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脏
被膜及由被膜伸入脾实质而形成的小梁共同构成脾的支架。白髓主要由密集淋巴组织构成,呈球状或长筒形;脾功能亢进时能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在胚胎早期曾是一个造血器官,人在出生后,脾只产生淋巴细胞,不能生成其他血细胞;经解部发现重新造血的原因是脾内出现了许多称为脾结节(脾集落)的小结节状造血灶。
-
脾肿大的超声诊断技术
操作名称:脾肿大的超声诊断技术适应证:脾肿大的超声诊断技术适用于:1.疑有肝硬化者。4.血液病。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证。3.寻找并确定脾脏下缘,同时观察脾门血管、脾切迹及副脾等情况。5.检查内容(1)门静脉高压症:脾脏长径及厚度均增大,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可增宽,脾实质回声可以增多、增高、增粗,或无改变。
-
胰体、尾部切除术
胰体、尾部切除术胰腺癌发生在胰体、尾部者约占1/3。4.分离胰体、尾部完全游离胃大弯与脾脏后,切开胰体、尾部上下缘的后腹膜,用手指在胰尾尾侧向胰体侧分离开体、尾部后壁的粘连,直达胰颈部[图1⑷]。检查后腹膜创面区并充分止血后,于胰腺残端和脾窝处放置双腔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腹壁切口。
-
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
脾脏破坏指数:S/P<1.5。附注:适应证:与红细胞寿命测定同时进行,有助于贫血的鉴别诊断、脾功能估计、脾切除适应证选择和疾病的预后判断。禁忌证:采血部位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准备:1.检查前向受检者介绍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合作。红细胞计数极易发生误差。相关疾病:脾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
-
脾阴
概述:1.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2.指脾脏本身3.指脾之阴气存在于脾脏的阴液·脾阴:脾阴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脾脏本身:脾阴指脾脏本身,与胃阳相对而言,脾脏为阴,胃腑为阳。脾之阴气·脾阴:脾阴指脾之阴气,与脾阳相对而言,脾之宁静、濡养、收摄的一面,并可制约过亢的阳热。
-
胰腺囊肿性病变的超声诊断技术
操作名称:胰腺囊肿性病变的超声诊断技术适应证:胰腺囊肿性病变的超声诊断技术适用于:1.假性胰腺囊肿。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证。(2)被检查者体位取平卧位、侧卧位和坐位以及立位。(5)注意胰腺和周围脏器如:肝脏、脾脏、胆囊和胆道、胃与十二指肠、胰腺周围的血管和胰腺的关系。腔内有无分隔、多房样、钙化。
-
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诊断技术
操作名称: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诊断技术适应证: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诊断技术适用于:1.胰腺肿大程度判断。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证。9肋间以脾脏为透声窗,在脾门脾静脉旁观察胰尾。(5)注意胰腺和周围脏器如:肝脏、脾脏、胆囊和胆道、胃与十二指肠、胰腺周围的血管和胰腺的关系,同时注意对全腹和双侧胸腔的检查。
-
脾实质钙化灶的超声诊断技术
操作名称:脾实质钙化灶的超声诊断技术适应证:脾实质钙化灶的超声诊断技术适用于:1.脾感染后。5.检查内容(1)脾粟粒性结核后钙化,其脾实质内广泛分布直径1mm左右的强回声点,数目达数十个以上,常无声影,脾脏其他区域回声正常。(4)腺癌脾转移后钙化是因少数脏器的腺癌出现脾转移,可在转移性肿瘤内出现钙化灶。
-
孤脏
孤脏人体器官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张志聪注:“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肾主水,为阴脏,心、肝二脏为阳脏,一阴二阳,故称之。《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水,故不能冻栗。”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破坏血小板,使之减少,这一过程在脾脏中进行,如切除脾脏,血小板可迅速上升。急性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发烧、血小板显著减少、皮肤粘膜出血及内脏出血。确诊后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输血及输血小板,以及应用免疫抑制疗法。
-
脾源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全血细胞减少症
疾病别名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疾病概述脾功能亢进症(简称脾亢),是一种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可恢复,症状也可得到缓解。麻醉要求:气管内插管麻醉。5、切除脾脏时注意不要损伤胰尾部,以免术后发生胰瘘。2、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4~
-
足阳明经别
在大腿前面从本经分出,进入腹腔,入属于本经胃腑,散布脾脏,向上通于心,沿食管上行,浅出于口腔,上达鼻根,还绕眼眶,连于目系(眼后与脑相联的组织),合于足阳明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
脾死脏
脾死脏脉学术语。指脾脏真气已绝的脉象。轻按大坚,重按中空,或脉来摇荡不定,突然中断。”《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
脾死
脾死脉象名。指脾脏的死脉,脉象坚硬无柔和之象,快慢不均,平至不鼓。《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锐坚如鸟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
脾热多涎
脾热多涎病证名。指脾经风热上壅而多涎。《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儿多涎者,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也。”治宜清脾泄热,方用泻黄散。
