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耳
性味归经:甘,平。治咯血,吐血,衄血,肠风,血痢,崩漏,痔血,产后血虚,便秘,腰酸,痹痛,高血压病。药理作用:木耳可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升白细胞、增强免疫功能、降血脂、抗动脉硬化、促进生长、延缓衰老、抗炎、抗辐射、抗生育、抗肿瘤等作用。木耳的食疗作用: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
-
木耳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组成:木耳2两钱,当归2两7钱,川芎2钱,牛膝2钱,杜仲2钱,木瓜3钱4分,乳香1钱,没药1钱。主治:手足抽搐,腰腿疼痛,湿痹,血流不通。《产科发蒙 附录》引《百一》:组成:陈棕、木耳、莲房、槐木(各煅存性)等分。《医林改错》卷下:组成:木耳1两(焙干研末),白砂糖1两。
-
杨栌耳
《*辞典》:杨栌耳: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Y nɡL ěr别名:杨庐耳(《政和本草》)。来源:为寄生于杨栌树上的木耳。原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性味:《本草拾遗》:平,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老血结块,破血,止血。
-
代杖汤
概述:代杖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外科大成》卷四方之代杖汤:处方:乳香、没药、苏木各二钱、蒲黄、木通、炒枳壳、甘草、当归尾、牡丹皮、木耳、炙穿山甲各一钱,土木鳖五个。土鳖5个(焙)苏木乳香没药各6克木耳川山甲丹皮枳壳蒲黄归尾木通甘草各3克功能主治:《外科大成》卷四方之代杖汤主治夹挤伤破溃者。
-
柘耳
出处:《纲目》拼音名:Zh ěr别名:柘黄来源:为寄生于柘树上的木耳。原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功能主治:治肺痈咳嗽,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柘耳一两研末,糊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
-
陈米丸
处方:陈仓米(生)1斤,白背木耳(生)1斤,蜂蜜(生)1斤。制法:仓米、木耳晒干研末,生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一切痔疮漏管。用法用量:每服4-5钱,空心开水送下。服至3-4月,痔管自然脱落,其病如遗。摘录:《医方易简》卷九
-
辟谷木耳丸
处方:木耳(捣末)8两,大豆(炒熟,捣末)8两,大枣(煮熟,去皮核,研)1升。制法:上炼蜜为丸,如鸡卵大。功能主治:辟谷。主用法用量:有食日服1丸,无食日服2丸,逢食即食,无食亦不饥矣。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八
-
木耳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组成:苍术2两,川椒2两,当归2两,杜仲2两,附子2两,灵仙8钱,川牛膝1两,木耳20两。《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组成:虎骨(炙)1两,苍术(炒)1两,杜仲炭,川乌(炙)6钱,草乌(炙)6钱,川附子6钱,肉桂(去粗皮)6钱,乳香(炙)6钱,牛膝1两,木耳(蛤粉炒)16两。
-
三地汤
《辨证录》卷三:方名:三地汤组成:熟地1两,当归1两,生地1两,地榆3钱,木耳末5钱。主治:便血。用法用量:水煎,调服。各家论述:精血双补,则肠中自润,既无干燥之苦,自无渗漏之患,况地榆以凉之,木耳以塞之,有不取效之速者乎!
