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为舌诊著作。据本书自序称,作者“取《观舌心法》(是继《伤寒金镜录》之后的舌诊专著,共记载137舌诊图,原书已佚),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指张登之父张璐)治案所记,及己所经历,共得120图”。其中包括白、黄、黑、灰、红、紫等多种舌苔,并附妊娠伤寒舌。
-
白熟苔舌
白熟苔舌为舌象。舌苔白厚,明而不透,白而无光的舌象。此气血两亏,内脏虚寒已极之候,病多危重(见《伤寒舌鉴》)。
-
白苔黄边舌
白苔黄边舌指舌中见白苔,边见微黄苔的舌象。为湿热蕴结大肠之候,可兼见腹痛、泄泻或下痢,治宜清热燥湿(见《伤寒舌鉴》)。
-
白苔黑斑舌
白苔黑斑舌为白苔中有黑小斑点的舌象。若黑色斑点能刮净者,为湿热之候;若不能刮净者,里有实热,阴液欲竭(见《伤寒舌鉴》)。
-
白苔燥裂舌
白苔燥裂舌指苔白而厚,干燥有裂纹的舌象。为里热津伤。如腑结未实者,宜增液缓下(见《伤寒舌鉴》)。
-
白厚滑苔舌
白厚滑苔舌指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伤寒舌鉴》)。
-
白微滑苔舌
白微滑苔舌指舌苔薄白而微滑的舌象。舌质淡红,为外感风寒表证,宜辛温发汗解表治之(见《伤寒舌鉴》)。
-
白尖中红黑根苔
白尖中红黑根苔指舌尖白苔,舌根灰黑苔而舌中质红的舌象。若舌根黑多而干,舌质较红,多为胃热炽盛,肠已燥结(见《伤寒舌鉴》)。脾虚有湿当健脾利湿;胃热、大便燥结者,宜清胃润肠。
-
白苔尖灰根黄舌
白苔尖灰根黄舌指白苔为主,舌尖灰苔而舌根黄苔的舌象。为湿热之候,如舌根黄而苔腻,目黄,小便黄,宜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见《伤寒舌鉴》)。
-
白苔尖根俱黑舌
白苔尖根俱黑舌指舌尖舌根俱黑苔,舌中部白苔的舌象。为心肾热极,脾胃真热假寒证候。若症见发热谵语,呃逆干呕,食入即吐,意识朦胧,为热邪弥漫,火毒炽盛,可用十全苦寒救补汤(见《伤寒舌鉴》)。
-
白滑苔尖灰刺舌
白滑苔尖灰刺舌指白滑苔,舌尖微黄而有灰刺的舌象,表里寒热证俱可见此候。外感寒湿,内有湿浊,舌白滑而尖灰、宜辛温燥湿。湿热困脾或热邪入里,热迫心脾,苔白干厚,尖黄而布灰刺,宜清热祛湿,或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
红色舌
红色舌即舌红。舌红指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
红内黑尖舌
红内黑尖舌为舌象。舌的后半部红色,舌尖有黑色苔。为足少阴蕴热乘于手少阴之象,可用竹叶石膏汤(见《伤寒舌鉴》)。
-
红尖出血舌
红尖出血舌为舌象。全舌红绛色,舌尖出血如溅。为热盛营血之候,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连等治之(见《伤寒舌鉴》)。
-
红尖白根舌
红尖白根舌为舌象。舌根有白苔,舌尖淡红。为表证之候。若恶寒,身热,头痛者宜发汗解表。亦可见于太阳府证,其症头痛发热,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宜用化气利水之五苓散治之(见《伤寒舌鉴》)。
-
红尖黑根舌
红尖黑根舌为舌象。舌尖红色,舌根黑苔。为心肾火炽,或实热灼伤阴分,可见于急性流行性发热病。急宜苦寒泻下存阴(见《伤寒舌鉴》)。
-
红色紫疮舌
红色紫疮舌为舌象。纯红舌上起紫疮。为心肺热毒炽盛之象,瘟疫病可见此舌。急用清热、凉血、解毒之剂频服(见《伤寒舌鉴》)。
-
红细枯长舌
红细枯长舌为舌象。舌干红而长细。此为阴亏已极之象,因手少阴之气竭于内,不能上通于舌本所致,属危重证候,急当峻补真阴(见《伤寒舌鉴》)。
-
紫短舌
紫短舌病状名。指舌质色紫而舌体缩短之舌。为食滞津枯,热传厥阴,筋脉失养所致。宜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下后热退脉静舌舒者,预后较好,否则危殆。见《伤寒舌鉴》。
-
舌红
