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经标本
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标在背俞,即心俞穴。该经本在肘骨中,当曲池等穴处;标在颜下合钳上,约当人迎等穴处。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即该经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约当内关穴处;行间上五寸所,指中封穴,标在肝俞。
-
手少阴标本
手少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马莳注:“手少阴心经之本,在锐骨之端,即神门穴,标在背之心俞穴。”标在背俞,即心俞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阳明标本
足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阳明胃经本部,在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其标部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厥阴标本
足厥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足厥阴肝经的本部,在行间穴上5寸许的中封穴部;其标部在其背俞(肝俞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手太阳标本
手太阳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马莳注:“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疑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疑是督脉经命门上十三椎悬枢。”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太阳标本
足太阳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太阳膀胱经的本部,在足跟外侧以上5寸中,约当跗阳穴部;其标部在左右两络命门,约为睛明穴部。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足太阴标本
足太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太阴脾经的本部,在中封穴前上方4寸之中,约为三阴交穴;其标部在背俞和舌根部,约为脾俞、廉泉穴部。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足少阴标本
足少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阴肾经的本部,在内踝之下1寸,再由此上3寸(即内踝上2寸)的复溜、交信穴(张景岳和丹波元简等同意上述观点);其标部在其背俞(肾俞穴)以及舌下两脉(夹)廉泉穴。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
-
足少阳标本
足少阳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足少阳胆经的本部,在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之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窗笼之前,约当听宫、听会之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手太阴标本
手太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手厥阴标本
手厥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手厥阴心包经的本部,在掌内上腕2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手阳明标本
手阳明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马莳注:“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手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手阳明大肠经本部,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由此直上至别阳处(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注为臂臑穴);
-
手少阳标本
手少阳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马莳注:“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手小指之四指间上二寸液门穴,标在耳后之上角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本部,在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约为中渚和阳池穴部位;其标部在耳后上角向下至目外眦,约当角孙一丝竹空一瞳子髎穴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