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唾
咽唾气功术语。《神仙传·彭祖》:“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以舌舐口腔上腭,两颊粘膜部促进唾液分泌而吞咽之。即咽津。见该条。
-
溉喉汤
处方:熟地2两,麦冬1两,甘草1钱,白薇5分。功能主治:补肾水,益肺气,滋其化源。生于咽门之间,以致喉咙疼痛。其症必先作痒,面红耳热而不可忍,其后则咽唾之时,时觉干燥,必再加咽唾而后快,久则成形而作痛,变为杨梅之红瘰,或痛或痒而为癣。用法用量:水煎服。先用白薇汤10剂杀其虫,后用本汤30剂。
-
白薇汤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七方之白薇汤主治素无疾苦,突然发病,状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醒。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七《辨证录》卷三方之白薇汤:处方:白薇2钱,麦冬3钱,款冬花3分,桔梗3分,百部2分,贝母5分,生地3钱,甘草3分。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
概述: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1.气功功法;各诀虽然名目不同,但大体都有吸气、呼气、咽唾、咽气,配合闭目、闭气、按摩、握固等法。全书共收服气功法要诀15种,依次为进取诀、淘气诀、调气诀、咽气诀、行气诀、炼气诀、委气诀、闭气诀、布气诀、六气诀、调气液诀、食饮调护诀、休粮诀、守真诀、服气胎息诀。
-
十六字气诀
十六字气诀为气功功法。又名李真人一十六字妙诀。一提便咽,水火相见。”随即从鼻吸清气一口,意想送到腹部脐下一寸二分,即丹田气海中,略存一存为一吸。随即下部用力,好象忍小便,意想把气提起,又回到肚脐,达到夹脊双关肾门,直提到头部后顶的玉枕,透到眉心(泥丸),为一呼。然后再咽唾如前,循环一周。
-
李真人一十六字妙诀
十六字气诀为气功功法。又名李真人一十六字妙诀。一提便咽,水火相见。”随即从鼻吸清气一口,意想送到腹部脐下一寸二分,即丹田气海中,略存一存为一吸。随即下部用力,好象忍小便,意想把气提起,又回到肚脐,达到夹脊双关肾门,直提到头部后顶的玉枕,透到眉心(泥丸),为一呼。然后再咽唾如前,循环一周。
-
还丹
指炼制外丹方法中的循环变化及所成之仙丹(参见九还、九转等条)。《周易参同契》:“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内丹术中用指炼功中精气神的交互影响变化过程,及丹成而致返朴归真。《修真太极混之指玄图·秘传还丹诀》:“出而复还本处,而曰还丹,非漱津咽唾。”
-
升麻含丸
《医心方》卷五引《僧深方》:组成:生射干汁6合,当归1两,升麻1两,甘草3分。功效:消热下气。主治:咽喉卒肿痛,咽唾不得。用法用量:含,稍咽其汁,日3夜1。制备方法:上3味为末,以射干汁丸之,绵裹如弹丸。
-
瓶中关开神效散
《齐氏医案》卷四:方名:瓶中关开神效散组成:盆硝8分,僵蚕(去蛹,微炒)8分,青黛8分,甘草2分,蒲黄5分,马勃3分,麝香1分,洋片1分。主治:急慢喉痹,咽痛,肿塞不通,舌胀。果是喉痹,即破出紫血而愈,不是喉痹,亦立消散。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称足和匀,瓷瓶收贮。
-
脾劳
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的脾伤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外台秘要·脾劳》:“脾劳热,身体,眼目,口唇悉痿黄,舌本强直,不能得咽唾,生地黄煎;脾劳虚损,消瘦,四肢不举,毛悴色夭,牛髓补虚寒丸。”陈无择以“茱萸膏治脾劳虚寒,气胀、咽满、食不下通,噫宿食臭”(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