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静
入静为气功术语。是指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意念集中,神志清醒,出现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状态,也叫入静态。它是在有意识的锻炼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谓练功者静处一室,摈除杂念,静心宁神。修养好的、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人易于入静,兴奋型的人则不易入静。干扰入静的噪声有:(1)环境噪声;
-
自发“五禽戏"动功
练功者通过意念,意守丹田等穴位的活动,促使全身肌肉放松,进而“入静”,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特殊保护性抑制状态。4.两眼内视自己脚底的“涌泉”穴。内视时,要意想气血好象都注于该穴一样,并意守着它,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11.收功法。倘若气冲太猛,则可先有意地坐下来,再作降气的意念活动。
-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是经络感传研究课题之一。(2)以传统针刺手法导气可提高针感定向循行的出现率,感传的显著程度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它是基于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体液紧密相关的推论而提出的。是指通过诱导入静(如气功),改变人体的机能状态,结合穴位刺激以诱发感传,它着重于受试者“内因”的转化。
-
死精症
死精症为男子不育原因之一。辨证分析:死精子症多因肾气虚,或因禀赋素弱,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早婚,房事不节,房劳过度,或手淫成性,损伤肾气,其生精养精之功能失常,以致死精子增多。治法:温肾壮阳。4、饮食疗法(1)黄精母鸡煎:黄精20克,大枣20克,山药30克,羊睾丸1对,母鸡1只(去毛,去五脏,洗净)。
-
玉蟾功
2.调心调心即为调整心理、精神状态,使之入静。封闭喉管的方法:把气吐尽时,使喉头发出一个“鸥”音,发音时边吸气边发“鸥”音,喉部慢慢加力,稍微用一点力就把喉部封闭住了。内脏跳动功在健美提阳功的基础上,一口气做数次提阳功。3.便急、痔疮流血重者加练“玉蟾吸真功”,用增加腹压及补气补血的办法来治疗。
-
暗示—催眠技术
适应证:暗示—催眠技术适用于:1.直接暗示用于对症处理各科临床上常见的焦虑、急性心因性反应、转换性癔症患者的急性躯体功能性障碍、睡眠障碍。克罗恩病、消化性溃疡;(2)神经症性障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如转换性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身体变形障碍及疼痛障碍)。
-
气功疗法
内养功适应症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胃下垂、便秘、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恢复期、身体虚弱等。②正确掌握呼吸运动。入静的方法,最常用而易掌握的是意守丹田,或默念字句,进行缓慢均匀的腹式呼吸运动。4.练功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纠正姿势,按功种要求,给予指导,保护。深呼吸锻炼避免憋气。
-
中医抗衰老研究
(2)提高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酶活性。人参果总皂甙、三七总皂甙、清官寿桃粉剂、酸枣仁、当归、生地等有这种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入静还可使心率明显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从而使心脏负荷减轻。针灸抗衰老:针灸抗衰老作用亦表现在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强壮肢体、脏腑组织功能等方面。
-
内劲一指禅
(2)功式:双手中指相对向胸前慢慢揽拢,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平行,相距约10cm,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曲池”穴,左手“外劳宫”对准右臂“少海”穴。6.力劈华山(1)起式: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cm处,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上缺口对“天突穴,指尖朝上。
-
气功三调
气功三调指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调身、调息、调心。调身:调身,即练功时首先调整好身体的姿势,无论取卧、立、坐何种姿式、都要注意衣带宽松、头正悬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舒腰松腹、敛臀松膝、五趾爪地、垂帘内视等要领。常用方法有二:一是凝神(守一),包括丹田意守法、命门意守法、穴位意守法等;
-
入魔
入魔为气功术语,指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入魔为气功内丹术术语。谓在练功中产生幻景,并对其信以为真,执着追求,以致失去正常理智,行为越轨,甚至成为精神病患者。《钟吕传道集》、《大丹直指》等将其归纳为十魔,其杂念来源于六欲七情、富贵恩爱、灾难刀兵、圣贤鬼神、妓乐女色等。
-
静功
参见“动功”条。静功泛指不借用四肢和躯体运动而进入气功态的练功方法。其要领强调在通过调身(姿式)、调息(呼吸)、调心(精神内守)而达到“入静”的过程中。呈现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脏腑协调的精气神自我完善的状态,从而达到_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常见的静功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周天功等。
-
存神