舌红指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鲜红起芒刺为营分有热;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
灰黑干刺苔
灰黑干刺苔为舌象。舌苔灰黑而生干刺。为脏腑实热,津液受伤。症见咽干,口燥,喘满,宜急下存阴。若里结未成,而见烦躁,口渴,胸中胀满,呕吐频作,或常干呕等症,则宜苦寒清热(见《伤寒舌鉴》)。
-
灰干苔
灰干苔为舌象。舌苔灰而干燥,舌质深红,为热盛伤津之候,治宜清里泄热(见《伤寒舌鉴》)。
-
红中淡黑舌
红中淡黑舌为舌象。舌红中央淡黑苔。主脏腑实热里证。若症见壮热,烦躁,便秘,尿赤。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
红中焦黑舌
红中焦黑舌为舌象。红色舌,中央有焦黑苔,主里热实证,尤以脾胃为甚。多因瘟毒内结,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
红硬舌
红硬舌为舌象。主脏腑实热已极、或因燥火浸淫,或为时疫直中,宜苦寒清热解毒治之。若舌尖能动,舌根胖硬不能言语,此为肝风内动,风痰壅盛,宜清心开窍祛痰,平肝熄风。若舌短硬不能伸出,面色枯槁,为脾肾衰败之征(见《伤寒舌鉴》)。
-
红舌
红舌(redtongue)为舌色的一种。是指舌体颜色鲜红的舌象。《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
红战舌
概述:红战舌为舌象。舌颤掉不安,即舌颤,指舌体蠕蠕微动之象。病因病机: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辨证分型: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辨证论治:若深红而战者,宜清热泻火;若紫红而战者,宜凉血泄热;若鲜红而战者,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
生斑舌
生斑舌即红中黑斑舌。为舌象之一种。全舌纯红,有小黑斑点。多见于瘟疫热毒陷于阳明之候。兼见壮热、烦渴,继而透发癍疹,急用透疹解毒,待癍疹出后,则用凉血解毒化癍(见《伤寒舌鉴》)。
-
白尖红根舌
白尖红根舌指舌尖薄白苔,余无苔而见红舌的舌象。若舌色鲜红发亮,可见于津亏血少的外感病人,并以邪在少阳,郁热不解,既不出太阳,又未深入阳明时为多见(见《伤寒舌鉴》)。
-
白薄滑苔舌
白薄滑苔舌指舌苔薄白而滑润的舌象。本舌比白微滑苔的苔上津液较多,似米汤敷于舌面。主外感寒湿;或体内素有寒痰宿饮(见《伤寒舌鉴》)。前者宜祛寒化湿;后者当温化痰饮。
-
白苔干黑心舌
白苔干黑心舌指舌心燥黑苔、舌边白苔而干的舌象。为伤寒入里化热之候。若干黑苔刮之不尽,伴有壮热、谵语、口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而出,至颈而止等气分热盛症状,可清气分热;兼有里结肠燥时,可用下法(见《伤寒舌鉴》)。
-
白滑苔黑心舌
白滑苔黑心舌指苔白滑,中心黑苔的舌象。其证有寒有热:白滑苔,刮之可净,为真寒假热;若刮之不净,舌粗涩干燥,为里实热证;或为表邪入里之候(见《伤寒舌鉴》)。
-
红中黑斑舌
红中黑斑舌为舌象。亦称生斑舌。全舌纯红,有小黑斑点。多见于瘟疫热毒陷于阳明之候。兼见壮热、烦渴,继而透发癍疹,急用透疹解毒,待癍疹出后,则用凉血解毒化癍(见《伤寒舌鉴》)。
-
红内红星舌
红内红星舌为舌象。简称红星舌。纯红舌中满布深红色红星点。为脏腑血分热毒炽盛之候。若症见壮热大渴、烦躁不眠、大便秘、小便涩等,宜急投清热凉血解毒之剂(见《伤寒舌鉴》)。
-
红中通尖黑干舌
红中通尖黑干舌为舌象。舌边红,中央有黑干苔通尖之象。为脏腑实热之候,尤以心肺脾胃为甚,急用清热泻下,以解里热(见《伤寒舌鉴》)。
-
红长胀出口外舌
红长胀出口外舌为舌象。舌红、长大胀出口外。乃心火热毒之候,宜清心泻火,外用银针刺出恶血,再用冰片,牛黄末掺于舌上(见《伤寒舌鉴》)。
-
张氏医通
