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逢源
《针灸逢源》为书名。清·李学川编撰。成书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卷三收集历代各家针灸论述和歌赋;卷四为经穴考证,首载经穴361穴,为今所从;卷五至六,为疾病的分门论治。卷一-二为“灵枢经文”、“素问经文”。系节录《内经》中有关针灸原文并加注释;卷五为各种病症针灸取穴;卷六为各科病候及药物处方。
-
李三源
李三源即李学川。李学川为清代针灸学家。字三源,别号邓尉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撰《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作,首次确定十四经穴数为361穴,为今所遵。
-
李学川
李学川为清代针灸学家。字三源,别号邓尉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撰《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作,首次确定十四经穴数为361穴,为今所遵。
-
邃穴
邃穴指经穴。至《针灸甲乙经》已有系统记载,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手阳明大肠经20,手少阳三焦经23,手太阳小肠经1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为穴位分类名,简称“经穴”。穴位的分经,《黄帝内经》中有分散记述,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邓尉山人
邓尉山人即李学川。李学川为清代针灸学家。字三源,别号邓尉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撰《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作,首次确定十四经穴数为361穴,为今所遵。
-
阳燧锭灸
概述:阳燧锭灸为灸法之一。见《针灸逢源》。制作方法:《理瀹骈文》载阳燧锭的制法:用硫黄一两五钱,铜勺化开,照次序入川乌、草乌、蟾蜍、朱砂等细末各一钱,僵蚕一条(研细末),冰片、麝香二分,搅匀后倾入瓷盆内,荡转成片,剪成麦粒大小,用瓷瓶收贮。适应证: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手足挛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