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烦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伏热内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水毒病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解郁调胃汤
处方:白术1钱,陈皮(盐水洗)1钱,白茯苓(去皮)1两,归尾(酒洗)1钱2分,赤芍(酒浸)8分,川芎6分,生地黄(酒洗,姜汁拌,晒干)8分,香附米8分,神曲(炒)7分,栀子仁(盐水炒)1钱2分,麦芽(炒)7分,桃仁(去皮)4两,生甘草4分。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
-
生津益液汤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卷下:组成:人参1两,麦冬(去心)1两,茯苓1两,大枣、竹叶、浮小麦、炙草、栝楼根。主治:产妇血少多汗,内烦,不生津液,虚弱,口渴气少。附注:方中大枣以后五味用量原缺。《胎产心法》本方用:人参随宜,麦冬一钱二分,茯苓、瓜蒌根各一钱,甘草八分,小麦一撮,竹叶十片,枣二枚。
-
滋阴清肺汤
《喉科家训》卷四:方名:滋阴清肺汤组成:鲜生地、鲜金钗、京元参、剖麦冬、霜桑叶、川尖贝、湖丹皮、生甘草、枇杷叶、甜梨汁。主治:疫疠喉症,转机之后,肺胃余热未清,肾阴不足,舌绛而干,喉虽清爽,燥痒无津,脉仍数者。白喉四天,咽喉左右两关烂腐,蒂丁亦去其半,身热不壮,舌质淡红,中后薄黄,脉象濡数。
-
内伤发热·痰湿证
内伤发热·痰湿证(endogenousfeverwithphlegm-dampsyndrome)是指痰湿郁滞,郁而生热,以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发热证候。
-
嗞煎
嗞煎病证名。指小儿烦躁的表现。《婴童百问》:“嗞煎者,心经有热,精神恍惚,内烦不安,心烦则渴,自然生惊。”治宜清心退热,通利小便。热重者用黄连解毒汤,轻者用导赤散。
-
中溪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中水
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因中山谷溪源处恶虫毒所致;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中洒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水中病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水毒指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水毒
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水毒(schistosomecercarialdermatitis)为病证名。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烦,虚烦,皆以烦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内热心烦曰烦。参见烦热、虚烦、心烦、烦躁条。
-
文蛤汤
文蛤70克麻黄甘草生姜各42克石膏70克杏仁50个大枣12枚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方之文蛤汤主治吐后渴欲得水贪饮者;各家论述:《伤寒附翼》:病发于阳,应以汗解,庸工用水攻之法,热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则肉上粟起,因湿气凝结于玄府也;内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郁也。夫皮肉之水气,非五苓散之可任;
-
柴葛二妙汤
《医学传灯》卷下:柴葛二妙汤: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赤芍、干葛、苍术、黄柏、厚朴、山楂、木瓜、槟榔。功能主治:脚气,腿足肿痛。功能主治:湿从内中,如茶酒汤水,脾虚不能消散,积于上焦,而为上焦之湿,其人头面发肿,是为湿中生热,或生瘾疹,身热内烦,脉洪数或沉细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