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肿
胫肿证名。小腿浮肿。为水肿病常见症状之一。出《素问·藏气法时论》。亦称足胫肿、足胻肿、足胫胕肿。详见脚肿、水肿条。
-
足胫肿
足胫肿证名。足及小腿浮肿。即胫肿。多因脾虚湿胜所致。《素问·平人气象论》:“足胫肿曰水。”《灵枢·水胀》:“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参见胫肿条。
-
湿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三白草根
性味:甘辛,寒。治脚气胫肿,淋浊,带下,痈肿,疥癣。②《生草药性备要》:治淋浊,利小便,清热毒。④治妇人赤白带:三白草根一两,以精猪肉二两煎汤,以汤煎药服。(《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临床应用:治疗子宫脱垂:取鲜过塘藕半斤切碎,加水适量,煮至烂熟时去渣取汁,然后加糯米半斤,煮成糯米饭,当晚餐进食。
-
脚气肿满
脚气病见胫肿腹满,甚至遍身肿满者。《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夫脚气肿满者,由风毒气搏于肾经。肾主于水,今为邪所搏,则经络壅涩,不能宣通水液。”“致水气壅溢腑脏,浸渍皮肤,故令肿满也。”证见足胫肿胀,腹满,甚则遍身肿满,喘促烦闷,小便不利等。治宜祛风逐湿,宣通壅滞,用风引大豆汤、汉防己散等方。
-
枳叶酒
《医统》卷五十九:方名:枳叶酒组成:枳叶60斤。主治:岭南脚气,从足至胫肿满,连骨痛者。用法用量:以水4石,煮取4斗9升,以酿5斗米,如常法,另煮枳叶汁,渍米并和酿,封7日,酒出。饮之。制备方法:上细锉。
-
下元虚惫
肾阳虚衰为病机,又称肾阳衰微、命门火衰、下元虚惫、真元下虚,即肾阳虚之严重者。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动则气喘,腰膝酸冷,四肢清冷,腹大胫肿,黎明前泄泻,癃闭或夜尿频数,尺脉沉迟等。治宜温补命门。
-
犀角旋覆花汤
《千金》卷七:方名:犀角旋覆花汤别名:小犀角汤组成:犀角2两,旋覆花2两,橘皮3两,茯苓3两,生姜3两,大枣11枚,香豉1升,紫苏茎叶1握。主治:脚气。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时冷热,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气急欲死,食呕不下,气上逆者。以气下,小便利为度。用药禁忌:忌醋物。
-
湿咳
①指咳嗽(或喘嗽)由于水气内停所致。《儒门事亲》卷三归纳此类湿咳有三种情况。即水气并于阳明之喘咳;风水不能正偃之咳嗽;以及肾气腹大胫肿,喘咳身重之病证。可选用五苓散、桂苓甘露饮、白术丸、三花神佑丸等方。②指伤湿咳嗽。多由外感湿邪所致。
-
肾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之本病,为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胻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滞,吐利腥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滋阴温阳,补肾纳气、通阳行水等法。
-
五肿恶候
五肿恶候为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肿病表现的五种危险证候。即五心肿、人中肿、舌头肿、膝胫肿、阴茎肿。
-
寝汗
寝汗眠中出汗,即盗汗。《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王冰注:“寝汗,谓睡中汗发于胸嗌颈掖之间也。”参见盗汗条。
-
命门火衰
命门火衰即肾阳虚衰,又称肾阳衰微、下元虚惫、真元下虚。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动则气喘,腰膝酸冷,四肢清冷,腹大胫肿,黎明前泄泻,癃闭或夜尿频数,尺脉沉迟等。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有温煦形体,蒸化水液,促进生殖发育等功能。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可导致畏寒肢冷,性机能衰退和水邪泛滥等病症。
-
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胎前脚气
胎前脚气病证名。指妊娠期间患脚气病。清·吴悔庵《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妊娠下元虚怯,寒气所淫,因寒从足起,故两脚胫肿痛,名曰脚气。宜鸡鸣散治之。”
-
铁脚丸
少腹急,小便不通,气不化者。附注:皂荚饮(《普济方》卷三十九)。《杨氏家藏方》卷四:方名:铁脚丸组成:铁脚威灵仙(用醋煮数沸,焙)、黑牵牛(半生半炒)、金铃子(去外皮并核,只取肉,入粟米炒令黄色,去粟米不用)、草乌头(去皮尖,用粟米炒令黄色,去粟米不用)、陈橘皮(去白)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