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穴
太阳穴是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参见太阳条经外奇穴部分。
-
额角
概述:额角:1.人体部位名;2.推拿穴位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幼科推拿秘书》:“额角:左为太阳,右为太阴。”见太阳穴、太阴穴条。
-
近视眼电梅花针疗法
近视眼电梅花针疗法是70年代初期在梅花针治疗近视眼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视眼治疗方法。主穴选正光1、正光2,配穴选风池、内关、大椎等,在穴位表皮上O.5cm~在颈椎两侧各叩打3行,第一、二颈椎两侧区域可作横刺、密刺;同时可在睛明、攒竹、四白、太阳穴多用叩打数针。经临床观察,此法疗效优于单纯梅花针疗法。
-
水朝阳根
《*辞典》:水朝阳根: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ShuǐZhāoY nɡ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水朝阳的根。夏、秋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朝阳条。功能主治:消肿。治牙龈、口腔糜烂,用鲜根捣烂贴太阳穴。
-
如胜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组成:白矾(生)2钱半(研),川乌头(去皮)2钱半(瓦上焙),黄连(去须)2钱。主治:暴赤眼,昏涩羞明痒痛。用法用量:贴太阳穴。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白面半钱和匀,取生姜、薄荷汁调作靥子。
-
发际点
取穴方法发际点穴位于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也就是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主治疾病发际点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发际点可以除去睡意,即时见效,非常灵验。利用此穴来驱除睡意的具体方法请参阅相关网页“去除睡意的指压法”。
-
前发际
概述:前发际: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在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出《刺疔捷法》·前发际:前发际位于太阳穴直上3寸。《中国针灸学》·前发际:《中国针灸学》作神庭下5分头发边际处。前者主治颜面疔疮;后者主治头痛、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
-
冰池散
《御药院方》卷十处方黑豆(去皮,生,捣为末)1两,马牙消(研)1两,脑子(研)1钱,青黛(研)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眼目赤。用法用量每用半钱,凉蜜水调如面糊,摊于圆绢帛上,贴两太阳穴,凉水时时频润。
-
寒水散
处方:青黛1钱,大豆3钱(去皮),马牙消2钱,黄连2钱,黄柏3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肝风暴赤,目睛偏视。用法用量:每用1钱,蜜少许,冷水调成膏。绯绢作花子,如小钱大,摊药于上,贴太阳穴,病左贴右,病右贴左。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四二引《御药院方》
-
全蝎膏
《普济方》卷四十六引《德生堂方》:全蝎膏:处方:全蝎21个土狗3个五倍子15克地龙6条(去土)制法:上为细末,好酒调成膏子。功能主治:治偏正头风,气上攻,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摊纸上,贴太阳穴。
-
芎皮散
概述:芎皮散为方剂名,出自《外科大成》卷三方。处方:川芎二两,青皮一两。功能主治:主治针眼破后,邪风侵入疮口,头面浮肿,目赤涩痛者。用法用量:每服二钱,菊花煎汤调服。每服6克,煎细茶、菊花汤调服。运用:外以枯矾末、鸡子清调敷;肿者用南星末同生地黄捣膏贴太阳穴,其肿自消。
-
田螺膏
《准绳 类方》卷七:组成:田螺7枚(去壳),撮地金钱多枚,生地黄根、田茶、菊叶各等分。用法用量:上同捣烂,贴太阳穴及眼泡。附注:方中生地黄根,田茶菊叶用量原缺,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补。《东医宝鉴 外形篇》卷四引《种杏仙方》:组成:好大田螺8-9个。主治:痔疮肿痛,坐卧不得,诸药不效。
-
消肿南星散
《眼科锦囊》卷四:方名:消肿南星散组成:黄柏、姜黄、天南星、草乌头、黄连各等分。主治:诸般热眼,肿痛难开者。用法用量:以生姜自然汁调匀,贴两太阳穴。制备方法:上为末。
-
清净膏
《异授眼科》:方名:清净膏组成:南星、薄荷、荆芥、白芍各等分。主治:心经热搏,上攻于脑,目与太阳穴如针刺肿痛。用法用量:用鸡子清调敷眼眶上。制备方法:上为末。
-
乌星膏
《普济方》卷四十四引《肘后方》:方名:乌星膏组成:川乌、南星、桂心。主治:太阳穴痛不可忍。用法用量:酒调,涂敷痛处。制备方法:上为末。
-
威灵仙灸
