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焠
焠(cuì,音翠)烧,灼。《灵枢·寿夭刚柔》:“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张介宾注:“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针及艾、蒜、针灸之类。”
-
紧痧
紧痧病名。发病急骤,迅即晕倒之痧证。证属危重。《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紧痧,其痛急,霎时晕倒,不消半刻即死,故曰紧。若知之者,急为放血焠刮。”方用涤痧丸。参见痧条。
-
焠针
焠针即火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
焠刺
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燔针似后来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多用治风寒湿痹。
-
焠法
焠法又名灯火疗法。《厘正按摩要术》:“取灯芯,截三四寸长,微蘸麻油,烘干燃着,右手平持灯芯,以尾下垂,按穴焠之。一近皮肤即提起,煏煿有声,须手法灵捷,勿致灼伤肌肉。”常见有焠胎寒、焠脐风等。详各条。
-
镇神丹
《辨证录》卷四:方名:镇神丹组成:人参4两,当归3两,白术5两,生枣仁3两,远志2两,生地3两,熟地8两,白芥子1两,茯苓3两,柏子仁1两,龙骨1两(醋焠用),虎睛1对,陈皮3钱,麦冬3两。主治:心肝血虚,神魂不安,惊悸用安定汤仍不止者。制备方法:上各为末,炼蜜为丸。
-
三变刺
三变刺为古刺法名,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内热”,除针刺外,还可配以火焠艾灸中药熨的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
卒
卒㈠音足(zú)。《素问·方盛衰论》:“受师不卒,使术不明。”《灵枢·邪客》:“愿卒闻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毕卒刺之。”
-
安经丸
处方香附子2两(去毛,生),牡蛎(煅)2两,木香半两(生,不见火),木通(生)半两,石燕子5对(火煅,用醋焠白为度),丁香1钱(不见火)。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赤白带下。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温酒盐汤送下。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十
-
火线膏
处方:当归1两,赤芍药1两,三棱1两,蓬术1两(俱烧存性),蓖麻子肉15粒(研烂),乳香3钱,没药2钱,麝香3分,蟾酥5分,血竭2钱,巴豆12粒(以针刺,灯上烧,烟尽为度)。制法:上为末,先将黄蜡2两溶化,入归、芍、棱、术、巴、蓖,用柳枝搅匀,取出离火,下乳、没、麝、酥、竭,搅匀捻作长条,如筋大,长3寸,重1钱。
-
三变剌
三变剌为古刺法名。出《内经》。指针刺出血、出气和针后纳热三法。《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刺有三变…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纳热”,除针刺外,还可采用火焠或艾灸、药熨等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