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肢缓弱
《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豆淋酒煎附子丸
制法:上为细散,以黑豆煎,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肝脏风毒,流注脚膝,筋脉疼痛,四肢缓弱无力。用法用量:石南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二)。注意:忌猪肉、毒鱼等。
-
苍耳子汤
处方:苍耳子5升(捣碎),羊桃根3升(锉),蒴藋5升(锉),赤小豆2升,盐1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腲退风,皮肤虚满,四肢缓弱。用法用量:以水1硕,煮取7斗,去滓,渍所患处。注意:适寒温,避风处。摘录:《圣惠》卷二十三
-
玄英丸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薄荷酒研下,日3-4次。制备方法: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豇豆大。用药禁忌:中风四肢缓弱,宜于淋浴后服,厚盖出汗,避风。附注:玄英丹(《普济方》卷一一四)。
-
补虚饮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补虚饮:别名:补肺饮处方:黄耆(锉,炒)2两,人参1两,茯神(去木)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当归(炙,锉)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甘草(炙,锉)1两,熟干地黄(焙)1两,五味子(炒)1两。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秫米1撮,水煎服。
-
牛蒡酒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组成:牛蒡根(切片)。制备方法:浸酒。《圣惠》卷二十二:组成:牛蒡子3两,生干地黄3两,枸杞子3两,牛膝5分(去苗)。主治:柔风久不瘥,四肢缓弱,一切风乃至10年、20年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日空心温服1小盏,晚食后再服,常令醺醺为妙。
-
乌金煎丸
《圣惠》卷二十二:方名:乌金煎丸组成:羌活1两,独活1两,牛膝(去苗)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蒺藜(微炒,去刺)1两,芎1两,牛蒡子1两,海桐皮(锉)1两,防风(去芦头)1两。主治:柔风,四肢缓弱,及言语謇涩。
-
着痹
着痹的症状及治疗:《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胸满闷,茯苓汤;寒湿,术附汤;湿热,苍柏二妙丸。”
-
著痹
著痹的病因:因湿邪引起的痹病,由于湿性黏腻滞所致。著痹的症状及治疗:《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
-
中湿
4.五邪之一。《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胸满闷,茯苓汤;湿热,苍柏二妙丸。”
-
瘴毒脚气
所以此病多从下上,脚先屈弱,然后痹疼。头痛心烦,痰滞吐逆,两胫微肿,小腹不仁,以热憎寒,四肢缓弱,精神昏愦,大小便不通,毒气攻心,死不旋踵,此皆瘴毒脚气之候也。”又名江东脚气、岭南脚气。指多发于南方地区之脚气,因感受风湿毒气而致。治疗大法同脚气,方用知母散、猪苓散、旋复花汤等。
-
手足缓弱
手足缓弱为症状名。指手足弛缓软弱无力。多由风、寒、湿邪阻遏经脉所致。《千金要方·诸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可用羌活汤、五痹汤等。本症可见于中风、痹证等。
-
湿痹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
柔风
柔风病名。因气血虚、风邪入中,而见四肢缓弱,腹里拘急等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柔风之状,四肢不能收,里急不能仰。”治用独活葛根汤等方。
-
独活葛根汤
别名:独活汤处方:独活3两,桂心3两,干地黄3两,葛根3两,芍药3两,生姜6两,麻黄(去节)2两,甘草(炙)2两。功能主治:中柔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欲不随,产后中柔风。恶风毒气,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气冲心。方中独活,原作羌活,据《千金》改。注意:忌生葱、芜荑、海藻、菘菜。
-
镇心散
处方:桂心甘草细辛人参干姜生地茯神远志归身川芎防风功能主治:治产后心气虚损,卒惊狂语,或歌笑骂詈,因虚弱发为风痉者。用法用量:上用纹银300克,水600毫升,煎至400毫升,入药煎至250毫升后,入辰砂末0.3克调匀,空腹时温服。摘录:《宋氏女科秘书》《普济方》卷一四九:方名:镇心散组成:白龙骨(紧者)不拘多少。
-
芎饮子
《圣惠》卷二十三:组成:芎1两,白术1两,薏苡仁1两,桂心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羚羊角屑1两,前胡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麻黄1两(去根节),汉防己1两,羌活1两,赤芍药1两,人参1两(去芦头),丹参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主治:腲退风,肌肤虚弱,四肢缓弱,湿痹不仁,心胸满闷。
-
薯蓣汤
《千金》卷十三引徐嗣伯方:方名:薯蓣汤组成:薯蓣4两,人参4两,麦门冬4两,前胡8分,芍药8分,生地黄8分,枳实3分,远志3分,生姜3分,茯苓6分,半夏5分,甘草1分,黄芩1分,竹叶1分,茯神6分,秫米3合。主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头面热,心胸痰满,头目眩冒,如欲摇动者。制备方法:上锉散。