清·张璐撰于1695年。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1949年后有排印本。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
-
伤寒大成
《伤寒大成》为丛书名。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著,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
灰中黑滑苔
灰中黑滑苔为舌象。舌淡灰色,中间有滑苔数点,黑如墨汁。为邪热传里,内夹宿食,宜表里双解,可用大柴胡汤(见《伤寒舌鉴》)。
-
灰中苔
灰中苔为舌象。指舌中央见灰色苔。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伴有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等证。宜安蛔止痛。亦有见于实热里证者(见《伤寒舌鉴》)。
-
灰色舌
灰色舌为舌象。有寒证、热证之别。纯灰全舌无苔而少津,为里热证,伴见烦渴或二便俱闭,或昏迷不省人事,脉沉伏,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使若灰色舌润而无苔,为里虚寒证,伴见腹痛,呕吐,腹泻,手足冷,脉沉细,宜温中散寒。灰色舌亦可见于内夹寒食、冷痰、水饮者(见《伤寒舌鉴》)。
-
红嫩无津舌
红嫩无津舌为舌象。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为阴虚之候,宜甘寒滋阴。若淡红者,为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若津干火盛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泻火(见《伤寒舌鉴》)。
-
红尖紫刺舌
红尖紫刺舌为舌象。舌尖红而起紫色芒刺。为里热重证恶候,急宜清热攻下(见《伤寒舌鉴》)。宜用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清热攻下。
-
白滑半边舌
白滑半边舌指白滑苔见于舌之一侧的舌象。可见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证;或痰饮壅盛于肺。少阳证用和解法;痰饮内停用温肺散寒法(见《伤寒舌鉴》)。
-
白苔中红舌
白苔中红舌为舌象。舌四边有白苔,舌心无苔而红的舌象。无苔部分属气津耗损,舌边周有白苔,是邪在太阳或少阳见证(见《伤寒舌鉴》)。当于祛邪治法中照顾气津。
-
白苔双灰舌
白苔双灰舌为白苔满布,有两条灰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若灰苔色润,可刮净者,为脾胃虚寒夹食滞,宜温中健脾消滞;若苔干厚无津,刮之不净,为肠胃热结已实,宜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
白苔双黄舌
白苔双黄舌指白苔中有两条黄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外感杂病均可见。外感多为表邪入里,而表证未罢;杂病多属积热聚于肠胃,肠胃不和所致(见《伤寒舌鉴》)。
-
白苔双黑舌
白苔双黑舌指白苔中有两条黑色苔纵行排列的舌象。苔润不干者为虚寒证。多因中焦虚弱,寒邪外袭,入于肠胃,饮食停滞,中焦不通所致;如见白苔黑干者,此为寒邪化火,热阻脾胃之实热证,宜予细辨(见《伤寒舌鉴》)。
-
白苔红尖舌
白苔红尖舌指苔白而舌尖红的舌象。为心火上炎。若舌质微红,苔薄白者,外感风热在表;舌苔白厚者,多外感风热夹湿,或风温有化热之势(见《伤寒舌鉴》)。此舌亦可见于湿温,或热邪内盛复感外寒之症。
-
白苔黄心舌
白苔黄心舌指白苔中心渐黄的舌象。为表邪传里之候。若白苔为主,微黄而润者,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黄苔多而焦干者,邪已入里,宜清热或攻下(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