-
黄连饼
《圣惠》卷六十二:黄连饼:处方:黄连1两(去须),蛇床子1两,乳香1两,杏仁半两,蔓菁根1握,盐1分,大粪灰半两,柳树上木耳1两。功能主治:发背、发鬓、乳痈及诸毒肿。每易时,先以甘草汤洗之,如未作头,贴药便撮作头,如已穴有脓水亦贴之,即生肌肉;若有胬肉,即取柳树白木耳细研,微微掺于膏上,贴之。
-
椒鳖丸
处方:胡椒8两,木耳灰6两,归尾6两,土鳖虫120个,乳香1两5钱,没药1两5钱,杏仁1两5钱,桃仁1两5钱,发灰1两5钱,血竭1两5钱,自然铜(醋煅7次)2钱。制法:上为末,另用胡椒3两煮浓汁,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散血消肿。用法用量:每责10板,服2钱,热酒送下。轻责者不必用此方。摘录:《疡科选粹》卷七
-
熟猪肚方
处方:木耳青菜猪肚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用法用量:共煮食。或猪肚1个洗净,槐花炒为末,入肚内,扎两头。加醋,入砂锅内煮烂吃,或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送下。摘录:《仙拈集》卷二
-
冬瓜藤
《中医大辞典》·冬瓜藤:冬瓜藤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性味:苦,寒。《*辞典》·冬瓜藤: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DōnɡGuāTénɡ来源:为葫芦科槐物冬瓜的茎。"②《纲目》:"捣汁服,解木耳毒,煎水洗脱肛。"④《随息居饮食谱》:"秋后齐根截断,插瓶中,取汁服,治肺热,痰火,内痈诸证。
-
妙济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组成:川芎4两,杜仲8两,茴香5钱,母丁香2钱,土茯苓1两3钱,广木香2钱,乳香2钱,白芍2钱,公丁香2钱,毛苍术1两,当归1两2钱,川续断1两3钱,川牛膝1两3钱,云苓2两,龟版2两,木耳12两,苏油5钱,木瓜2两。功效:强筋壮骨,补血调经。用法用量:每服1丸,黄酒送下。
-
小槐子丸
《圣惠》卷六十:方名:小槐子丸组成:槐子仁3两(微炒),龙骨1两,白矾2两(烧令汁尽),硫黄1两(细研),枳实2两(麸炒微黄),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桑木耳1两(微炒)。主治:大肠积冷,久痔不愈。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五色大串
《串雅补》卷二:方名:五色大串组成:黑丑6两,白丑6两,姜黄2两,干面2两,榆面2两,神曲1两,木耳2两,楂肉2两,巴霜5钱,红曲6两。主治:虫积、水肿,小儿腹大肚疼。用法用量:每服5分,沙糖调,姜汤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五色串
《串雅补》卷二:方名:五色串组成:黑丑头末4两,槟榔2两,生大黄1两,木耳2两。主治:一切虫积、食积、痰积、气积、血积、寒积、水饮。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槐耳散
处方:槐树上木耳不拘多少。制法:晒干,为末。功能主治:肠痔下血。用法用量:空心米汤调2钱送下,酒亦可。摘录:《外科启玄》卷十二
-
槐耳汤
处方:槐树上木耳(烧作灰)。功能主治:蛔心痛。用法用量:痛发,以枣肉碾和,水调服。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六六引《吴氏集验方》
-
桃耳煎
方出《奇方类编》卷下,名见《卫生鸿宝》卷五:方名:桃耳煎组成:大木耳(水泡胀,去蒂,晒干,炒,为细末)1钱,核桃仁(去皮,捣为泥)1钱。主治:干血痨。用法用量:黄酒煮服。过半炷香时,浑身汗出,是其验也。
-
消肿定痛散
《实用正骨学》:方名:消肿定痛散组成:紫荆皮1斤,儿茶1斤,炒大黄1斤,炒木耳1斤,炒无名异1斤。功效:消肿散瘀,软坚定痛。主治:挫伤性肌肉肿胀疼痛。《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消肿定痛散组成:金果榄3钱,姜黄3钱,乳香1钱,没药1钱,梅花片4分(另研,后兑)。功效:活血化瘀,温通营血。主治:痈肿热痛。
-
消毒定痛散