威灵仙灸为敷灸方法之一。取威灵仙(以嫩为佳)捣成糊状,加入少量红糖搅拌均匀备用。用时将药贴在穴位上,贴敷的时间以起泡为度,一般贴敷5分钟,避免刺激过强。如贴足三里穴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百日咳;贴天容穴治扁桃腺炎等。
-
左右偏头风证
左右偏头风证为病证名。偏头痛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古人经验认为本病若不早治,久则左发损左目,右发损右目。由百会、上星、攒竹中入者,为祸烈。外有赤肿痛泪得外症(外障),内有昏惑妄见得内症(内障)。治宜用葱、艾炒米或盐,熨头顶及太阳穴。针刺风池、合谷、丝竹空等穴,再结合眼局部不同证候,分别施治。
-
卒脑风证
卒脑风证证名。系指患内、外障病又兼见太阳穴部剧痛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
-
钉脑疔
钉脑疔病名。系指疔疮生于太阳穴附近者。出《疡医大全》三十四卷。证治同疔疮。
-
疔翳
疔翳病名。见《目经大成》卷二。证见初起时,多伴身热憎寒不适,但见一目或双目红赤疼痛,牵引眉棱、太阳穴处刺痛难忍,检查眼内即见黑睛有白色翳膜生长,形尚小,若失治或误治,其白翳直钉入内,或外延扩大,使睛混如障,微细血管环绕,渐及失明而难辨昼夜。为目翳病证中之险恶者。治参钉翳条。
-
鬓疽
出《外科理例》卷四。是指生于鬓角、太阳穴处的有头疽。鬓疽的病因病机:鬓疽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二经。由相火妄动,外感风热而发。鬓疽的治疗:鬓疽初起宜服柴胡清肝汤、或鼠黏子汤;脓成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治初用二味拔毒散。余证治见有头疽及额疽条。
-
冰膏似雪
《普济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处方黄连2两,黄柏2两,黄药子2两,苦参2两,朴消2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恶眼暴发,眼赤肿,内生翳膜。用法用量用茶芽水调,贴太阳穴上,干则再润之,每日2-3次。
-
寒冰散
《保婴易知录》卷下:寒冰散:处方:生石膏、冰片少许。功能主治:小儿木舌。如出血,石膏炒焦用。摘录:《保婴易知录》卷下《圣济总录》卷一○三:方名:寒冰散组成:马牙消3两(研,入新竹筒中密封,入地埋49日,取出更研)。用法用量:贴太阳穴。制备方法:每用1字,同黑豆末少许,以水调如糊,后同药调匀,摊纸花子上。
-
鼻按摩法
鼻按摩法(nasalmassag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两手鱼际部搓热后,分别于鼻背由鼻根向迎香穴往返按摩至热,再分别由攒竹向太阳穴推按至热的按摩方法。
-
头风饼子
《赤水玄珠》卷三:组成:五倍子7分,全蝎7分,土狗7分。主治:头风。用法用量:发时再用醋润透贴太阳穴上,炙热贴之。验甚。仍用帕子缚之,啜浓茶睡觉则愈。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作如钱大饼子。
-
沈氏头风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组成:煨天麻1两,麸枳壳1两,酒白芍1两,炒黑瓜蒌仁1两,于术炭1两,姜炒半夏曲1两半,煅蛤粉1两半,炒焦枣仁1两半,黄连(吴萸5钱,同炒,去萸)5钱,砂仁5钱,甘菊5钱,炙草5钱,酒归身4两,沉香屑4钱,檀香屑3钱,金石斛3两。制备方法:加黑枣肉20枚,煎汤代水为丸。
-
扫痛丸
《普济方》卷六十八引《经验方》:组成:川乌半两(炮),鹤虱1两(焙干),良姜1两(以青盐炒半两)。主治:风蚛牙疼,引太阳穴痛。用法用量:风牙痛,刀上炒盐,同前药擦;蛀牙痛,白梅肉同前药丸塞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万应头风膏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方名:万应头风膏组成:万应灵膏药肉1两,加细辛(研末)1两,白芷(研末)1两,薄荷油少许。主治:感受风湿,偏正头痛及酒后吹风头痛、眩晕。用法用量:贴太阳穴,两边痛则俱贴。制备方法:调入药肉搅匀,摊黑缎上。
-
乳香饼
《医统》卷五十三:方名:乳香饼组成:乳香1钱,蓖麻子14粒。主治:气攻头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贴太阳穴上。如痛定急去之,解开头发出气。制备方法:上同捣烂,作饼。
-
痛风饼子
《兰台轨范》卷六引《圣惠》:方名:痛风饼子组成:五倍子8分,全蝎8分,土狗8分。主治:头痛。用法用量:醋丸作如钱大饼子。发时再用醋润透,炙热贴于太阳穴上,用帕子缚之,啜浓茶。睡觉自愈。制备方法:上为末。
-
洗髓金经
呼吸强调自然,鼻吸鼻呼,吸天地之清气补足经绍中之经气。洗髓金经功法:22式依次为:百会运转、循按鼻梁、揉按迎香、揉按眼部、揉按瞳子髎和太阳穴、干擦脸、干梳头,揉按风池、拿玉枕、击天鼓、撑耳孔、揉按听宫、叩齿、颈项活动、指腕活动、肩部活动、展臂宽胸、神龙绞柱、腰胯活动、旋转膝部、足部运动。
-
救苦神白散
处方:川芎甘松白芷赤芍药两头尖川乌(去皮)各2克甘草(炙)24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风寒所致的偏正头疼,眉骨两太阳穴痛。用法用量:每服6克,茶清调下,服后饮热汤75毫升。摘录:《卫生宝鉴》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