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斋小儿方论
《仁斋小儿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疳、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现存复刻本及丛书本。
-
天钓
多由外感风热,或乳哺失宜,以致邪热痰涎,蕴积上焦,心膈壅滞,不得宣通而成。发作时,头向后仰,眼目上翻,壮热惊悸,手足抽掣,甚则爪甲青紫。明·陈治《幼幼近编》:“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治宜先用礞石滚痰丸,去其积热与痰;再服钩藤饮(《证治准绳》:钩藤、天麻、木香、犀角、全蝎、甘草)清心以止搐搦。
-
龟背
是指脊柱弯曲后突,如龟之背壳形状的脊柱畸形表现。病因病机:《小儿药证直诀》:“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髓,即成龟背。”治疗:治宜培补脾肾为主,用补天大造丸。宋·杨士瀛指出此病“间有灼艾收功,肺俞穴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腧俞穴第七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以小儿中指中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
-
疳泻
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疳泻者,毛干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泄下糟粕是尔。”疳疾患儿多有腹泻,关键在脾。泄泻与疳疾都同脾胃有关。因疳而泻,则治疳必须治泻,亦即按照疳疾的虚实轻重,用扶脾和胃的方法,标本兼治。
-
杨士瀛
简介:杨士瀛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杨士瀛长于著述,撰有《仁斋直指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小儿方论》。后书一作《婴儿指要》,分门列证,析方论治;《仁斋直指方论》则以明白浅显、寻踪以示的内容,专述内科杂病辨证施方,除录自诸家之说以外,尚有其本人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
-
惊热
惊热病证名。《仁斋小儿方论》:“惊热者,内蕴实热,郁勃发惊,甚则搐掣,变而痫耳。”发病时小儿遍身发热,但不太高。颜面有时发青,身上有汗。夜间烦躁多惊,心悸不宁。由热而生惊或因惊而生热,皆原于心肝、肝经内热所致。治宜清热泻火。用导赤散加菊花、钩藤、黄连;诸惊壮热者,用羚羊角汤。
-
惊积
惊积病证名。小儿积食化热,热极生风。症见经常腹胀肠鸣,低烧潮热,以午后夜间为甚,睡眠不安,烦躁易惊,甚则手足抽搐,大便干燥秘结,或稀稠酸臭。选用保和丸加白术及《医宗金鉴》清热和胃丸(川连、栀子、竹茹、麦冬、连翘、山楂、神曲、麦芽、陈皮、枳实、大黄、甘草)加减化裁。更应着重调整饮食,注意喂养方法。
-
噤风
噤风脐风三证之一。见《仁斋小儿方论》。又名著噤。以牙关紧闭,口闭不开为主症。《幼科发挥》:“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参见脐风条。
-
脊疳
脊疳病证名。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羸黄,积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爪甲是也。”由于疳疾日久,消耗骨肉所致。治宜消疳为主,用方随证选用,如芦荟丸等。
-
撮口
撮口为病证名,脐风三证之一,又名撮风、唇紧。一般妨碍吮乳,舌强唇青,面色赤黄,口涎痰满,气息喘促,啼声不出,甚至腹现青筋,二便秘结,身热多惊,手足抽搐。《幼科发挥》:“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腹痛也,可用雄黄解毒丸。”宜息风镇痉,用撮风散,以竹沥汤调服,外治以僵蚕末,蜜调敷唇口中。
-
杨仁斋著作三种
《杨仁斋著作三种》医学丛书。宋·杨士瀛撰。包括《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三种。各详本条。
-
慢脾风
慢脾风病证名。慢惊风的一种类型。见《仁斋小儿方论》。又名脾风、虚风。症见闭目摇头,面唇发青发黯,额上汗出,四肢厥冷,手足微搐,气弱神微,昏睡不语,舌短声哑,呕吐清水,指纹隐约。证属无阳纯阴的虚寒危象。治宜补脾益胃,温中回阳。用参附汤、回阳救急汤。初起宜有白僵蚕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