《正体类要》卷下:方名:消毒定痛散别名:消肿定痛散、定痛散组成:无名异(炒)5分,木耳(炒)5分,大黄(炒)5分。用法用量:蜜水调涂,如内有瘀血,砭去敷之。若腐处,更用当归膏敷之尤妙。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消肿定痛散(《保婴撮要》卷十六)、定痛散(《实用正骨学》)。
-
逐邪杀蛇汤
《石室秘录》卷四:方名:逐邪杀蛇汤组成:当归5钱,白芍5钱,枳壳1钱,槟榔1钱,莱菔子3钱,地榆5钱,大黄1钱。主治:大肠湿热之极,肉长于直肠之间,粪门内拖出一条,似蛇非蛇,或进或出,伸缩如意,便粪之时又安然无碍。先用木耳1两,煎汤洗之,洗后将冰片1分,研末而扫,扫尽往往即缩进而愈。
-
犀角地榆丸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方名:犀角地榆丸组成:犀角、黄芩、黄连、地榆、枳壳、槐米、当归、防风各等分,生地黄加倍,乌梅肉加倍,木耳加倍。主治:肠风。用法用量:每服3钱,早空心滚汤送下。制备方法:炼蜜为丸。
-
散肿围药
《医统》卷七十九:方名:散肿围药组成:大黄、无名异(炒)、木耳(炒)各等分。功效:消肿定痛。主治:杖疮青肿未破者。用法用量:用蜜水调,围四旁肿处。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必消散
《医学从众录》卷八处方五木大杨树上木耳菌。制法拭净,净瓦上炙焦存性,为细末。功能主治妇人乳肿,不论内外。用法用量每服3钱,砂糖调陈酒送下。即消。
-
念珠藻蓝色色素
性质与指标:念珠藻蓝色色素极易溶于水,不易溶于乙醇、乙醚和丙酮。色素对热、光不稳定。Communevanch,俗称地木耳)为原料,经流动水漂洗12-24h后,加入5-6倍的水,打浆,使95%过40目筛,然后在低于35℃下,于25Mpa下高压均质,以充分破坏藻体细胞壁。离心分离,浓浆液在<40℃下真空干燥,即得念珠藻蓝色色素。
-
红黄霹雳散
处方:白术5钱,薏仁9钱,芡实5钱,人参5钱,茵陈3钱,白芥子3钱,半夏3钱,泽泻3钱,附子1钱,黄芩3钱。功能主治:遍身生疙瘩,或内如核块,或外似蘑菇、香蕈、木耳之状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红枣黑木耳汤
处方:黑木耳15克红枣15个制法:将黑木耳、红枣用温水泡发放入小碗中,加水和冰糖适量,再将碗放置蒸锅中,蒸1小时。功能主治:清热补血。适用于贫血。用法用量:每日2次,吃木耳、红枣,喝汤。摘录:《民间方》
-
柳木耳饼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柳木耳饼:处方:柳木耳30克龙葵根30克(锉)黄连22克(去须)川芒消30克麦饭石22克(烧,醋淬三遍)雄雀粪15克乳香30克杏仁30克(其疮有头作孔者,煨,去皮、尖,无孔者,和皮捣用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用浆水和,捏作饼子。功能主治:痈疽疮肿,热焮疼痛。皆须甘草汤洗之,以愈为度。
-
野菊煎剂
处方:野菊花750克千里光500克侧柏叶500克土荆芥250克食盐15克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
-
天绿散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组成:铜绿1两(研极细末),天茄(黑透熟,打汁)。主治:疹后余毒壅遏在眼,疱烂如癣,或小儿木耳等疮。用法用量:每5厘入乳汁小半酒杯,再研如茶汤,以鸡翎蘸敷2-3次即愈。制备方法:量末调稀糊于黑碗内,上用黑碗盖之,盐泥封固,文火煨2炷香取出,丸如绿豆大,或用散。
-
生漆膏
《医学入门》卷七:组成:阿魏1两,生漆(滤过)4两,木耳4两,蜂蜜6两。主治:男女痞块。用法用量:每服2茶匙,食远烧酒调下,日3次。制备方法:入锡罐内,密封罐口,置锅内,水煮3炷香久,取起候冷。用药禁忌:忌油腻发毒物。
-
卫心仙丹
《辨证录》卷十三:方名:卫心仙丹组成:大黄3钱,当归1两,红花3钱,桃仁30粒,生地1两,丹皮3钱,木耳3钱,白芥子2钱。皮肉腐烂,死血未散,疼痛呼号。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恶血散矣,然后以膏药贴之。
-
神验散
制备方法:上先将雄黄末于铫子内,以瓷盏子盖四面,以湿纸封缝,于慢火上烧,以温润物盖盏底,莫令水入,其黄作霜在盏子上,候冷取出,别取长肉膏药不限多少,取其霜并楂子末一起拌和,旋旋摊贴绢上。《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名:神验散组成:当归(切,焙)1两,白矾2两,桑蛾2两(黄紫色者),木耳2两。