-
脾平
脾平脉学名词。指脾脏的平脉,脉象平缓调和。《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
-
脾精
脾精指脾脏的精气,即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素问·示从容论》:“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
脾不主时
脾不主时根据五行理论,五脏配五行,肝、心、肺、肾分别主春、夏、秋、冬四季。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独主四时之一,故曰脾不主时。《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
谋风
谋风八风之一。来自西南方的风邪,可内伤脾脏,外侵肌肉,导致人体虚弱。《灵枢·九宫八风》:“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
面色萎黄
面色萎黄为症状名。指面部呈现枯萎晦黄的病色,即面色黄而没有光泽的表现。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能上荣所致。《中藏经·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脾病则面色萎黄。”可见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病及贫血、失血、久痢、胃脘痛、营养不良等疾患。
-
肠泻
肠泻病证名。因脾脏阴寒留滞所致泄泻、腹痛、肠鸣之证。《医林绳墨·泄泻》:“肠泻则疼,或腹痛肠鸣,痛一阵而泻一阵也。此由脾气不利,阴寒留滞。宜以升提其气,又兼温而养之。”参见泄泻、脾泻条。
-
先天性多发性血管瘤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先天性多发性血管瘤病与家族性“草莓状痣”在其外表和发展周期上没有区别。症状体征:可在出生时即有或自出生后最初几周内发展起来。在身体各脏器内尤其是肝脏、肺脏、肠道以及脾脏等均可有类似的损害。可完全恢复,但于大脑、肝脏或其它脏器内发生血管瘤时可因出血而死亡。
-
红豆蔻散
《圣惠》卷五:红豆蔻散:处方:红豆蔻1两(去皮),木香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桂心半两,高良姜1两(锉),芎3分,诃黎勒半两(煨,用皮),草豆蔻6枚(去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半两,神曲3分(微炒令黄)。
-
魂停汤
别名:魂停散处方:白芍药1两,桔梗1两,人参1两,茯苓1两,诃子1两,丁香1两,甘草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脾脏劳极。方中白芍药,《医统》作“白药子”。摘录:《鸡峰》卷十二
-
神授高青丸
处方:高良姜青木香各30克制法:上二味,研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老人脾脏泄泻,脾胃之气不和,精神倦怠,不思饮食。20丸,干姜汤送下。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养老奉亲》:方名:神授高青丸组成:高良姜1两,青木香1两。制备方法:上2味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虎皮楠
《全国中草药汇编》:虎皮楠:来源:交让木科虎皮楠DaphniphyllumglaucescensBlume,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浙江、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脾脏肿大,毒蛇咬伤,骨折。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
泽下汤
《医醇剩义》卷二:方名:泽下汤组成:人参1钱,当归2钱,白芍1钱,生地6钱,白苏子3钱,大麻仁3钱,石斛3钱,山药3钱,料豆3钱,红枣10枚。主治:脾脏燥热太过,令人体疲便硬,反不思食。
-
消谷丹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名:消谷丹组成:肉豆蔻(面裹煨)、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皂角黄、丁香(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木香(不见火)、诃子肉、白术(麦麸炒)、人参(去芦)、白姜(炮.洗)、橘红、神曲(炒)、厚朴(姜制1宿,炒)、麦糵(炒)、荜茇(洗净)、良姜(炒)各等分。
-
温补逍遥散
《医学探骊集》卷五:方名:温补逍遥散组成:苍术3钱,广砂2钱,炒地榆3钱,吴茱萸4钱,陈皮3钱,罂粟壳4钱(生),白头翁3钱,黑姜2钱,升麻2钱,泽泻3钱,甘草3钱。主治:噤口痢及久痢。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方以苍术为君,扶助脾脏;以升麻,泽泻为佐,升降清浊;以地榆,白头翁,粟壳为使,收敛下痢。
-
磨脾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方名:磨脾丸组成:补骨脂6两(炒令黄焦),京三棱1片(大者,炮,细碾罗取粉4两用),荜澄茄6两,黑豆1斤(汤去皮,焙干,炒令黄熟,细碾取粉4两用),槟榔4两,木香4两。功效:剖判清浊,交通上下,使脾气和实而能磨化水谷。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
脾部分切除术
脾部分切除术适应证1.脾的一部分严重损伤或横贯伤。2.胃、结肠脾曲、胰腺手术时的损伤。术前准备、麻醉同脾切除术。手术步骤1.先经脾动脉注入美蓝溶液,以显示脾段的界限。4.继面缝扎止血,并作与断面平行的褥式缝合,然后以大网膜覆盖。术中注意事项1.对于脾外周区的出血,按前述脾缝合修补方法处理,一般可止血。
-
胸腺依存区
胸腺依存区thymus-dependentarea指淋巴结副皮质(paracorticalarea)的后毛细管静脉(postcapillaryvenule)周边,脾脏白髓的中心动脉周围(周动脉淋巴细胞鞘)等,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T细胞)在末梢(二次的)淋巴组织中分布的区域。由于在这些区域里淋巴细胞可再度进入循环系,所以在这些区域里细胞交替的很激烈。
-
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是脾脏、淋巴结、胸腺、骨髓等结缔组织的一种。其基础细胞称为网状细胞,呈星状,为线状以至薄片状的嗜银性网状纤维支持着。
-
