵乎温补,不贵乎太刚,惟于滋血养气中,佐以姜、桂、雄、附为愈”(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
疳泻
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疳泻者,毛干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是尔。”疳疾患儿多有腹泻,关键在脾。泄泻与疳疾都同脾胃有关。因疳而泻,则治疳必须治泻,亦即按照疳疾的虚实轻重,用扶脾和胃的方法,标本兼治。
-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仁斋)撰于景定元年(1260)。本书卷一、二“初生”,述小儿噤风、撮口、脐风、惊风;卷四论伤寒、脾胃、丹毒;杨氏于小儿胎毒反对用朱砂、水银汞类药物;此书明嘉靖时徽州朱崇正为之补遗,附以插图。现有《杨仁斋著作三种》本及日抄本建国后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龟背
是指脊柱弯曲后突,如龟之背壳形状的脊柱畸形表现。病因病机:《小儿药证直诀》:“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髓,即成龟背。”治疗:治宜培补脾肾为主,用补天大造丸。宋·杨士瀛指出此病“间有灼艾收功,肺俞穴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腧俞穴第七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以小儿中指中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