-
秘制肠风散
《卫生鸿宝》卷二:方名:秘制肠风散组成:蒲公英(连根打烂,青盐醃1宿,晒干收尽汁)、槐龟子(炒)、柿饼(炙存性)、木耳(煅存性)。主治:肠风痔漏,不拘久近。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白汤送下。制备方法:神曲为丸。
-
猪肚煮石英服方
《千金翼》卷二十二:方名:猪肚煮石英服方组成:白石英(末,以绢袋重盛,缝却口)2大两,生地黄(切)2大两,生姜(细切)2大两,人参(末)2大两,猪肚1具(净,料理如食法),豉1抄,羊肉半斤(细切),葱白7茎(细切)新粳米1合,蜀椒49颗(去目闭口者)。又人年40以下服2大两,年40-50至60以上加2两,常用。
-
续绝丹
用法用量:用时约撒3钱于膏药上贴伤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和匀,贮小口瓷罐,蜡封待用。
-
乌龙解毒散
《回春》卷八:方名:乌龙解毒散组成:木耳4两。主治:打伤,不拘轻重;及疔甲烂肉连腿肿、面青、疼痛难忍,昼夜无眠,浑身憎寒壮热,神魂惊怖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热黄酒1碗调服。服药后,坐待少时,其药力行开至杖疮上,从肉里面往外透,如针刺痒甚,不时流血水。制备方法:入净砂锅内,炒焦存性,为末。
-
担子菌纲
在担子内由体细胞接合缓慢发生核融合而成为二倍体核(2n),再经减数分裂而变为单倍体的4个核,分别在担子上生成4个担孢子的核。依其担子类型可分为黑粉菌、锈菌等的原生担子菌纲、木耳、银耳(Tremella)等的异型担子菌纲和香菇(Lentinus)、伞菌、马勃(Lycoperdon)、兔笔菌属(Ph-allalus)等的真担子菌纲。
-
担子
在有隔担子中,分为4个细胞纵裂而各形成隔壁,并于各细胞的顶端生出小柄着生担孢子的银耳型担子(如银耳目担子),即并列四室担子,以及按其横隔壁纵向并列的四个细胞各自生出小柄产生担孢子的木耳型担子(如木耳目担子),即直列四室担子(原菌丝体)。
-
生鲜食品
生鲜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的、未经烹煮、未添加其它配料的生肉、生鱼、生蔬菜和水果等,如袋装鲜(或冻)虾、肉、鱼或鱼块、肉块、肉馅等。此外,未添加其它配料的干制品类,如干蘑菇、木耳、干水果、干蔬菜等,以及生鲜蛋类等,也属于生鲜食品的范围。
-
便血丸
处方血见愁1两,卷柏灰1两,乌梅灰2两,地榆灰2两,莲房灰2两,荷叶灰2两,榴皮灰2两,五倍灰2两,血余灰1两,柏叶灰2两,棕灰2两,木耳灰1两,槐花灰2两,白蔹1两,当归炭3两,白芍1两5钱,升麻1两,白术2两,生耆3两,党参3两,椿根皮2两,凌霄花。制法晒干为末,醋泛为丸。功能主治便血日久不止。摘录《内外验方秘传》
-
牙菌
牙菌为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系指牙根龈肉肿起,色紫,因其形似菌者故名。多由阳明火炽,血热气滞所致。症见牙根龈肉肿起如菌状,色紫或如木耳。《咽喉经验秘传》:“牙菌生于牙根,其状紫黑色如菌,此系火盛血热而兼气滞。”治宜清热凉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崩漏止血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呼和浩特方)处方杏仁皮炭3钱,赤石脂炭2钱半,鸡冠花炭8钱,牡蛎粉3钱,贯众炭4钱,香附炭8钱,当归炭6钱,木耳炭4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崩漏。用法用量每服3钱,黄酒送下。
-
补血救亡汤
处方:玄参2两,生地4两,黄耆4两,当归2两,地榆4钱,荆芥(炒黑)5钱,木耳2两,败龟版2个。功能主治:杀伤危亡诸证。用法用量:水20碗,煎汁5-6碗,恣其酣饮。盖刀刃之伤,必大流血,无不渴者,饮水有立刻亡者,若饮此汤则渴止而疮口亦闭,又无性命之忧。摘录:《洞天奥旨》卷十六
-
耳桃煎
处方:木耳(水泡去蒂,干炒为细末)核桃仁(去皮,捣为泥)各6克功能主治:主妇女经闭。用法用量:黄酒煎服。约一小时后,浑身汗出,是其验也。摘录:《仙拈集》卷三
-
盖体汤
处方:木耳2两,丹皮1两,苏木5钱,小蓟5钱。功能主治:杖疮。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