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偃
偃①仰,仰卧。《说文》段注:“凡仰仆曰偃,引申为凡仰之称。”《素问·评热病论》:“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另见“偃卧”。②泛指倒状。引申为凋萎、凋零。《素问·五常政大论》:“长川草偃,柔叶呈阴。”
-
偃刀脉
偃刀脉为脉象名。系十怪脉之一。偃刀,即仰起之刀。形容脉象弦细而劲急,如用手摸在刀刃上感觉。《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参十怪脉条。
-
四胆丸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组成:象胆半两,鲤鱼胆7枚,熊胆1分,牛胆半两,石决明(捣,研)1两,麝香(研)1钱。主治:偃月内障,翳如凝脂,一边厚,一边薄,状如偃月,针后;及内障枣花翳针后。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茶清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清水
据《水经注》,在今河南省北部。《灵枢·经水》:“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素问·刺疟篇》:“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④指透明而稀的痰液。《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正偃则咳出清水。”
-
楔叶蕨亚门
孢子叶盾状特称为孢囊柄,下生多个孢子囊,在枝顶聚生成形似毛笔头孢子叶球(穗)。本亚门植物在石炭纪时,曾盛极一时,有乔木及草本,生沼泽多水地区,后大都绝灭,现仅存木倌浚‥quisetales)木偃d(Equisetaceae)的2个属,即问荆属(Equisetum)和木賹伲℉ippochaete),共约30种,我国有9种。
-
手摩丸
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卫生鸿宝》卷三:组成:豉数合。主治:小儿客忤,吐下青黄赤白汁,腹中痛,及反倒偃侧,喘似痫状,但目不上插、少睡耳,中寒腹中痛。用法用量: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再以丸摩儿心及脐,上下行转摩之。
-
蓬仙丸
处方:桂心(去皮)乳香蓬莪术(炮)各3克制法:上为末,酒煮糊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治小儿心腹刺痛,偃身啼哭,肠冷便青,发稀面黄,肚腹膨胀。用法用量:一岁小儿每次服3丸,空腹时用钩藤汤下。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一
-
雀瓮散
主治:小儿慢惊潮搐,口眼相引,目睛上视,头项偃折,痰涎壅闭,神志昏愦。用法用量:半岁儿每服1字,1岁儿取半钱,煎荆芥汤入酒2-3点同调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后四味为细末,次入乳香并烧者药同研匀。
-
开郁法
开郁法为自我按摩方法。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医学入门·导引》:“其法以两手旋舞向前向后,两足作白鹭行走状,不拘数。良久,以两手极力托天,两足极力踏地,得以两手向后向下,两足十趾挽起,仰面偃腹使气下行。良久,蹲倒,以两手极力攀起脚后跟,足十趾点起,极力低头至膝下。
-
后山骨
后山骨为骨名。又名枕骨、玉枕骨、后枕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牙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
如银内障证
概述:如银内障证为病名。又名如银障症、如银翳。指圆翳内障因黄精混浊呈银白色者。症状:《证治准绳·杂病》:“瞳神中白色如银也,轻则一点白亮如星似片。乃郁滞伤乎太和清纯之元气,故阳光精华为其闭塞而不得发见…”病因病机:本病多由肝肾俱虚所致。治疗:治宜滋补肝肾,方用生熟地黄丸合皂角丸等加减。
-
白术当归煎丸
处方:白术、当归、木香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体偃张,有如痫状,吐(口见)不止,大便酸臭,乳食虽多,不生肌肤。用法用量:每服1丸,煎木香汤化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七引《王氏手集》
-
后枕骨
后枕骨为骨名。又名枕骨、后山骨、玉枕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牙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
长穗花属
中文名长穗花属拼音名changsuihuashu拉丁名Styrophyton中国植物志53(1):162描述StyrophytonS.Y.Hu长穗花属,野牡丹科,只有长穗花S.caudatum(Diels)S.Y.Hu1种,产我国云南、广西。花无柄,4数,排成顶生的穗状花序;雄蕊8,同形,无附属体,花药直立,单孔开裂;子房半下位,与萼管的基部合生,花柱丝状,基部有刺毛;
-
玉枕骨
玉枕骨即枕骨。枕骨为人体部位名。又名后山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
明堂流注偃侧图
《明堂流注偃侧图》为书名。撰人不详。见晋·葛洪《抱朴子·杂应》。
-
偃侧人经
《偃侧人经》为书名。刘宋·秦承祖撰。二卷。见《隋书·经籍志》。书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