存神为养生术语。神,指意念精神。存神,即控制意念,集中精神。修炼气功由此而“入静”。有时也指身中部位,并认为这些部位都各有神主之。《后汉书·冯衍传》:“陂山谷而闻处兮,守寂寞而存神。”
-
调息原理
练气功者能动地改变呼吸状态以调节呼吸中枢的兴奋水平,从而对其他中枢施加积极影响,达到调节各器官功能,使机体处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即为调息原理。吸气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状态趋于增强,而副交感神经系统趋于抑制;(3)气功调息,有利于大脑皮层入静。(4)气功调息,还有利于培育真气,激活经络系统。
-
太极棒气功
太极棒气功又称太极尺功和太极柔术,原出自百岁老人赵中道,经其弟子关永年整理加工成套路功法,特点是柔和缓,入静较快,兼有太极拳和气功之功效,为典型的动静结合功法。
-
内观
内观为气功术语。即反目内观脏腑等部位。又称内视。出《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内”是指人体内部,是与体外环境相对而言;“观”是指气功入静状态中自我保持的意念,与自发的意识活动相对而言。
-
坐忘
坐忘气功学术语。指一种功法。即静坐修养,至高度入静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唐·司马承桢曾撰《坐忘论》加以发挥。
-
入静诱导法
入静诱导法即导引练功者入静的方法,通常有:(1)松静法,即用暗示法实现放松,可用“三线放松法”有步骤地实现:第一线为两侧(自头至两手),第二线为身前(自头经腹至脚趾),第三线为身后(自头经背至脚跟底),均从头部始自上而下推移;(6)运气法,即以意领气在体内运行,周天功即为典型的运气练意法;
-
循经感传疗法
循经感传疗法是指循经感传疗法是诱发尽量感传现象并促使循经感传至患病部位,以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应用的各种诱发感传的方法,主要有传统针刺手法,循经加温,多穴接力刺激,入静诱发和药物循经导入等。针刺导气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在得气的基础上,边震颤边捻转,捻转的角度要小,震颤的频率在(80~
-
强壮功
强壮功,气功功法名。呼吸方法以鼻为主,有静呼吸法(自然呼吸法)、深呼吸法、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壁收缩,呼气时腹壁扩张)等。同时意守下腹部(意守部位有气海、膻中、印堂,但以气海为多),借以集中精神,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目的。强壮功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关节炎等病证有较好疗效。
-
调息
调息气功术语。又称调气。谓调匀呼吸归于自然,以助入静。是气功入手功夫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之一。《玄肤论》:“调息者,自然依息之谓,非逐于息之谓。”具体方法,则气由鼻出入时,要唯细唯长,绵绵不断,渐至于弱,谓之“调息。”
-
松静功
松静功是一种静功功法,主要是要求放松和入静。3个循环,每次放松后意守大敦或涌泉穴,守3~除上述病症外,尚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痛经、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矽肺、肺结核、美尼尔氏综合征、青光眼、盆腔炎、前列腺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2.排除杂念,全身放松,不用不适之体位。
-
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也叫强身气功,保健气功,简称健身功、强身功、保健功,指用于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气功功法。(3)练功调息,可使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气体交换良好,降低氧的消耗量,入静时气体代谢更明显降低;(4)气功锻炼可使胃肠蠕动机能改善,胃张力提高,胃排空速度加快,还可消除胃肠积气,保持大便通畅;
-
闭息
闭息为气功术语。主要是指练习停闭呼吸的耐久力。《养性延命录》:“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而出。”亦即在入静基础上,通过调息,减息,以至无息。无息,不是完全停止呼吸,而是在极度缓慢的呼吸状态中,自己并不意识到呼吸的存在。
-
气功态
气功态是以正常人体功能态为基础通过练功而呈现的特殊功能态。内功的气功态以入静为特征,称为内功态;外功的气功态以布气或发放外气为特征,称为外功态。如练功过程中测得的脑电信号,证实人体气功态时大脑皮层的活动处于不同于常人醒觉态、睡眠态等的新的状态。练功者进入气功态,也就是出现气功效应。
-
分离性恍惚障碍
可以与分离性抽搐发作相伴出现,也可以发生于过度换气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之后,患者出现头晕、身体发麻、手足搐搦、胸部发紧,逐渐意识丧失,出现晕厥发作。其它有关心理治疗的内容,详见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分离性恍惚障碍、附体性恍惚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条,以及《心理治疗规范》。
-
分离性恍惚障碍、附体性恍惚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分离性恍惚障碍、附体性恍惚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可以与分离性抽搐发作相伴出现,也可以发生于过度换气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之后,患者出现头晕、身体发麻、手足搐搦、胸部发紧,逐渐意识丧失,出现晕厥发作。④丧失自我控制感;⑥人格解体、现实解体体验。
-
黄芽
黄芽养生术语。原系外丹家用指丹鼎内所生芽状物,视其为生机方萌之象,又其色黄,故名。内丹家借用,谓先天一气萌生的象征。《悟真篇》:“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即指入静之中,先天真气渐生渐聚,如同方萌黄芽。又为“药物”的异名,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