网状细胞
网状细胞是形成骨髓、脾脏、淋巴结、胸腺等造血组织或作为淋巴系组织的网状结缔组织(reticularcon-nectivetissue)的细胞。呈纺锤形或星形的细胞,突起部分互相牵连构成网眼状,内有血球和淋巴球。网状细胞具有吞噬能力,作为固定的巨噬细胞而存在着。
-
穴位埋藏疗法
穴位埋藏疗法亦称埋植疗法。各种动物组织(如兔脑垂体,狗的脾脏,猪、羊、马、鸡的肾上腺等)、各种药物、不锈钢圈、塑料片等均可作为埋藏物(埋入羊肠线者,称埋线疗法)。用血管钳按摩穴位数次,根据病人耐受性及病情决定按摩刺激强度。然后把要埋藏的物品放入,皮肤缝合二针,切口消毒,消毒纱布包裹胶布固定。
-
造血器官
人体所有的血细胞都是在造血器官内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婴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到了成人则局限在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红骨髓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它分化成为各种单能干细胞。这些种类细胞的膜上有特定的血细胞生成素受体。
-
脾合胃
脾合胃为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及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脾脏属阴,喜燥恶湿,主升清;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足阳明之正
足阳明之正即足阳明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阳明经别:足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在大腿前面从本经分出,进入腹腔,入属于本经胃腑,散布脾脏,向上通于心,沿食管上行,浅出于口腔,上达鼻根,还绕眼眶,连于目系(眼后与脑相联的组织),合于足阳明经脉。
-
日乘四季
脾脏居中属土,土旺于四季,日乘四季,指出现于一日之中的四季,即辰、戊、丑、未时。《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王冰注:“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脾气绝也。辰戌丑未,土寄王(旺)之。
-
平脾脉
平脾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脾脏脉象。其特点是脉来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之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
-
脾之大络
脾之大络为十五络脉之一。指由脾脏分出之大络脉。本络脉病变,实证遍身疼痛;虚证周身骨节弛纵无力。凡上述病症和有瘀血凝滞症状者,均可取脾之大络的大包穴治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该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
-
脾阳
脾阳是指脾之阳气,与脾阴相对而言,脾之温煦、推动、升清的一面。脾阳是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如脾阳虚,可见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生,或水湿停滞等一系列症状。
-
脾为涎
脾为涎生理学术语。即涎为脾脏所主。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五脏化液条。
-
脾土
脾土①指脾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②推拿穴位名。《针灸大成》卷十:“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
-
铁蛋白
铁蛋白是一种含铁的复合蛋白质,存在于脾脏,小肠粘膜,肝脏和红骨髓中。用连次亚硫酸钠处理,能够把不含Fe的无色蛋白质部分(缺铁铁蛋白)和亚铁分开,得到脱铁的铁蛋白(apo-ferritin)结晶,分子量约48万(由20个分子量为2万4千个亚基组成)。铁结合蛋白的抗体可用于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其相应的抗原组织内的分布。
-
草木樨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Caomuxi英文名HERBAMELICTI标准编号WS3-BC-0065-95为豆科植物草木樨MelilotussuaveolensLedeb的干燥全草,夏季采全草,洗净,凉干。托叶线形。萼片钟形,萼齿5,披针形;荚果卵球形,无毛,有网脉,种子1枚。性味苦,凉。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炎,干四肢浓水。用于脾脏病,绞肠痧,白喉,乳蛾等。
-
荜澄茄饮
处方:荜澄茄3分,附子(生,去皮脐)3分,楝实(酒浸,取肉)3分,山茱萸(麸炒)3分,茴香子(炒)3分,青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干姜(炮)3分,益智(去皮)3分,天雄(生,去皮脐)1两半,沉香半两。功能主治:脾脏久虚,积冷不散,及阴气伤寒,喘闷坚胀,四肢厥逆。摘录:《普济方》卷二十
-
火毒丹
处方:小枣50枚(去皮核),胡椒300粒。制法:上同研成膏子,用飞罗面,不问多少,铫内炒令色微黄,用生姜自然汁搜成膏,分作小剂,却将前枣、椒二味,如水团糖心入在逐个面剂内,却搓成丸子,用湿纸裹煨微香为度。功能主治:暖脾脏,止恶心。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
消食导气饮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川芎半夏青皮陈皮枳实香附神曲砂仁木香功能主治:健脾理气,治脾脏本虚,每遇气怒,便作泄泻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姜3片,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温服。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
两指剑
别名:千打捶、山香圆、七寸钉来源:省沽油科两指剑TurpiniaargutaSeem.,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跌打扭伤:叶捣烂外敷。脾脏肿大:干根1~2两,炖猪肉吃。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